牛阿芳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计划,进一步推动农村农业高科技发展。我国是农业出口大国,茶叶出口遍布世界,茶叶出口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当前我国茶叶出口的种类分布不均,特别是绿茶的出口占茶叶出口总量的70%,大多数茶叶出口市场依旧处于低端市场,除了缺乏强有力的品牌以外,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也导致了茶叶出口难,同时,我国茶叶出口种类并不能很好的契合国际茶叶市场需求。
中国是日本的茶叶进口主要来源国之一,拥有日本进口茶叶近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2000-2021年我国对日茶叶出口贸易额和贸易量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茶叶的贸易量由3.37万吨下降到1.00万吨,下降幅度达到69.42%,贸易额由0.73亿美元下降到0.54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6.03%。茶叶的平均价格从每千克2.25美元增长到每千克5.43美元,价格呈现较平稳的增长。日本的茶叶需求主要靠进口,在2000-2021年,日本茶叶进口贸易额由2.08亿美元下降到1.74亿美元,下降幅度为16.29%,茶叶进口贸易量由5.80万吨下降到2.80万吨,下降幅度为51.72%。值得注意的一点,2000-2021年,日本进口他国茶叶的平均价格整体高于进口中国的茶叶,说明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依旧处于低端行列。中国对日出口的茶叶主要以红茶为主,绿茶次之,茶叶包装上面主要以大包装为主,近年来,小包装茶叶的出口也在逐年增加。红茶是日本对外进口的主要茶叶品种,大包装是日本茶叶进口的主体,日本在逐步增加对小包装茶叶的进口。此外,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茶叶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我国茶叶对日出口的结构[2]基本趋于一致。
国内学者对于茶叶贸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围绕茶叶贸易现状、国际竞争力及贸易影响因素[1]、非关税贸易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影响、以及产业出口贸易结构等方面。第一类茶叶贸易现状,于孔燕、倪洪兴、封岩(2008)认为中国出口茶叶以低价原料茶叶为主,出口金额不高,提出进一步开发多品种的方便茶饮料的意见。陈俭(2015)CMS模型分析中国茶叶出口东盟增长因素[4]。肖筱林(2010)提出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穆月英(2014)模型实证了TBT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具有显著的负作用。乔平平(2015)提出实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立出口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茶叶品牌影响。
近年来,相关学者通过构建CMS模型的方式去探讨中国、东盟和欧盟等关于茶叶出口贸易的波动影响因素,鲜少有人去分析中国茶叶出口日本的波动成因[3],我国茶叶依旧占到日本茶叶需求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研究中日茶叶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对我们把握中日茶叶贸易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出相应的措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运用修正的CMS模型对中国茶叶出口日本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将来提升中国茶叶的竞争力和中国茶叶对日出口的新市场开发提供意见。
传统的CMS模型最早由Tyszgnski提出,模型假定:当一国出口的某商品的竞争力维持不变,该商品在国际市场出口份额保持恒定不变。传统的模型将出口变化分解为三个效应。将传统的CMS模型进一步完善,将出口变化由原来的三个效应拆解为六个效应,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第一层分解模型:
第二层分解模型:
上(1)式中,Q表示日本进口的茶叶贸易额;S表示中国茶叶的日本市场份额,具体表现为中国对日茶叶出口的茶叶贸易额与日本进口茶叶贸易额的比值;q表示中国对日茶叶出口的贸易总额;Si表示表示中国i类茶叶在日本的市场份额;Qi表示日本进口i类茶叶的贸易额。下标i表示茶叶种类;上标0和1分别表示基期和末期。Δ表示末期相对基期的变化。第二层分解模型解读详见[5]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茶叶种类为HS编码,本文以2005、2011、2019年3个时间点,将2000-2021年的研究数据划分为4期。2000年之后,日本先后颁布了茶叶农残标准制度,2000-2005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茶叶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日本政府2005年发布通告将于2006年实施“肯定列表制度”,2006-2011年,该制度对中国茶叶出口日本产生严重阻碍作用。