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形成及原因探析

2023-02-27 18:03简玉祥
天中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彭雪枫豫南敌后

简玉祥

抗战时期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形成及原因探析

简玉祥

(黄淮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抗战时期的竹沟根据地是中共在国统区建立的一个红色据点,是中共指挥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和战略要地,被誉为“小延安”。但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主要经历了鄂豫边省委、中共河南省委及中共中央中原局三个历史时期。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的形成与中共注重自身建设及灵活开展统战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为中共“发展华中”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保障。

抗战时期;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小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根据地是中共领导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和战略要地,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相继入驻这里。在竹沟根据地存在的近两年时间里,中共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向敌后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和抗日武装力量,为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及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学界关于抗战时期竹沟根据地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但大多是在现有结论基础上对竹沟根据地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和贡献进行宏观性论述,缺乏对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形成原因的梳理和分析。笔者拟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求教于方家。

一、竹沟根据地的初创时期

早在大革命时期,杨靖宇等人领导的确山暴动就在竹沟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等人又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进一步打击了该地区的反动势力。但是,受王明“左”倾错误和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影响,包括竹沟地区在内的中共河南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竹沟处于白色恐怖统治中。在此情形下,张星江、王国华等人毅然举起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旗,在豫南地区成立了中共鄂豫边省委,创建了红军游击队,继续涤荡着本地区的反革命势力。

与此同时,面对日军的侵略,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东北三省不仅迅速沦入日军之手,而且日军进一步将侵略的目光指向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中共根据这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了革命策略,号召枪口一致对外,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由于鄂豫边省委对中共中央政策的变化一无所知,其斗争策略显然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鄂豫边省委一方面领导本地区民众进行斗争,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上级组织联系。最终鄂豫边省委于1936年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并得到了北方局的明确指示,即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结成上层的、下层的、上下层的民族统一战线非常重要,只要不是汉奸卖国贼都可以向他们提出‘为着抗日救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的口号,争取他们抗日”[1]。根据北方局的这一指示,鄂豫边省委及时调整了工作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中旬被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在中共领导下,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相继粉碎了王友梅、吴定远等反动势力,沉重打击了竹沟外围的反动残余势力,并于1938年1月正式入驻竹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河南中共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竹沟成为中共鄂豫边省委领导豫南人民乃至河南、湖北等地区人民革命的核心区域。基于此,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竹沟的战略地位亦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37年12月,中共鄂豫边省委被改组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受河南省委领导,其下辖的中共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被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为保存和发展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红色根据地,1938年1月14日及2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两次作出决议,不仅决定将竹沟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由长江局参谋处直接指挥,而且受周恩来、叶剑英直接领导,并要求他们留在竹沟原地发展,进而执行以下任务:“(一)在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基础上尽力扩大部队,以增加抗日力量。(二)加紧培养党和非党的干部。(三)健全党的组织和工作。(四)尽可能的在最近期间集中队伍训练并参加抗战,同时留一部分队伍保护后方根据地和保障进行党和群众工作及训练干部工作。”[2]将竹沟根据地作为孤悬在国统区的一个红色据点,用于推动中原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并以此为依托,举办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培训中原敌后发展需要的抗日军政干部和抗日基干力量。为了加强竹沟根据地的军事领导力量,长江局建议中共中央将彭雪枫由山西调到河南。长江局的动议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同意,于同年2月派遣彭雪枫到河南主持军事工作。随着彭雪枫等人的到达,竹沟根据地在中原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抗战时期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的形成

抗战时期,彭雪枫在竹沟根据地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共河南省委及中共中央中原局入驻竹沟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一)河南省委的入驻

