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梓馨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rick carvings and decorations of gatehouses in Wujiang, Suzhou City.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brick carvings and decorations wer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classes of scholars, peasants, artisans and merchants.
明清兩朝江南经济繁盛,民间经贸往来趋专业化、集中化,由此簇生大批繁华的商业聚集区。在交通繁忙的大运河支流处,水运尤其繁荣,经济发达,财力积累,各层贤达人士甚爱以传统观念建造宅院,彰显殊荣。迄今为止在市镇、城市、乡村仍保留有不少较为完整的宅院,这些江南大院在平面布局上层层递进,空间高低错落。其中,门楼作为进出与入间的通道,具有功能和艺术的双重功能。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趋同性,但同时存异——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期间。本文着墨苏州吴江地区民居为主的砖雕门楼装饰,其差异来自士农工商不同的身份和阶层。
一、江南“士”“农”门楼
士绅作为传统四民的第一阶层,他们的门楼大多形制宏放,藻饰考究。
在苏州吴江的震泽镇、黎里镇、芦墟镇宅院中的砖雕门楼中,黎里镇的柳亚子故居第四进砖雕门楼的字牌阴底阳字,“诒谋燕翼”四字出自《诗经·大雅》,寓意庇佑子孙,为子孙谋虑。砖雕风格大气庄严,从主题到风格都契合了官宦世家想要激励子孙、守护荣誉的希冀。砖雕多以梅、兰、桂、槐等为植物装饰,有高雅、富贵、昌盛之意。五进门楼极致展现砖雕的镂空雕刻——凤穿牡丹、狮子滚球的情景生动逼肖,栩栩如生。
芦墟镇东南街116号保留了一户清末民居,其砖雕门楼的形态和细节仍依稀可见。院内门楼上“棣萼联辉”四字出自《诗经·小雅》,有兄弟同享美名的寓意,彰显伯仲的才华和深情。门楼砖雕的繁荣精细程度不比官宦和商贾民居,但简中有细,读书人家的风雅与志趣尽显其间。
区别于柳居、芦镇,上海市朱家角北首西井街79号的课植园,是江南带有农色建筑的民居。园内有带“紫气东来”字牌的砖雕门楼,古朴自然,整个门墙上爬满植物,别具“农”色。
二、江南商贾宅院
师俭堂位于今苏州吴江西南部的震泽镇,恰处于吴根越角之地。《吴江县志》记载:“震泽是太湖的古称,因镇近太湖遂以震泽称之,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设镇,是历代震泽巡检司署驻地。”此地有吴越文化碰撞交融,促成了震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发达的丝绸纺织业和酿酒业推动了震泽商业发展的繁荣,使当地极具市井气息,也侧面造就了震泽地区宅院内秀丽精致、闲雅舒适、别有洞天的建筑风格。
师俭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重建于清朝同治三年,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四座门楼今仍活灵活现、令人惊叹,完美展现了苏州吴江门楼的风格形式与文化特色。
师俭堂为徐氏家族所建,因为商人民居,其布局与功能上不同于普通文人和官宦居所,强调了商用价值。师俭堂建筑中轴对称、布局规整,前后共有六进,为五开间,占地2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34平方米;一进沿河,二、三进间被街道贯穿,这样的布局特点彰显这户商贾宅邸江南水乡商业空间的模式。
徐氏家族“师俭”二字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了家族崇尚节俭、谨慎、传承的精神,这其中更有效法东汉督邮张俭的高风亮节的寓意。徐家虽为商贾人家,却有不输读书人和官员的意趣和见解。
三、砖雕门楼装饰
师俭堂中共有四处精美的门楼,其中四、五、六进为砖雕门楼,临街的第三进门楼以木雕为主,两侧配有砖雕斜撑。门楼整体继承了苏州传统民居门楼的形式:以“屋顶”“斗拱”“枋”“门洞”四部分组成,其中“枋”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三个砖雕门楼三枋两侧均配有垂花柱,符合苏州门楼细腻的特征,十分精美。
“砖雕门楼最早是从木结构的门头演变过来的,门楼的许多的构建上仍保留着木结构的痕迹。”恰巧,师俭堂临街门楼便是木雕对砖雕门楼影响的最好对照,砖雕门楼的边框及形式都与之类似,都运用了剔地线刻和镂空雕刻的手法。师俭堂内的砖雕门楼中枋的正中央均有题字,字牌两侧多配有方形立体雕刻肚兜;上枋、下枋的主题雕饰与装饰雕饰相结合,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充分彰显了师俭堂建筑雕饰艺术的精妙之处。
同时,除却临街的木雕门楼,师俭堂宅院内的砖雕门楼均体现了苏州砖雕门楼的“内向性”特征——砖雕门楼皆面对内部厅堂。这样的布置反映了苏州吴江地区的人文特征,即民居主人建宅时更注重宅院内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从自身使用和感受的角度塑造宅院内部精巧和惬意的生活,注重从内向外的观赏性。
