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礼美 孙一鸣
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能有效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办性质幼儿园被迅速转、关、改的局面,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程度和保育教育质量。有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程度,把“双50%以上”作为各地建设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的考核指标。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将进一步落实“公益普惠”服务,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努力。本文探讨了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途径,以供参考。
一、以政策制度为支撑,合力推动幼儿园全面建设
(一)重视政策扶持,提高教育质量
政策扶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政策扶持的关键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首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用地、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普惠性幼儿园倾斜,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其次,应对普惠性幼儿园的各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加大对其特色项目的扶持力度;第三,对普惠性幼儿园的财政支持应保持常态增长。
(二)关注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首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落实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对于外聘、合同制的教师,在其参加幼儿园招考时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以保障这类教师基本的收入,使其享受与在编教师同等的待遇。其次,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教师基本的福利待遇,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在园教师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最后,普惠性幼儿园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要简化评定的程序及降低考核标准,更多体现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及人文关怀。
(三)拓宽教师培训的渠道,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专业的师资是提高保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许多普惠性幼儿园持证上岗的教师大多为大专或本科学历,年龄结构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由于政府提供的培训经费有限,培训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在职培训不能很好地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
教育主管部门应拓宽教师培训的渠道,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学历等应有基本的限制。同时,在教师入职以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免费的分层梯级培训,加强教师职前、职中、职后培养,并针对不同学历、专业、教龄、职称、岗位的教师开展培训,要保证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从专业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从实践教学到科研、从日常工作到专题教研等进行系统培训,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增强培训实效。
(四)加大学前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学前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社会认知,多途径解决教师、家长、社会、幼小衔接等各个层面的问题,铲除“小学化”土壤,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整体保育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大对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为指导,增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一)积极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策略及教学实践反思情况。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分领域教学的观念,适应整合课程的教学。普惠性幼儿园应以此为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使其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在实践教学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灵活变通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
(二)注重培养教师观察研究、解读幼儿及评价的能力
观察、研究、解读幼儿,不仅能够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了解,还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地实施教学计划,而不观察幼儿的反应,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强调师幼互动的今天,提高教师观察、研究、解读幼儿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方案,使活动灵活有效地开展,保持幼儿的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教师反思成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反思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对教学计划及时做出调整,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普惠性幼儿园应以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其次,要让教师通过学习明白反思对其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掌握反思的内容及方法,将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反思效果;最后,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以课程结构优化完善为关键,整合课程内部各要素
(一)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
一日生活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中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活动内容较为丰富,一日生活教育能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计划时,应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在组织实施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如通过合理安排幼儿入园、离园、进餐、盥洗等各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習惯和行为习惯。
(二)增强教师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普惠性幼儿园应基于园本教研实际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教师提供培训、指导的机会,帮助教师认识到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对班级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对教师进行指导,让教师知道如何将优秀的、有价值的当地文化资源融入班级课程。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形成了教材本位观,认为只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就足够了,缺乏对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整合的主动性。对此,应加强教师对园本课程改革理念的培训,使其认识到适合幼儿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及幼儿的参与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这充分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普惠性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应结合新课改理念,在重视美化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主题墙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同时,幼儿园墙饰的设计应多倾听幼儿、家长的心声,创设一个幼儿喜爱、能与之产生互动的环境。
四、以研究师幼互动为突破,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一)教师增强对幼儿的关注度,增强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作为师幼互动行为的一方,对幼儿的影响是直接的。针对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纪律要求多、情感交流少,注重整体性互动、忽视小组或个别互动等问题,教师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在集体教育活动还是游戏和日常行为管理中,教师都应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幼儿进行平等的交流。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和研究,认真探索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互动的有效性。再次,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最后,教师应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让幼儿主动参与互动。同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努力增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二)教师丰富活动内容,关注幼儿的情感表达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活动的要求,关注幼儿的实际反应,并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互动内容、改变互动方法等。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应转变“包办”的观念,要以幼儿为中心,多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亲历思考、表达、操作、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发展,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氛围。
(三)教师合理安排过渡环节的内容,加强日常行为管理
教师应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组织一日活动,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及实践性,让幼儿在高效的一日活动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氛围,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五、以幼儿园沟通联系为主导,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一)积极关注和了解家长的需求
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帮助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家长了解并支持幼儿园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二)树立大教育观,转变家园共育形式
首先,普惠性幼儿园和教师在引领家长创设良好家园环境时,要充分理解良好家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树立大教育观,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创新家园合作的模式,共同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努力。其次,幼儿园要组织家园共育培训,强化教师在家园共育、社区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家长参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良好家园环境的创设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实施原有的教育活动计划等。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推动家园共育深层次发展
家长参与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幼儿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和家长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不应局限于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在园情况等,而应采取多种途径。同时,幼儿园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广泛挖掘社区和家庭中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多途径开展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园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作者单位:普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