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华,杨群草,张 昊,段媛媛,李敏捷,郝 楠**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1;2 陕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陕西 西安 710068)
在2021年末2022年初西安疫情防控工作中,对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并设立医学观察点隔离观察是重要的一环,有助于感染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可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1-2]。按照当时的疫情防控要求,密接者需在指定的封闭环境中进行为期14天(或14+7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时,其心理状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本研究采用电话访谈法,深入探讨新冠肺炎密接者的心理体验和困扰,为制定密接者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9日—2022年1月10日在西安市某定点隔离酒店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下发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八版)》[国卫办疾控函〔2021〕51 号]文件中的标准来判定[4]。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身体健康,无严重心、脑、肺功能障碍;③意识清楚,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④自愿参与完成本次访谈。排除标准:①家属同行在同一房间隔离者;②有口服抗焦虑、抑郁药物史者。研究样本量按照资料饱和的原则确定,即以资料重复出现,信息饱和,没有新主题呈现为标准[5],本研究共访谈17名密接者。
鉴于疫情防控要求,研究者不能和密接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全部访谈均通过电话完成。研究者通过参考现有相关研究、专家指导、结合精神需求/困扰的概念[6]编订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隔离时间等基本情况;②在得知自己成为新冠密接者时,您是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态是否有所变化?③您在隔离期间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安排每日时间?④隔离期间健康状况以及睡眠、饮食等日常生活状况如何?⑤您觉得隔离期间有何需求?最希望得到什么帮助?访谈前研究者向访谈对象详细介绍研究目的、内容以及结果的呈现形式,在得到其知情同意后开始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30~60分钟,以受访者方便为主要原则,电话访谈时保持双方环境安静。参照Minichiello 等[7]提出的访谈中探寻和引导的方法,引导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开放式表达真实感受,访谈者注意倾听,只做适时追问。访谈的具体内容采用录音结合访谈笔记进行记录。本研究遵循受访者知情同意原则,并承诺保护其隐私,将访谈记录按照P1~P17依次编码,所有访谈资料仅用于学术研究。
研究团队包括2名心理咨询师,有一定的访谈经验,并且具备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专业特质、知识修养、专业伦理等胜任力特征[8],能够在访谈时对受访者进行倾听、共情、深度挖掘,保障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利用合众法提高资料的信效度以及结果的逻辑性、合理性,具体包括:研究人员的合众法,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分析同一份访谈资料;资料收集方法的合众法,将访谈、录音、笔录相结合;分析资料的合众法,反复分析资料并与原资料不断进行对比[9-10]。为确保研究资料的时效性、精确性,控制在访谈结束后的24小时内完成访谈录音以及访谈笔记的文字转录和整理,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均应避免加入研究者主观臆想,以进一步保证资料和结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11]。
资料分析时采取Colaizzi[12]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反复听取录音的基础上仔细感受并记录受访者的心理、情感表达,从录音中提炼出有真正意义的表述。将录音整理成文稿后对其反复研读、提炼、编码、汇集、核对资料真实性,寻找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特征,建立个别主题,最后经过整合形成最终主题。
本研究最终入选研究对象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38.1岁,已隔离天数从1天到16天不等,具体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1 主题一:负性情绪明显
