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蕾,关晨阳,张 莹,韩 瑾,张明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我国每年新增淋巴瘤患者约26万,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化学治疗及靶向药物是治疗淋巴瘤的主要方法。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2]。CAR-T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T淋巴细胞表达特异性抗体的结合位点,使T淋巴细胞不依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上某种特定的肿瘤相关抗原,从而结合并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3]。据报道,CAR-T免疫疗法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完全缓解率可达90%[4-5]。但CAR-T免疫治疗过程也常出现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系统毒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等[6-7];此外,患者回输CAR-T后可出现发热、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常发生在治疗后6~20 d,持续3周左右[8-9],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0-11]。基于此,本研究建立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探讨其在接受CAR-T免疫治疗淋巴瘤患者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更好地治疗淋巴瘤患者,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及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收治的78例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2例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病例纳入标准:(1)均接受CAR-T免疫治疗;(2)年龄18~55岁;(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可独立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标准:(1)CAR-T免疫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中途转院或放弃治疗。对照组:男46例,女32例;年龄19~55(45.22±11.09)岁;疾病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9例,伯基特淋巴瘤18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2例,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T细胞淋巴瘤19例。观察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18~53(47.39±8.72)岁;疾病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伯基特淋巴瘤23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6例,NK/T细胞淋巴瘤1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1.2.1 团队构成(1)医护人员: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肿瘤专科护士10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理专业研究生2名。医护人员主要负责相关模块设计、内容的编辑,包括图文、视频等形式,保证专业性及可读性。(2)技术人员:软件工程师2名,主要负责平台的研发、设计、上线、完善。
1.2.2 内容设计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网站系统检索有关 CAR-T免疫治疗相关文献,总结循证依据,结合医护人员临床经验积累及患者需求与特点,确定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构框架和内容。初步完成平台建设后请团队专家审阅并完善相关医疗知识条目内容。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支持,完成平台的板块设计、呈现内容及方式。平台试运营期邀请10名患者和6名医护人员模拟使用,对平台的内容、形式、实用性、便捷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价。根据患者使用体验,团队成员进行调整和完善后最终平台上线。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2个平台、4个端口、7个模块,见表1。
表1 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端口、模块及功能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CAR-T输注前的护理:患者入住层流病床,严格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时间,避免感染。观察患者是否有感染症状、体征或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等。告知患者CAR-T输注中、输注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制定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系统毒性等不良反应常见症状的护理计划与抢救预案。(2)CAR-T输注中的护理:向患者讲解输注流程及注意事项,减轻心理负担,取得患者合作。确保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48 h内无发热(≥38 ℃)。CAR-T输注由培训合格的专科护士遵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输注。输注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点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及是否出现溶血、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出现症状及时通知医师。(3)CAR-T输注后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2周),密切观察临床症状,早期识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系统毒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关注患者血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凝血功能、细胞因子水平/淋巴细胞亚群等检验结果,做好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动过速等症状的护理[12]。针对患者临床症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直至出院。倾听患者诉求,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做好患者出院健康教育,定期随访,告知患者出院后仍可能出现迟发性不良反应,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1.3.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用时间从患者入住层流病床开始至出院的整个CAR-T治疗周期。患者入住层流病床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家属介绍平台的使用方法、目的并建立账号。患者及家属登录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后进入患者及家属使用界面,包括公共页面和个人中心。患者及家属点击公共页面内容,查阅CAR-T免疫治疗相关疾病护理知识及症状管理等信息,熟悉CAR-T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症状(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AR-T细胞相关脑病综合征、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及日常护理方法,便于客观、全面地记录个人出现的症状;点击个人中心录入个人档案、记录每日出现的症状、值班医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随时线上咨询主管医生和护士。技术人员将患者在个人中心记录的症状及线上问题推送至医护人员界面。医护人员通过查阅患者记录,连续动态观察患者症状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并答疑。
1.4 观察指标
1.4.1 症状严重程度分别于CAR-T输注前1 d及CAR-T输注后第1、3周,采用症状评估量表评估淋巴瘤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包括胃肠道症状群、情绪-睡眠症状群、皮肤症状群、疾病症状群、副作用综合症状群5个维度,共23个条目[11]。症状严重程度采用0~3级评方法:“0”代表无症状,“1”代表“轻度”,“2”代表“中度”,“3”代表“重度”,总分69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重[13]。
1.4.2 生命质量于患者出院当天,采用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14]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 42 个条目,采用 Likert5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得分为0~4分,正向条目直接计0~4分,逆向条目则反向计分,总分168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命质量越好。
1.4.3 护理满意度于患者出院当天,使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标准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及健康宣教 5 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5级评分法: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总分100分。
2.1 2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比较2组患者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0.820,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症状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01.627,P<0.05)。不同护理方法和时间对2组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44.293,P<0.05)。CAR-T输注前1 d,2组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T输注后第1、3周,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分别为(109.20±10.37)、(118.66±13.07)分;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0,P<0.001)。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86±1.63)、(98.80±1.19)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2,P<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信息化更能满足患者医疗需求。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优化并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升诊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科研质量与水平,符合医疗改革对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循证医学时代精准医疗的要求[15]。《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6]中提出,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
症状群的提出是症状管理研究领域的一项革新,为症状的识别提供了更有效的评估手段和管理策略,有助于达到患者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护理目标[17]。症状群的出现对患者的影响常具有协同效应,会更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功能状态及生命质量[18]。本研究结果显示,CAR-T输注后第1、3周,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减轻接受CAR-T免疫治疗淋巴瘤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提高生命质量。原因可能为: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患者能够接受多种形式、即时便捷的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治疗参与度及积极性;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患者记录给予个性化的干预及健康指导;此外,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全面、多视角、多维度地对患者的健康及疾病诊疗情况进行描述,并将患者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记录,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与管理。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陈安等[19]研究指出,患者的“合作感”对满意度存在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使接受CAR-T免疫治疗淋巴瘤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原因可能为: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后,患者能更全面地了解CAR-T治疗后的相关症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在症状管理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能够增加患者与主管医师及护士沟通次数,医护患形成紧密的治疗关系,患者问题能被及时解决,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症状群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改善接受CAR-T免疫治疗淋巴瘤患者相关症状严重程度,提高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但是,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期更好地管理患者、服务患者,提升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