彭雪枫到达竹沟根据地后,即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的名义,会同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林凯,代表河南省委全面主持竹沟根据地的工作。彭雪枫首先协助周骏鸣、林凯等人对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进行了整编。同时,为了使第八团队在政治上、思想上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彭雪枫等人将第八团队集结在邢集,并对其进行整训,使之熟悉和了解中共的最新方针和政策[3]。经过整训之后,第八团队于1938年3月29日在周骏鸣、林凯等人的率领下奔赴皖中敌后,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二师的重要骨干力量。第八团队出征之后,一方面为了安置前线伤病员,解决第八团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出于同中共中央保持联络的需要,新四军军部在竹沟设立了第八团队留守处。留守处成立后,为了解决抗日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河南省委决定以留守处的名义在竹沟成立军政教导大队,作为开展“豫鲁(皖)鄂边工作的核心力量”[4]。刘少奇亦对竹沟教导队的成立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竹沟根据地的中心工作,并要求竹沟根据地在此一历史时期,“埋头苦干,准备武装与地方党的工作,不要虚张声势,避免与西西(敌人来,他们会走的)正面冲突”[5]。由此可以看出,中共不仅对竹沟所处的环境有着清醒认知,亦对竹沟在抗战时期的定位和使命有着清晰认识,即为抗战后方培养军政干部和输送基干力量,以利于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华中重镇徐州失守之后,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即以鄂豫边为根据地,领导豫皖边工委、鄂豫边特委及整个河南省的工作”[6]。在开封即将沦陷的情况下,竹沟根据地自然是中共河南省委进行战略转移、以继续开展工作的最佳地点。根据这一指示,1938年5月底开封沦陷以后,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等人先后来到竹沟根据地,标志着中共河南省委正式入驻竹沟根据地。河南省委迁驻竹沟根据地之后,即成立了由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三人组成的河南省委常委会,继续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开展各项工作。此外,为了能够顺利在竹沟开展抗日活动,河南省委亦在竹沟成立了以彭雪枫为主任、刘贯一为副主任的河南省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负责对竹沟外围国民党、土匪、爱国士绅及群众的统战工作。同时根据统战对象的不同及各级中共党组织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委明确规定:由河南省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负责对第一、第五战区以及国民党驻军和各个专署的统战工作”,由豫南特委负责“竹沟周围各县、地方联保的统战工作”[7]8。通过中共的统战工作,无论是与驻扎在竹沟周围地区的国民党驻军、政权,还是与竹沟周围地区的群众、士绅等都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对竹沟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对中共能够在竹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中共河南省委始终以发展河南乃至华中的游击战争为中心任务,在竹沟根据地开展各项工作。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竹沟根据地不仅是河南地区党的领导中心,也是河南乃至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还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入驻奠定了基础。

(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入驻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逐渐改变了对华侵略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集中力量打击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在此背景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于1938年9月底在延安召开。六中全会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策略,并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南方局。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8年11月9日正式任命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由刘少奇兼任中原局书记,中原局机关设在确山县竹沟镇。至此,竹沟根据地在中共指挥中原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完全形成。

随着武汉沦陷,武汉周围敌后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为实现中共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打开华中抗战局面,中原局决定撤销河南省委和湖北省委,成立豫鄂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区党委和豫西、豫皖苏省委。河南、湖北两省委的裁撤及诸多区党委及新省委的成立,有利于中共加强对华中抗战的领导,对华中地区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原局根据华中的实际情况,将华中地区分为沦陷区和未沦陷区,并明确指出:“沦陷区共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未沦陷区党组织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支援敌后抗战。”[8]竹沟根据地作为紧邻敌、顽及后方根据地的未沦陷区域,自然负有重大历史使命。

为了迅速传达和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指示精神,刘少奇、李先念、朱理治、谭希林等于1938年11月底从延安出发奔赴竹沟,除了刘少奇留在渑池县向豫西党委传达指示精神,朱理治、李先念等人先行到达竹沟。朱理治、李先念等人到达竹沟之后,即于1938年12月底召开了中共河南省委扩大会议,除了传达六届六中全会指示精神,还根据中原局的工作部署,撤销了河南省委,另外组建了豫鄂边区党委,直接由中原局领导,党委机关驻扎在竹沟,由朱理治兼任书记,李先念为军事部长。除了整顿中共党组织,朱理治、李先念等人根据中原局对未沦陷区的定位,在竹沟继续开办教导队和党训班,继续在竹沟发展和扩大武装。李先念等人亲自为教导队、党训班和八团留守处的党员干部授课。另外,根据六届六中全会指示精神和刘少奇关于“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还是武装”[9]的重要论述,中原局在竹沟组建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并由李先念率领奔赴鄂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发展敌后游击根据地。之后在此基础上将豫南和鄂中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的基干力量。