①恐惧、焦虑。新冠肺炎密接者作为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较之普通人具有更高的感染风险[13],当得知自己是密接者时易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加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每日涌现的大量疫情相关信息会加重这种恐慌。P1:“接到疾控中心电话通知我是密接者时,我脑子都蒙了,不瞒你说直到现在我还在害怕。”P3:“我现在很担心连累到家人,我爱人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他们都在居家隔离,只求我们都平安无事。”P5:“我孩子才6个月,我还在哺乳期,哺乳期和婴幼儿抵抗力都比较差,每天都提心吊胆地等核酸。”P8:“前几天每日新增确诊人数都高达一百多,看的人胆战心惊,感觉自己很危险。”P14:“听说一起来隔离的人中已经有两位确诊了,我真的很害怕,每天都很煎熬。”P15:“这轮疫情中有一部分患者的潜伏期有20多天,虽然我现在已经隔离16天了,但还是有一点担心。”P17:“看今天的新闻又有一个8岁的孩子确诊了,和我的孩子一样大的年纪,我怎么都行,只希望孩子别出事。”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以及核酸结果的持续阴性,部分密接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有所好转。P2:“根据指挥部最新政策,我需在这里要隔离21天,但我不再像第一周那样恐慌了,我相信我是安全的,就等到时间了回家。”P4:“已经连续13天核酸结果阴性了,肯定没问题了。”P9:“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风险,但心情已经好多了,不像刚来的那两天哭了好几次。”
②抑郁、悲观。部分密接者的家人或朋友已被确诊,他们既担心家人或朋友的状况而又无能为力,容易产生消极抑郁、无奈悲观的情绪反应。P6:“我爱人已经被确诊了,昨天她在电话里一直哭,作为丈夫我却不能在她最需要的时候陪着她。”P10:“为什么我们这么倒霉,她还这么年轻,如果有后遗症的话一辈子就完了。”
③愤怒、烦躁。部分密接者认为自己无辜受到牵连而成为受害者,或不愿意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产生抵触心理,会表现出烦躁易怒等情绪。P7:“我自己在家不出门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得把我拉到这里来。”P11:“我平时特别注意防控,但却因为核酸混检有阳性而无端成为密接者,我招谁惹谁了。”P16:“烦得很,在这里一步都不能出去,每天就待在这个小房间里。”
2.2.2 主题二: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是指当人们内心存在情绪障碍时,如果这种内在的压力长期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就很有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出现一系列病痛与不适[14-15]。
①睡眠障碍。大部分集中隔离的密接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睡眠问题,具体的表现有入睡困难、昼夜紊乱、深睡眠不足等。P1:“我本身睡眠就不是很好,现在变换环境后更不适应了,昨天晚上基本没睡着。”P5:“娃太小了,特别想娃。白天还能视频看一看,晚上经常想着娃乖不乖啊?爸爸能照顾好吗?想得睡不着。”P14:“每天的核酸结果出来之前我都是睡不着的,有时候结果很晚才出来,睡眠质量就一直不好。”
②过度关注躯体状况。有些密接者会强迫性反复回忆自己与确诊者接触的场景,并总感觉自己出现了新冠肺炎的相应症状,对于自己和家人身体上出现的不适特别敏感。
P5:“现在总想着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了,时时刻刻关注身体状况,越这样越感觉头疼,嗓子疼,还偶尔会咳嗽几声。”P12:“这几天一直感觉头晕,还有点流鼻涕,你说说这是不是新冠的症状啊。”P13:“来隔离酒店的第1天就开始拉肚子,而且一直感觉自己发烧了,但每次量出来的体温都好着,核酸也正常。”P17:“没接到疾控中心电话之前都好好的,刚放下电话就开始感觉头晕、头疼、鼻塞。”
2.2.3 主题三:寻求社会支持
密切接触确诊患者本身就是一个应激事件,接着就要离开家被送到陌生的地方单独隔离数天。面对陌生的封闭环境,部分人会感到孤独无依或烦闷无聊,更渴望亲人、朋友、社会的关爱和支持。P1:“本来被隔离这件事是想瞒着朋友的,但是实在是压力很大,特别想找人倾诉。”P3:“我爱人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家里物资也不多了,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帮忙解决。”P11:“一个人在封闭的酒店房间里隔离,心里很难受,后来跟朋友说了才知道原来她也在隔离,我们就相互鼓励加油,心情也好多了。”P17:“刚来隔离的时候特别郁闷,拨打过西安市心理援助热线,和接线员倾诉了之后,心情确实好了一些。”
自2020年起,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引发民众关注。病毒的变异使得新冠毒株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发生了变化[16]。经基因测序发现,西安市本轮疫情为德尔塔变异株引起[17]。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能力强、初始症状不典型等特点,同时可能会增加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弱化疫苗的保护作用[18-19],因此引起了大众的担忧。而密接者负性情绪较高的主要发生机制可能是突发事件带来的生理上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认知加工,从而产生相应的负性认知[3],具体体现在密切接触者因为接触过确诊患者,一方面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后,不得不离开家人单间隔离,更容易产生孤独无依的心理;部分被隔离者难以接受自己成为密接者的事实,尚存在愤怒情绪,加之自己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不愿意接受种种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继而产生抑郁悲观的心理。但随着隔离时间的推移,被隔离者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的症状加之核酸结果持续为阴性,负性情绪便会逐渐减退,转变为对结束隔离的期盼。