在2012-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日本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在2020--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整体上来看,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皆为负向影响,日本茶叶市场茶类产品进口份额和结构下降对中国出口规模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中国茶类产品在日本茶叶市场占有率的减少而造成的出口规模的减少。茶叶出口额增长主要来源于二阶效应,说明日本茶叶市场需求调整和中国茶类产品份额调整共同对中国茶类产品出口日本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表1 CMS模型分析结果,竞争效应对中国茶叶出口日本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竞争效应是中国茶叶出口日本减少的主要原因,在1-2、2-3、3-4阶段,出口额减少14.74百万美元、9.90百万美元和9.52百万美元,贡献率绝对值分别为64.15%、96.58%和60.05%,竞争效应对中国茶叶出口日本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表明中国对日茶叶出口缺乏竞争优势,在日本茶叶贸易市场茶类产品需求恒定的前提下,中国茶类产品在日本茶叶市场占有率的减少而造成的出口规模的降低。
在第二层次分析中,产品竞争效应对茶叶出口增长起到正向作用并且优于整体竞争效应,整体竞争效应对茶叶出口增长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在1-2、2-3和3-4阶段,整体竞争效应使得茶叶出口额减少21.17百万美元、9.14百万美元和9.76百元美元,贡献率绝对值为92.13%、89.16%和61.58%,中国茶叶竞争力不足逐渐成为中国茶叶出口日本增长的主要因素,产品竞争效应出现小范围波动,在1-2、3-4阶段均对茶叶出口增长起到微小的促进作用。由于长期存在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差异,茶叶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主要通过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提供茶叶类生产原料,其附加值较低,同时我国也缺乏国际化的茶叶品牌,这些原因造成我国茶叶出口主要供应内销,对外出口依旧面临严峻的形势。
根据表1 CMS模型分析结果,结构效应是我国茶叶出口减少的第二大原因。2000-2021年结构效应均为负值,对中国茶叶出口日本的贡献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构效应贡献率绝对值由1-2阶段的39.46%到3-4阶段的53.59%,可见,日本茶叶进口需求减少是中国对日出口减少产生重要影响。2-3阶段中日茶叶贸易往来处于缓和阶段,日本茶叶进口需求减少对中国对日本出口减少影响不大。综合来看,2000-2021年日本市场茶叶需求减少是中国茶叶出口日本减少的重要原因。
表1 中国茶叶出口日本贸易CMS模型测算结果分析(单位:百万美元)
从模型的第二层次分析可以看出,2-3阶段和3-4阶段增长效应的贡献率绝对值为11.18%和42.69%,此阶段茶叶出口贸易额的减少主要是由增长效应导致的,说明日本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减少使得进口中国茶叶减少,2-3阶段产品效应的贡献率绝对值为7.54%,尽管产品效应产生的作用很微小,但是相对其它效应对茶叶出口的阻碍作用,其对茶叶出口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说明中国对日出口的茶叶品种结构贴合日本国内对不同茶叶种类的进口需求。
根据表1 CMS模型分析结果,在2000-2021年,各阶段二阶效应对茶叶出口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其茶叶出口贡献率比较小,对茶叶的增长有一定拉动作用。在3-4阶段二阶效应对茶叶出口起到促进作用,出口额度增长2.16百万美元,贡献率绝对值为13.64%,此阶段二阶效应对茶叶出口的推动作用最大。3-4阶段,纯二阶效应和动态二阶效应对茶叶出口的增长均起到正向作用。相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出口的增长起到负向作用,二阶效应在各阶段基本都对茶叶出口的增长起到正向作用。
严格落实茶叶生产环节新标准化的实施,提高我国茶叶的制作工艺。当前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如茶叶的品质参差不齐,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叶出口长期受到日本颁布的茶叶新标准的制度限制,以及茶叶的生产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严重抑制了中国对日的茶叶出口。进一步加强茶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进程是必然趋势,严格落实茶叶生产的标准实施,提高茶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茶叶品质。
进一步了解日本新时代的茶叶消费结构,开发更多的适销产品。日本对我国进口的茶叶以红茶种类为主,这与日本进口全球茶叶的结构相一致,应加大对乌龙茶和普洱茶等宣传力度,特别是小包装茶叶的出口,其拥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更佳的品质。
进一步加强中国茶叶出口日本的综合竞争力,认真分析当前国际茶叶出口的新标准,将中国茶叶的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大茶叶生产环节和制作工艺的科技投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加强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茶叶对外出口,增强茶叶的市场营销和茶叶的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