1939年初,刘少奇抵达竹沟根据地之后,首要任务即是统一思想认识,认真传达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清除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其次,认真听取中原各敌后和国统区的工作汇报,分析和总结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原地区抗战局势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部署了新四军在鄂豫皖、豫皖苏、鄂豫边等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以及中共在豫西、豫南、鄂西北等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斗争策略等[10]。

诚如上述,在竹沟根据地存在的近两年间,中共以竹沟根据地为依托,陆续向皖中、豫东、鄂豫边等地区输送了大量军政干部和抗日武装力量,为鄂豫皖、豫皖苏、鄂豫边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及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从竹沟根据地输送到上述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逐渐发展为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基干力量,成为活跃在敌后地区的抗日劲旅。因此,竹沟根据地在中共“发展华中”的策略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共指挥中原抗战的重要战略点和支撑地,是中原地区与陕北延安联络的重要枢纽。正是由于上述重要战略地位,竹沟根据地又被誉为“小延安”。

三、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形成的原因

从中共1938年1月正式入驻竹沟始,至1939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竹沟惨案”止,竹沟根据地在国统区存在了近两年。在近两年间,中共通过竹沟向敌后根据地不断输出抗日基干力量和军政干部,为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抗战局面的打开做出了突出贡献。竹沟之所以在国统区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并能存在近两年时间的原因,朱理治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全国人民对中共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同情和拥护;其次是干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最后是遵循了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等[7]163–164。朱理治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及路线三个方面分析了竹沟在国统区存在两年之久的原因,固属客观,但其主要是宏观层面的论述。历史是由众多细节所构成的,中共之所以在竹沟根据地拥有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与其在竹沟注重自身建设、灵活开展统战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一)注重自身建设

抗战时期,中共在竹沟根据地的自身建设主要分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一方面,建设一个坚强的中共党组织,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迎接抗战新形势的到来做准备;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思想建设,将广大党员的意志集中到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上来。河南省委及中共中央中原局相继入驻竹沟根据地之后,从上述两方面对竹沟根据地开展了自身建设,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努力,使得竹沟根据地无论是在强大生命力方面,抑或是在统一思想认知方面,都展现了崭新的精神风貌,为各项事业及中原抗战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基础,这亦是抗战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战爆发之后,坚持在豫鄂边三年之久的鄂豫边省委与河南省委接上组织关系,根据中共中央及长江局的指示,鄂豫边省委改组为中共鄂豫边特委,直属河南省委领导。1938年初,鄂豫边特委入驻竹沟之后,又改组为中共豫南特委。为了加强对豫南特委的领导,河南省委先后派林凯和彭雪枫到竹沟根据地。林凯、彭雪枫等人首先健全了豫南特委的领导机构及班子,由王国华任书记,王盛荣任副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裴济华任宣传部长,刘子厚任统战部长,张旺午任军事部长,娄光琦任秘书长,加派危拱之兼组织部副部长,省委青年部长谢邦治兼特委青年部长[11]379。同时,为了解决豫南特委与中央隔绝太久、对中央政策不明了的问题,彭雪枫等人在竹沟根据地设立了干部训练班,专职“造就全省特别是豫南的干部”,并请求中共中央及长江局将《新华》《群众》《解放》等学习材料和刊物发送到竹沟根据地[7]53。通过教育和培训,豫南特委在政治上达到空前团结,组织上得到加强,思想上达到统一,为竹沟工作局面的打开、中原抗战形势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之后在河南省委领导下,又对特委下属各县委和地委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它们对于竹沟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入驻竹沟根据地之后,中原局又相继对竹沟根据地中共党组织进行了调整,撤销了河南、湖北两省委,组建了豫鄂边、鄂中等区党委和豫皖苏、鄂豫皖等省委,并规定了中共在沦陷区及未沦陷区的不同工作方式与策略,为中共适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之形势以及敌后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