2021年12月27日,陕西省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心理干预专家组成立,专家组由19名专家组成,主要针对西安、咸阳、延安、渭南等地区的不同人群提供危机干预、心理疏导等服务,分类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此外,陕西省提供8条免费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和1个QQ心理咨询平台,共有200多名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参与热线服务。“隔离不隔爱”,应在隔离初期给予医学观察的密接者表达充分的关怀,对隔离者的心理健康进行早期干预,可在其隔离初期即告知其接下来的隔离时间如何配合防疫工作,使其建立足够的生活掌控感和安全感。可以建立“入住温馨提示卡”,告知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每日工作安排,取得其主动配合,并表达政府、隔离点的关心关爱;提供网络、电话等多种心理咨询的方式以及隔离点工作组电话,尽量满足其提出的求助要求,让隔离者在“冰冷”的房间感受到温暖。
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往往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更加突出,从而导致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而心理不适又会以一系列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20-21]。调查发现密接者的躯体不适症状常常表现为睡眠障碍、神经衰弱,通过改善心理因素可以预防或改善躯体化症状。情绪宣泄通过调节大脑重要节点间功能的耦合来重塑整个情感网络,可以改善人的情绪[22],因此应指导密接者进行情绪宣泄。鼓励密接者在隔离期间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天的生活,制定生活计划,例如写日记、阅读、运动、看电影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确保充分的休息;频繁关注疫情信息也会影响密接者的心理,尤其是一些负面新闻报道甚至是让人恐慌的虚假信息,会增加密接者的心理负担[23];适度关注身体状况,配合疫情防控人员进行必要的自身健康监测,但不应过度放大身体出现的任何不适;通过倾听助眠音乐、睡前洗热水澡、调节室内灯光亮度等方式改善睡眠状况,仍无法改善者可求助于专业医护人员。躯体化症状程度可通过采用国际常用的精神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进行评估,从而全面反映密接者隔离期间的整个心理状态,以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社会支持能减轻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4]。可鼓励密接者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亲朋好友交流,将自己的压力与感受向家人、朋友倾诉。研究表明[25]家庭成员的沟通、情感交流、相互支持可有效释放相互之间的压力,有助于控制自我情绪及缓解某些不适症状。但有些密接者虽然存在孤独无助的心理困扰,但却宁愿自己默默承受而不会主动求助,工作人员应主动介入,设身处地地共情,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不仅应尽量满足他们在日常生活上的需求,同时可积极采取全覆盖的主动关心关爱电话、每日正能量寄语等关爱服务的举措。以互联网络平台为基础,推进互联网+社会心理服务,为隔离人员提供线上心理支持和服务,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其度过困难期,恢复社会功能。开展困难人员生活扶助与支持,对有具体生活困难的隔离人员,街道和社区应协助申请困难救助,链接援助资源,同时寻求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帮助或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安心进行医学观察。
本研究对17例集中隔离的新冠肺炎密接者进行了深度电话访谈,挖掘其隔离期间的自我感知,发现负性情绪明显、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寻求社会支持3个主题。目前,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已经改变,但对于我们仍有很多启示。不管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偶尔局部地区发生的鼠疫等,都应在隔离初期重点关注隔离者负性情绪、预防并干预其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希望引起更多人对密接者集中隔离期间的关注,帮助密接者安全度过医学观察,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本研究利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解释现象学分析(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IPA)[26],深入调查了新冠密接者隔离期间的心理体验,并为密接者心理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引导密接者在隔离期间寻找让自己变得积极的因素、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使其获得对抗负荷的能力,从而顺利度过隔离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