师俭堂门楼的雕饰题材丰富,纹饰、植物、人物、动物、场景等一应俱全,多有吉祥寓意。其中,不少雕饰以神话故事和戏曲场景为主题:临街门楼三根月梁的雕饰题材分别为《孔明迎主》《状元及第》和福禄寿喜四神;院内的砖雕门楼肚兜和上枋也雕刻了如《八仙祝寿》《文王访贤》等戏曲场景。这些雕饰的故事多缘于民间,也有的考据了历史,既具有教育意义,又不乏美好展望。门楼周围边框和垂花柱还有吉祥图案——蝙蝠、祥云、玉兰、桂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以谐音和象征的手段,寓意家族辉煌,荣华富贵。
师俭堂的门楼雕饰不似芦墟镇民居门楼雕饰那般素色古朴,却也不比柳亚子故居中门楼雕刻的《百鸟朝凤》和《水族龙宫》那般雕栏玉砌。师俭堂多用的民间题材能展现徐氏家族作为商人世家和普通百姓一样拥有上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体现商贾宅院不可磨灭的市民文化和烟火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师俭堂门楼砖雕《状元及第》的主题与苏州地区惯用的《鲤鱼跃龙门》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处,皆是苏州状元文化的体现,反映苏州文风昌盛。
四进四字字牌刻有“世德作求”,出自《诗经·下武》;五进字牌刻有“慎修思永”,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六进字牌刻有“恭俭维德”,出自《尚书·周官》。字牌皆是引章据典,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含有歌颂功德、精益求精之意,是徐氏家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浓缩与概括。
“砖雕主要使用混雕、剔地雕的手法,表现一个场景可以塑造很多层次,表现出前后空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向延伸感,这样雕刻的形象大部分面甚至全部面都可以被看到。”
作为吴江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水乡商贾民居,师俭堂的门楼装饰充分展现了江南典雅、清丽的风格特征,主要运用了浮雕的技法,装饰排布疏密有度,满满的细节表现了江南超绝的雕工手艺,每一处雕刻都汇聚了匠人的心血。整个宅院的门楼砖雕部分均采用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风雅至极,显得雕刻细腻生动。随着建筑内一进一进的深入,建筑功能由社交转为私用,门楼的雕饰也逐渐由繁至简,到最里面的六进,门楼不再有复杂的主题雕饰,直接以纹样为主。
四、文化品位和传承价值
师俭堂门楼砖雕的技法、主题与形式尽显风雅、立意深刻,追逐当时潮流,极具江南古朴典雅、庄严柔美、书香漫漫的艺术风格。宅院风格颇具官宦气质,结合时代背景,亦官亦商。砖雕门楼的雕饰繁简得当,恰到好处,文雅精细而不显奢靡,真真印证了“师俭”二字。
师俭堂素有“江南大宅門”的称号,对于它的传承与保护是探寻吴江地区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的重要手段。民居“前店后宅”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吴江商人的建设巧思,将师俭堂与同地区文人宅院有所区分。但宅院布局规整,装饰也颇显文人风貌,例如本文着墨的砖雕门楼,精巧雅致,主题和风格符合了徐氏家族的为人处世风格,从字牌到雕饰都有自勉、叮嘱后代之意。尽管为商贾人家宅院,却显明官、文人居所的清廉之风,约束子孙后代,颇有钟灵毓秀之意。
五、结语
师俭堂是一座非常有趣的民居建筑,其在重视功能属性的同时不忘风雅意趣,在每个功能区划之间都有特色鲜明的砖雕门楼用以区分。其为集码头、客栈、店铺、街坊、厅堂、内宅、园林、下房等功能属性为一体的江南古式民居建筑,更是集官、儒、商三种用途于一身。师俭堂以其合理的布局、精巧的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晚清商贾士绅在此经营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师俭堂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放眼以吴江为主的江南地区,“士”“农”“商”三个阶层人士赋予了砖雕门楼不同的艺术价值与时代含义,其背后还原了明清两朝江南人的鲜活的生活写实,也是那个时代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望体现。
参考文献:
[1]顾蓓蓓.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精锐门与窗的文化与图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延毕,黄松.苏州师俭堂江南传统商贾名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居晴磊.苏州砖雕的源流与艺术特点[D].苏州:苏州大学,2005.
[4]孟强,百工录·苏式砖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2013.
[5]朱喆,程欣.扬州与苏州砖雕图样探源比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6):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