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蕴莹, 钱竞芳, 薛文良, 丁 亦, 马颜雪, 章 倩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新产业革命推动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人们的消费方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纺织产业结合,颠覆了工业化初期的纺织发展模式,生产智能化、交易移动化、融资在线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生态化给纺织企业和纺织服装贸易带来了巨大变革。“互联网+”纺织业、服装业、零售业释放内需潜力,突破时空限制,科技创新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加快了时尚流行和交易流程,创造了纺织服装贸易的新领域和新业态。同时,当前中国纺织贸易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越”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纺织行业从制造大国向强国发展的转折时期。科技创新、逆全球化、区域经济、数据网络、资源生态、气候变化等机遇和风险相互叠加,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如何实现纺织强国,推动我国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优势位置,精准把握国际纺织产业格局调整时机,深度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效破解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在新格局中如何开辟新局面,为新格局作出新贡献,成为纺织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校(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满足目前高度融合、快速变革的新时代发展需要,需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融通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多学科协作能力。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多年来一直探讨如何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工学(纺织工程)与经济学、医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相互融合,重点建设“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生态纺织染整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纺织软物质科学与技术”等跨学科、综合性、涵盖纺织全产业链的学科体系。“纺织品贸易实务”是工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是结合当前纺织科学发展需要而为纺织工程各专业方向开设的核心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是学生实践学习、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就业基础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工科学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不扎实、课时数有限、贸易操作实践机会少等问题。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应新时期纺织工业发展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满足当前纺织服装贸易的新发展和新要求,更好地为培养复合型创新纺织人才服务,成为当前“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必须关注的内容。
新时代对传统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各类纺织院校积极探讨改革方案,以服务地方纺织服装贸易和经济为出发点,从纺织贸易专业平台体系[1]和实训基地建设[2]、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课程教学困境[3]及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4]、课程思政建设和新背景下教学新模式改革[5]等各方面实践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内容,解决学生在贸易操作技能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互动性来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根据我校纺织学院近几年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纺织工程类本科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学生选择国内外继续深造,余下的毕业生中也少有人选择进入传统纺织服装行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纺织服装行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当然,这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外移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纺织服装行业本身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带动了传统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纺织科技进步的新形式和贸易发展新理念,影响着纺织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纺织服装类院校应在以往教学改革思路的基础上,紧跟纺织服装科技进步、产业转移和变革的新步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注重传授纺织科学技术新知识,在筑牢学生纺织技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要理论结合实践,根据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中跨专业跨学科互相融通、合作交流,实现纺织技术与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以满足目前对复合型创新纺织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改变和拓展教学思路的出发点。
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换的过程中,纺织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纺织贸易中以有形的货物为主的一般货物进出口量和比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减,而更高层次的与纺织相关的咨询服务、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商标及专利等国际技术贸易的量会增加,这部分内容是传统“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中很少涉及的,需要教师结合当前纺织科技发展和纺织技术贸易现状,增加相关纺织技术贸易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中心,我国对于纺织服装相关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其学习纺织新产品、新技术及新的营销方法、模式、政策和理念等,更要学习新时代新形势下该课程的新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消费端的创新空间开始缩小,商业模式出现了从消费端创新逐渐向企业端(简称B端)创新转变的态势,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B端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科技企业赋能B端和C端 “T2B2C”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6]。这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怎样传递瞬息万变的纺织贸易形势和政策变化,怎样随时关注各国纺织服装贸易管理措施,如何让学生理解新形势下纺织服装贸易未来发展新趋势、新特征,成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互联网+”、数字经济不仅带来纺织技术和贸易的改变,同时也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微课堂、微推广、慕课等新形式、新方法补充课程相关内容,以新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对新工具、新方法的认识和实践应用,并应用于纺织服装贸易活动本身。因此,新时代形势下如何利用新工具、新方法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式成为课程教学探索的重点,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亮点。
“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是面向我校纺织学院全体学生的核心选修课,选课学生多,来自纺织学院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知识体系不仅几乎涵盖了纺织全产业链,而且与“信息通信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与医用”“机械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基于学科互融的要求,本课程打破不同学科和专业方向的教学壁垒,以选课学生不同学科背景为支撑,提出基于学科互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纺织全产业链不同学科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也实现了传统纺织与新业态新技术、贸易理论和实践等教学内容的互融,并创新了线上线下混合、直播与录播等多种教学方法。
打破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专业相通,学科互融”共同发展的思路需要不同专业教师、学生、专家和学者的交流和沟通。按照我国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7],构建具有纺织特色的“学科互融”教学模式,深耕“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纺织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课堂中鼓励学生以自己参加的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在熟悉纺织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补充纺织新技术贸易对纺织贸易及贸易操作实务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注重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化实践融合的素质教学,启发学生探索纺织新理论和新技术,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科技、时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培养学生对纺织行业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以跨学科交叉知识点融合为基础,实施多层次立体化实验实习,通过直播电商、社群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不同实验室平台,培养学生适应纺织品市场新环境的能力。
以纺织类基础课程教学为基础,借助校企合作和我校纺织学院资源优势,打造新时代、新格局和新形势背景下纺织贸易开放式培训基地(图1)。纺织贸易开放式培训基地以纺织贸易研究中心(校级)为纽带,邀请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纺织贸易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工作和课题的同时,利用纺织服装企业、外贸企业以及纺织行业协会的力量,借助各类与纺织服装贸易相关的电商和移动平台,建立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的现代纺织贸易实践平台,使得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图1 纺织贸易开放式培训基地构建图
在开放式实践平台构建过程中,以“认知—体验—实践”知识传授和“基础—综合—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不同纺织类相关课程之间的“互相融合”。按照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新要求,通过设计“综合训练”实践课程,搭建以“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打样加工+终端销售”为特色的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打破只注重简单传统技能训练的限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培育学生双创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凭借我校纺织学院的平台优势,“学科互融”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基础,同时借助上海作为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区位优势,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培养学生的纺织服装贸易操作实战能力。除了贸易公司、海关、航运和物流公司等常规实践学习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览会、纺织机械展览会等各种纺织服装类展会,学生不仅能了解纺织技术、产品和市场前沿资讯,而且能直接面对客户和消费者,从实战中深刻了解贸易市场,回到课堂后能更加深入体会基本贸易理论知识。
在不断强化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和新零售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等,通过“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纺织贸易实践操作能力[8]。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零售方向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应用编织、蜡染、刺绣和数码印花等手段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产品实现能力。通过举办学生作品展,鼓励学生在eBay、微信、抖音等国内外电商和移动平台推广自己的作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内容,教学效果优良。
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也是当前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践行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也是培养复合型纺织人才的关键内容[9]。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特点,通过学习纺织服装贸易和纺织科技最新进展信息,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内外经济趋势,在日常相关经济典型事件分析中融入思政要素。如以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主题内容,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纺织服装贸易硕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本学科纺织科技最新发展,分析未来纺织贸易向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型的新趋势,探讨如何构建互利互赢的纺织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多元化纺织服装市场,从而实现我国纺织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纺织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代对纺织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纺织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校内外专家互相交流学习,还需要各学科、各种力量协同融合。基于学科互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只是对“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的初步探讨,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在课程、学科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