除了从组织上健全竹沟根据地的中共党组织,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还非常重视思想建党。诚如上述,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达到高度统一,彭雪枫等人在竹沟开办党训班,专司负责党员干部的轮训。竹沟党训班由组织部部长陈少敏负责,对外称竹沟新兵训练队,培训的主要对象为“河南各地党的支部以上区、县级干部及部分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中党的干部”[12]。授课的主要内容为马克思列宁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的方针政策及新形势的教育。党训班不仅传授内容丰富,而且教学方法灵活,适应了不同年龄段、学历层次学员的需求。党训班从1938年6月开班,到1939年10月为止,先后在竹沟根据地开办了6期,培养党员干部达1000余人,为中原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经过培训的中共党员日后成为领导中原抗战的核心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刘少奇亦十分关注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不仅支持开办党训班,而且积极为广大党员授课,在竹沟先后为广大党员讲授《马克思哲学原理》《论党内思想斗争》等内容,为党内彻底清除王明右倾主义错误影响、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刘少奇还完善了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并在竹沟进行传授,对党员干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灵活开展统战工作

抗战时期的竹沟根据地,因国民党没有承认第八团队留守处的合法地位,竹沟又无强大的武装力量,能够在近两年时间内完成其历史使命,主要依靠中共统战工作的开展与巩固[7]99–100。因此,中共不仅注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统战对象,灵活开展统战工作。

由于鄂豫边省委是在与中共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其对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不了解,在统战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倾向。彭雪枫等人到达竹沟根据地之后,为了尽快打开竹沟根据地的工作局面,一方面成立了由彭雪枫负责的统战委员会,专司负责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另一方面规定了中下层的统一战线工作由豫南特委负责。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根据地之后,亦确立了以竹沟根据地为中心的统战工作原则、方式等。在原则方面:一是集中力量突击不同时期统战的主要方面;二是公开合法工作与秘密工作的配合;三是上层统战与下层统战的适当配合;四是肯定我方统战目的,抓紧对方需要与共同之点,开展与巩固某方统战。遵循上述原则,又规定了统战的方式:一要估计对方的进步程度以及对方我方关系的深浅,掌握他们的特点及缺点;二是针对对方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三是针对那些畏缩的进步分子,要从侧面增加其困难,迫使他们同我们靠近,然后再帮助他们解决困难[7]100。在上述原则及方式指引下,中共巧妙地开展了对驻扎在竹沟根据地周围的西北军各部及地方实力派别庭芳、王友梅等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面对顽固派夏华国部进攻竹沟根据地的危险,亦巧妙地开展统战工作,上演了一幕智退夏华国部的妙剧,使反动派的阴谋破产。

