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广州 511300)
医院感染简称院感,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1]。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院感率约为7%,我国院感率约在4%~9%之间,不仅严重影响受感染者的人身健康,而且会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 3]。医务人员作为一种高暴露职业,日常工作中需频繁接触锐器、患者血液、体液等,造成意外刺伤、血源性感染的风险很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同时也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点人群。医务人员的手是导致多重耐药菌传播、院感发生的重要途径[4]。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手卫生是控制院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感染控制环节[5]。而目前我国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性不高,对手卫生知识的认识也相对缺乏,高级别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到50%,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更低[6]。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程度,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院感管理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院感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现代化院感管理的趋势[7]。本院自2020年1月起将院感信息系统应用到院感管理中,同时在重点科室开展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情况的专项调查。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重点科室收治的5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8年1月—12月)和观察组(2019年1月—2020年12月)。对照组148例,其中男79例,女69例;年龄28~74岁,平均(50.61±11.25)岁。观察组379例,其中男194例,女185例;年龄25~72岁,平均(51.27±11.08)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相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在2018年1月—12月,从以上科室随机抽取50名医务人员,其中男17名,女33名;医生12名,护士31名,护工7名;文化程度:中专8名,大专24名,本科及以上18名;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从以上科室随机抽取50名医务人员,其中男15名,女35名;医生10名,护士34名,护工6名;文化程度:中专6名,大专26名,本科及以上18名。2组医务人员性别、岗位、文化程度等相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本院重点科室接受治疗且住院时间>7 d;患者入院前未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医务人员均为重点科室在岗人员。排除标准:实习医护人员。
1.3.1 专项调查
1.3.1.1 现状调查 参照2019年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 2019),编制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和手卫生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其中: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采用隐蔽式调查方法,主要观察2组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时,是否能遵循手卫生:①接触患者前;②清洁/无菌操作前;③接触患者后;④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⑤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等后。
1.3.1.2 原因分析 研究者采用巧妙问答、函询专家、查阅文献等形式,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差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征求院感专家及护士长意见和建议,经修改、完善后得出最终结论。调查发现,工作繁忙是导致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全、布局不合理;排名第三的是个人意识,认为经常洗手会导致手部皮肤干燥。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操作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危险。
1.3.1.3 干预对策 ①定期组织培训。加大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意识的培训力度,涵盖手卫生对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正确的洗手方式、感染预防措施、应引起注意的细节等,使医务人员认识到职业防护、手卫生的重要性,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执行手卫生及各项防护措施。尤其是对于新上岗护士应将以上内容纳入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完善洗手设施。在科室办公室、治疗室、手术室等设置感应式水龙头,设置合适数量的洗手池,张贴七步洗手法指导图,并配备必要的消毒物品;在病房门口、床位旁配备快速手消毒剂。③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设置手卫生督查小组,负责监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年终绩效挂钩。④合理安排人员。根据科室人流量,实行弹性排班模式,加强夜班医护力量。
1.3.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院感管理,观察组采取基于院感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主要内容包括:
1.3.2.1 院感信息系统的组成 借助医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将院感信息系统的接口与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电子病历等端口连接。由院感科专职人员负责进行系统管理。院感信息系统设置了多种登录方式,覆盖全院的各个部门。其中院感科办公室安装有院感科客户端,医生、护士客户端分别安装在各自工作站。
1.3.2.2 院感信息系统的功能 ①平台直报。院感系统安装在医生、护士工作站内,医务人员可即时上报院感病例,同时在院感上报界面显示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上报记录,避免重复上报;②智能预警。系统可对患者体温、细菌培养、血液检查、肺部影像等相关指标进行自定义监测,并根据临床需求,细化监测指标,通过设定指标分数及监测阈值,对疑似院感病例或事件进行预警;③多重耐药菌审核。可对多重耐药菌进行自定义预警,院感科一旦审核通过,会立即对相关科室进行提醒,提醒医务人员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方法,同时对关联床边隔离措施进行安排;④目标性监测。系统自动调取患者留置尿管、导流管、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治疗情况,医生进行留置评估,填写留置原因,一旦符合拔管指征,尽早拔管,降低院内感染率;⑤汇总导出。定期开展感染管理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多重耐药菌、细菌培养结果、手卫生用品消耗量等,并及时将每次考核、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主任及院感委员会,为加强该科室的院感管理提供参考;⑥加强沟通。重点科室医务人员还可通过院感弹窗随时与院感科专职人员保持沟通,以调动其参与院感信息管理的积极性。
①比较2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研究者直接对医务人员观察,记录其在工作中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计算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依从率=实际执行次数/应执行次数×100%。②比较2组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采用手卫生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手卫生认知情况两部分,其中手卫生认知情况包括院内感染传染源、手卫生指征、手卫生方式的选择等7个方面、28个小题,每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0~28分,得分越高代表手卫生知识掌握程度越好。③统计2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率=感染例数/总检测例数×100%。
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每项操作2组均抽查300次,事先不告知被观察对象,每次观察总时间不超过20 min,如发现观察行为被发现,应立即停止此次观察。手卫生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在收集后,由调查员对填写完整度进行检查,对有漏填者,立即进行补充填写。整理数据时,对存在明显错误的调查问卷进行剔除,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
观察组医务人员执行各项操作的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评分为(22.16±2.41)分,对照组手卫生知识评分为(14.76±3.29)分,2组相比,观察组手卫生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n(%)]
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n(%)]
院感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能反映一个医院医疗水平、软硬件管理水平[8]。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院感的重要手段,正确规范的手卫生消毒方式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部细菌残留,避免因交叉感染所致的院感发生[9-10]。既往院感管理常采用手工填写的方式,时效性较低,且工作量较大,容易导致疏漏,无法及时有效预防感染发生[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应用院感信息系统。郭斌等[12]研究显示,院感信息系统能帮助医务人员采取科学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专题调查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情况结合院感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医务人员执行各项操作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知识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该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医院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与朱骏华[13]等研究结果相似。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针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现状进行专项调查,查找问题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定期组织培训、完善洗手设施、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合理安排人员4条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使其认识到手卫生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最终使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该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与郭斌等[12]研究结论相符。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专项调查的开展,使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有关。另一方面,院感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的互通共享,相关信息能够通过信息系统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增强了时效性,同时,医务人员可随时与院感科专职人员进行沟通,增强了医务人员院感防控的意识及能力,从而主动参与感染防控,降低了其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了医院感染;院感信息系统在监测已确诊的感染病例的同时,能够预警出疑似感染患者,促使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主动筛查,尽早采取防控措施,从而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16]。
综上所述,采用专项调查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结合院感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