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当代传承

2023-02-26 15:31孔令平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印花布印染技艺

孔令平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our country's ancient folk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s. Although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 has gone into extinction in history, it is being integrated into modern life with strong vitalit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generations of inheritors.

“青出于蓝: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暨设计作品展”于2023年8月2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隆重开幕,展品主要为吴元新个人收藏和设计制作的近400余件作品。本次展览通过对蓝印花布工艺品的展示,一方面提升了观众对蓝印花布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强调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我国古代民间印染技艺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种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技艺传承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历史中几经步入消亡的境地,但在一代一代传承人的守护下,正以极强的生命力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蓝印花布以蓝白素雅为世人所喜爱,集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于一体。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蓝印花布具有丰富多变、反映产出地民俗风情的图案,其色彩主要运用蓝白二色,具有朴素自然、和谐美观、明快大方的艺术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印染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特点,以及展览中蓝印花布的传播方式进行探究,进而阐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一、印染技艺的历史印记

我国织物类印染技艺历史发展久远,从未间断。古人对衣物或织物用品的著色涂染,可以追溯到距今5500年前的河南青台遗址所出土的绞经罗纹织物,被涂染成绛色;距今4800年前的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帛和丝绳,也有涂染过红色的残迹。《诗经》中提及“毳衣如,毳衣如”“缟衣綦巾、缟衣茹藘”,是对古代人衣物着色的生动描述。《周礼·天官》记载“染人,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周代已设立“掌染草”官职,染人掌管染丝和帛,春季煮晒丝帛,夏季染纁色和玄色,秋季染五色,冬季呈献染成品,印染工艺在此时期已见雏形,而且已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生产管理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练丝技术及印染技艺已较为成熟,1974年湖南长沙左家塘战国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纹锦,为经二重组织,一种经丝用朱砂染成,紧靠在它一起的另一种经丝用淡褐色植物染料染成,两种色丝上下交织,互不相染,同类染色织锦在湖南长沙左家塘战国墓中有相同发现。秦汉时期是染织业发展的空前繁荣阶段,其成就为后世印染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汉代的印染技术已经相当完善,有浸染、套染、媒染等方法。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证明了汉代已在使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印染。隋代工匠发明创造了雕空花纹木板夹布印染的方法,即为“夹缬”,在当时多套色镂版印花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唐代的防染印花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促使了夹缬、绞缬、蜡缬、拓印及碱印等印染方法流行于世。宋代的印染工艺虽在技术上未取得重要革新,但印染风格一改前代的富丽华贵,转为以典雅稳重为主。明清的印染工艺特点是做工精细、色彩明快多变,且染料品种极为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发明了“拔染法”(“拔染”是指利用某种化学药品褪去染色而得到白色花纹的方法),从此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防染技术,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明清时期,染织品所展现的图案极为丰富,常常以含有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吉祥的寓意,在印染品中,“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尤其受到当时百姓的喜爱。清代后期进一步将“蓝印花布”印染形式发展为彩印花布。在彩印花布、绞缬、蜡缬、夹缬、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技艺中,蓝印花布因其生动活泼、蓝白相间、自然质朴,而独具特色。

二、南通蓝印花布的特点

2006年5月20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Ⅷ-24。2018年5月24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珍贵文化财富。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是江南主要棉产区,进而带动了织布手工业的兴起。随着棉花种植业和织布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融合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展现出了多元的主题和多样的图案。在主题上,主要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观;在图案纹样上,突出了造型活泼、形象生动、构图巧妙等特点。蓝印花布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等,匠人们以蓝白色为主色调,勾勒出方圆结合、点面相间、简繁对比的整体效果,充分体现出南通蓝印花布图案造型的雅韵之美。

作为纯手工制作的印染品,南通蓝印花布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常以植物为染料,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板、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这反映了南通蓝印花布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始终坚持用植物染料染色,缸中染液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二是在生产性保护中始终坚持手工技艺的本真性和完整性,坚持手工刮浆、手工刻版、手工染色及手工刮白等。这也是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最有力的保障。

三、蓝印花布的传播实践

无论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还是蓝印花布相关工艺制品,都需要有效、精准的传播途径。传播一般包括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两种模式,线上传播方式如新闻播报、自媒体、网络等,但都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事物深层次体验认知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作为线下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教育、研究等功能实现蓝印花布工艺品的展览展示、印染技艺的讲解和互动,以及非遗保护的相关问题探究等,满足人们对蓝印花布以及印染技艺的深层次认知。近年来,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网红打卡地,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阵地,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演观赏,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等等。《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的第十四条“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中表述:“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手段,以便:

(一)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主要通过:1.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進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2.有关社区和群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活动;4.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

(二)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活动。

(三)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传播等作了重要的指引,博物馆拥有社会教育职能,自然同时承担宣传和传播任务,而且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路径。另外,《国际博协2000远景规划》中也指出:“博物馆必须成为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积极参与者。”由此可见,国际博物馆协会早已将“传播”作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

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青出于蓝: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暨设计作品展”就是对蓝印花布的一次传播实践。本次展览主要展示吴元新收藏和设计创作的蓝印花布作品四百余件,其内容主要以“终朝采蓝”“斑斓万象”“五彩彰施”“生生不息”四个板块,展现蓝印花布的历史源流、审美价值、印染技艺、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此外,展览采用蓝印花布作品实物陈列、文献佐证资料查阅、多媒体动画演示、艺术装置展示等展陈手段,以及在展厅区域内设置观众现场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亲自动手体验传统印染工艺中的一个环节:“漏浆刷印”),令观众深刻感受到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

综上,“青出于蓝: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暨设计作品展”本身是对蓝印花布的有效传播,主要传播蓝印花布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进而实现蓝印花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令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创新。

四、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融入的地方民族风情特色,在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随着全球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导致存续千年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业化代替了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利用机械批量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模式普遍存在,正挤压着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二是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存在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三是手工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如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提高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的认识,加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工作力度。另外,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等方式,推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实际上,我国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史论家对传承近千年的民间蓝印花布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对蓝印花布进行收集、整理并出版了蓝印花布的相关书籍和图册,抢救、保护了流传在民间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弘扬和传承我国蓝印花布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者,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因此,在保护好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同时,还要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如解决传承人的实际困难,提供相应的经济资助和社会保障,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等,从而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提供不竭的动力。

五、结语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蓝印花布广泛运用于艺术作品创作和日常用品中,如装饰品、服饰、窗帘、箱包、鞋帽等,还有用于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中,如博物馆蓝印花展览期间进行售卖的各种文创产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手工艺制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需在遵从传统工艺流程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创新,研制和开发新产品,适应不同的消费人群,方能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印染技艺
黄梅君作品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印染书香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