中原局入驻竹沟根据地之后,首先清除了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刘少奇到达竹沟根据地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刘少奇等人的努力下,“上自国民党第一、第五战区司令部,周围驻军司令部,南阳、汝阳专员公署,下至确山、信阳、泌阳、桐柏、西华、镇平、南召等县政府及竹沟周围各联保处,都有良好的统战关系”[11]449。虽然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国民党顽固派最终于1939年11月11日悍然发动了对竹沟根据地的进攻,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沟惨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统战工作的失败,相反,中国共产党人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恰恰是竹沟根据地存在的主要条件,并为竹沟根据地完成历史使命以及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四、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鄂豫边省委、河南省委及中共中央中原局三个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尽管鄂豫边省委建立于中共河南党组织遭到普遍破坏的情况下,但在其领导之下,逐渐清除了竹沟根据地外围的反动势力,并最终创建了以竹沟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抗战爆发后,竹沟根据地是中共联络华中与延安的重要枢纽,同时又是中共建立和发展华中敌后根据地的桥头堡,基于此,中共一方面将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另一方面将鄂豫边省委改组为鄂豫边特委,不久之后又被整编为豫南特委,直属河南省委领导。为了加强对竹沟根据地的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及中共中央先后调派林凯、彭雪枫等人到竹沟根据地。二人在竹沟根据地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中共河南省委乃至中共中央中原局的迁驻奠定了基础。中共河南省委及中共中央中原局迁驻竹沟根据地之后,在彭雪枫等人对竹沟根据地建设的基础上,始终围绕向华中敌后根据地输送抗日基干力量和军政干部两项任务开展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直接促进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在竹沟根据地存在的近两年间,中共以竹沟根据地为依托,向华中敌后根据地陆续输送了大批抗日武装和军政干部,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诸如鄂豫皖、鄂豫边等的开辟、发展乃至壮大奠定了基础,为中共“发展华中”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支撑,竹沟根据地最终发展成为中共指挥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中心,并被誉为“小延安”。

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的形成与中共注重自身建设和灵活开展统战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中共在竹沟根据地不仅注重组织建设,还注重思想建设,有效避免了王明右倾错误的干扰,为竹沟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中共根据竹沟根据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亦注重开展对竹沟根据地周围国民党驻军、政权、士绅、群众的统战工作,并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中共在竹沟根据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由于竹沟根据地是中共在国统区开辟的一个红色据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竹沟根据地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民党顽固派有随时进攻竹沟根据地的危险。基于此,中共在综合研判后,及时撤离了竹沟根据地。但正是中共在竹沟根据地根据不同统战对象灵活开展的统战工作,为中共“发展华中”战略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1] 李子健.峥嵘岁月:中共鄂豫边党组织在艰苦年代的创业纪实[G]//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中共河南党史资料:第4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55–173.

[2] 中共中央代表团与长江中央局关于鄂豫皖工作的决议(1938-01-22)[M]//《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新四军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80–81.

[3] 中共确山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小延安:竹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63.

[4] 彭雪枫关于豫南情况致刘少奇电[M]//《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新四军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107.

[5] 刘少奇关于应在重要地区巩固基础致彭雪枫电[M]//《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新四军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108.

[6] 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1938-05-22)[M]//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抗战时期的河南省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0–21.

[7]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抗战时期的竹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8] 熊应民,刘照德,乔长太.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刘少奇在竹沟对华中抗战的重大贡献[M]//驻马店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豫南风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67–184.

[9]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少奇同志与鄂豫边区[M]//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战斗在鄂豫边区:专文与文献(一).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5–26.

[10] 申志诚.竹沟镇成了小延安[M]//情系中原:刘少奇在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40–45.

[11] 中共驻马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驻马店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12] 杜志傲,杨发全.竹沟抗日根据地[Z].豫内资驻新出字98第25号,1998:52.

The Formation and Reasons of Zhugou Base's Strategic Posit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JIAN Yuxiang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China)

Zhugou was a base buil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region of KMT's regim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t was known as “Small Yan' an” for its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It mainly experienced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the CPC Hubei and Henan Border Provincial Committee, the CPC He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the Central Plains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ts strategic posi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PC's emphasis on self-construction and flexible united front work, which guarantee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PC's strategy in Central China.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Zhugou Base; strategic position; “small-Yan' an”

K265.1

A

1006–5261(2023)06–0117–07

2022-05-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ZS047);河南省高校庆祝建党100 周年专项课题(2021-ZXJH-006);黄淮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项目(XKPY-202109)

简玉祥(1987―),男,河南民权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姬明明〕

猜你喜欢
彭雪枫豫南敌后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豫南民俗文化的困与发展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彭雪枫智斗韩德勤
《彭雪枫军事文选》暨《彭雪枫将军》画册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