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26 06:15王蕴锦
纺织服装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王蕴锦

(中原工学院 服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其实施的主要路径则是有效地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三全育人”理论结合,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围绕该教育理念,从“造型基础”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现状出发,梳理服装与服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指标和育人维度,探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路径,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以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首要标准,综合考量教学指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思政教育机制。

一、“造型基础”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现状分析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思政元素持久有效地融入“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塑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的思想,从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强化学生的知识涵养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从而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2]。

“造型基础”课程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造型训练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被造型对象的形体、构造,从而具备视觉表达的基本技巧和创意造型能力,为学生后续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在大多数艺术与设计类院校,都开设有“造型基础”课程。在教学和课堂练习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作品虽然具有审美特征,符合造型规律,但往往没有合适的创作构思,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和深刻的创作内涵,因此无法充分彰显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青春朝气和活力。“三全育人”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指导主题和内容讲授“造型基础”课程。

二、“造型基础”课程思政的育人指标和育人维度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的育人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挖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②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④坚持以美育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为了达到以上思政育人目标,需要建立五个思政育人维度:①德育引领,强化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意识,引导学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理论育人,增强使命和责任意识,强化对课程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理解和思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③文化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时代价值,利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各类艺术元素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审美领域,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④精神育人,深挖思政元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航天精神、科研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等,指引学生进行创作;⑤情感育人,注重学生全面成长和专业发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巧妙融合,努力做到教学衔接不突兀、学生接受无障碍,切实起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三、“造型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

当分层目标确立之后,结合学情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注重素养的渐次发展,结合专业特点,寻找思政元素持久有效的融入路径。

1.通过案例讲授法,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在“造型基础”的基本理念部分,可以近现代著名艺术家为例,讲述大师的求学经历、创作经历、思想观点,也可以结合杰出校友的求学经历和励志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的本质属性以及蕴含的时代价值。在案例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和学科发展,注重内在的成长和生命价值,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努力成长为有追求、有担当、有情怀的艺术设计从业者。

2.通过素描体验之静物写生练习,传承红色基因

在“造型基础”的草图体验、形状构成、黑白灰构成等教学中引入有历史性、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为造型对象。例如设计以“红色老物件”静物写生的创作主题,在对抗战时期的服装、水壶、药箱、冲锋号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老物件”进行造型练习过程中,结合历史背景或人物事迹进行讲解,进一步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汲取前进动力,凝聚时代力量。

学生作品《记忆里》(图1)描绘了煤油灯、党旗、草鞋、帽子、水壶等,将创作的红色革命精神内涵进行了充分表达。作品《记忆里》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构图布局、造型的编排设计,再到色彩的选取搭配,都将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融入其中,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意。

图1 学生作品《记忆里》

3.通过感知造型的分析与变化,培养求精务实的工匠精神

在形态的提取与归纳、衍生、抽象等章节,加强对学生任务驱动式引导:观察校园里的景观,提取有机元素进行创作;观察博物院馆藏文物的花纹,进行元素提取与重构;观察历史古建筑的造型样式以及飞檐、瓦当等细节,进行元素提取与重构;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更加热爱校园生活,提升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知情意行统一的“工匠精神”[3]。

在以“校园·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创作实践中,学生作品《守》(图2)描绘了冬日北京故宫城墙的一角,用分割的方法将构图打散,使北京故宫红墙与冬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画面上北京故宫的每一砖每一瓦,都精心设计。虽然文物和建筑物本身不会说话,但艺术创作赋予其生命,表达了北京故宫的沉稳和坚守的精神,镌刻了中华民族强大而永恒的生命力。

图2 学生作品《守》

4.通过人物素描、速写训练,坚定爱国主义情怀

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对人物肖像造型结构进行把握,对人物神态和内在精神品质进行塑造,如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进行人物素描和速写创作,通过线条、明暗关系塑造历史英雄人物、奥运健儿、抢险救灾人员、航天人员、抗疫医护人员等形象,抓住具体人物令人感动的瞬间表现进行形象刻画。这种训练方式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感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体会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拼搏精神。这些肖像作品或平凡感人,抑或具有特殊意义,使历史和生活画面鲜活生动,体现了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5.通过视觉表达创作,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在“造型基础”课程中视觉表达与造型要素的设定、材料组织和构思的章节讲授从时代背景和专业角度出发,着力弘扬“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中的奋斗精神以及展示历史精彩瞬间,重点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如在学生欣赏中国美术馆藏作品中广廷渤的《钢铁·汗水》和詹建俊的《潮》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加强其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生活采风,体验沉浸式创作,运用再现性色彩语言表达民生,阐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把握民生国情以及时代热点,在创作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担当意识,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4]。

四、“造型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造型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从历史与现实、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联合设计,将选取的思政元素、教学案例紧密结合课程学科背景、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内驱力、创造力进行表达。引入生动的案例教学法,结合各种思政主题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创作,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专题创作和作品探讨。利用演示法和练习法进行教与学、学与练、练与思的循环反馈,最后通过小组点评和教师综合评价,构建课程思政的完整教学模式。

1.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明确

建立“大思政主题创作”的教学模式,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5]。“造型基础”课程如何体现思政育人目标、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与良性互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是目前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大纲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结合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红色”美术经典作品等进行授课,从而达到专业知识有增进,技能技法有提高,情感情怀有激发的教学目的[6]。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构建明确的教学体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导入路径合理、思政元素运用得当。把思政建设落实到教学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保证思政元素符合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体系之间有衔接、细节之中有感悟,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以内容为先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更新教学手段,使丰富的课程内容充满趣味性,使思政育人更加入脑入心[7]。课后增加线上知识抢答和讨论区“盖楼”环节,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课程多样性,丰富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上加强线下互动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拓宽其主题创作思路,能够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主题创作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表达。学生在把握创作主题、合理表达思政元素的同时,也实现了造型语言的表达和创意思维的训练,这样使学生既从构思上、技法上掌握专业创作的关键点,又提升了思政育人的有效性[8]。此外,将课程内容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给学生讲述“红船”精神、党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党的百年奋斗伟大的成功经验,增强其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其强国、报国之志。

3.以展示为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价值观共鸣

通过作品的展示使“造型基础”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效果直观地呈现。课程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汇报展览,从作品选题、创作手法、作品内涵以及创作感受等方面进行汇报。作品的主题包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感人事迹、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一次难忘的博物馆之旅、对革命文化的深刻感悟等,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阐述作品背后的故事。相关思政元素通过作品和语言阐述结合的方式融入,不仅加强作品情感内涵的表达,还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

4.以综合评价为推动力,全面考察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造型基础”课程以最终结课作品论成绩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势。高校教务部门已经明确了过程性考核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由此可见,相较一幅作品而言,学生的学习态度、钻研精神、思维理念、创作技法、造型能力、构思主题以及课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都是课程教学环节中需要考量的。在此基础上,课程采用“个人汇报+同学评价+教师点评”模式进行考核,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技法表达设计理念,分享绘画经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视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增强了其创新能力,也使其在创作过程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生作品《峥嵘百年史 砥砺中国行》(图3)利用中国传统民俗剪纸手法进行造型基础的创作,将非遗文化与造型基础相结合,传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这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坚定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图3 学生作品《峥嵘百年史 砥砺中国行》

五、结语

本文在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明确了“造型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标和维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深入打磨专业技能,培养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历史题材创作结合相关思政主题,强化造型语言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造型素材的不竭源泉。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拓展了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提升了专业课程的温度,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其专业热情,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初衷,达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