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政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劳动的认知和感受,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刻地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一种人格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帮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加尊重劳动者。
三是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乐观地面对生活的问题,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加深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认识,还能够在劳动中培养自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五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社交与合作、解决问题、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劳动实践,真实地體验劳动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
(二)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和任务。由于不同的学生拥有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劳动任务,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教师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要从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一)发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让学生“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同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每一学段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爱劳动,知道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第二学段(3~4年级):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第三学段(5~6年级):感受劳动创造的意义,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掘思政课程中所包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自然地融入思政课,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劳动相关的视频,展示与劳动相关的案例,为学生讲述身边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的社会贡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感激劳动者的劳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丰富课堂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获得真实的劳动经验。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发展自身的动手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上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手工制作、园艺种植、生活技能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特征,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文明劳动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感受劳动的价值。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讲座,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示范劳动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三)强化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例如,教师可以发放劳动教育宣传资料,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劳动教育问题;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的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并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制作家校联系卡,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劳动表现。
(四)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场等场所,了解劳动场景和劳动文化,亲身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项目,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四、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线,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教材内容是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主线。因此,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学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发掘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巧妙地利用这些内容实施劳动教育。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让我自己来整理”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物品,学会对常用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劳动教育体验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等场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劳动的价值。教师开展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素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养成劳动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好处,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注重评价引导,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评价引导。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教师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和成果等内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发展潜力。在得到评价结果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结语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守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原则,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引入日常生活实例,注重评价引导,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