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2023-02-26 10:18平,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

蒲 清 平,黄 媛 媛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由“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构成,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为高品质生活服务的新型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以前瞻的战略思维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着眼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升级现实挑战,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新要求,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理论是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交织而成的时代回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传承和经验总结,也是基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关键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理论创造。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理论渊源,“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391。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3]的观点,首次提出生产力概念并初步阐明了生产力的要素及其关系。马克思吸取古典经济学理论,率先将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提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4]53,明确“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且“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6]664。根据对工业革命的深入考察,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认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7],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8],成为“直接的生产力”[9]785。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1003,科学已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既坚持了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又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展了生产力理论。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并进一步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12]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竞争。”[13]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14]28,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14]27。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5]201,首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6]119,“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17],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18]186。随着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程度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要求、新概念,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可见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

(二)历史逻辑: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总结

“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立足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20]489。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创新一直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18世纪60年代伊始,由力学和热力学发展所引发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命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使手工生产发展到机器生产,机器制造业以及相应的冶金、铸造、铁路、航运等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整个国家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到19世纪,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问世,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了近代技术发展的又一次飞跃进步,电动机和机电控制装置的出现,促进了生产的初步自动化。与此同时,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技术,例如电解、电镀、电焊、电冶等,同时围绕电力技术的发展,又形成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锅炉、汽轮机、水轮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电器、电测、绝缘材料等[21]。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技术群开始成为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原子物理、空间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突破,引发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生产的面貌。控制论、信息技术使生产实现了自动化,原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帮助人类找到新能源、新材料,并形成了半导体、分子的合成、生物工程等一大批新产业,为生产开辟了新途径[2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一场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且生产力无论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可见,历史上的产业变革都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的[23]24,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今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予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了跃迁和质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既是对人类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推动且有赖于未来产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

(三)现实逻辑:破解经济转型转轨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

“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15]268以往数次科技革命,中国都与之擦肩而过,“导致中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23]79,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科技实力整体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正在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16]121,但是中国还是科技大国而不是科技强国,毕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23]24。因此,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科技强国梦的中国绝对不能再次错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失去这个机遇,南北鸿沟、发展失衡将进一步扩大”[2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国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试图利用先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对中国科技进步采取禁用、断供、打压等策略,以不公平的手段拖慢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发展,用“卡脖子”的方式遏制中国科技的崛起。针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5],“一方面,我们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23]17。然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26],“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2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8]。“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29],这是中国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谋求更大程度技术独立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化向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30],而“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31]。因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当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挑战更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此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正确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之后作出的准确判断,是破解经济转型转轨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15]342,新时代进行理论创新就要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根植和发轫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意在为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道路。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揭示生产力新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理论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具有数量和质量的二重属性,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对于劳动者而言,“质”的方面体现为体力、智力等的发展程度,“量”的方面体现为劳动者数量和分工、协作的规模;对于劳动资料而言,“质”的方面体现为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量”的方面体现为生产工具规模数量的投入大小;对于劳动对象而言,“质”的方面体现为原材料的精细、品质等,“量”的方面体现为一定质的劳动对象的多少[32]。马克思指出,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3]421,这是生产力的总体规定性。单纯靠量的积累而缺乏质的突破,很难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形成新兴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33]147,表明“新的生产力”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要结合质的发展,才能带来表现为社会分工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新质和增量相互作用,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40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理论,尤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质”方面的理论。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由“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构成,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为高品质生活服务的新型生产力。它在本质属性上已经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必然也会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首先是高素质。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才的发展,科学技术只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才能成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其次是新质料。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生产工具到劳动对象,都由现代化科学技术先行创造或改造,在科技水平和含量的提升下具备了新的质态,与传统生产力已经有了本质性差异。再次是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高效率的生产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最后是高品质。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擘画一幅生产力能级跃升的新时代画卷。这些都是生产力“质”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会从生产方式上革新产业,进而从生活方式上革新样态。

(二)创新生产力要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

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同时其构成要素的内涵随着经济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4]215,从而把生产力分为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主体生产力是社会个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实现的那些体力因素和精神因素,是生产力的人的因素,包括人及其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要求更高,知识等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越大;客体生产力则指物的因素,即劳动资料,是人借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的东西。以机器为代表的劳动资料,提升了劳动生产率,马克思通过描述“蒸汽、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34],将劳动资料的生产力属性具体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资料中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马克思在考查了这一事实后,将科学纳入生产力要素范畴,提出“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并着重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5]。“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6]556,表明生产要素构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生产力条件,扩大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劳动者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要素理论。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并将“知识”“技术”“数据”[36]引入生产要素,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37],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还突出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主导驱动作用,强调生产力的质态跃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跨越式颠覆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38]206。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总量、技术成果爆炸式增长,海量数据资源不断增长,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与各种传统生产要素在质量、数量、时空上结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断孕育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23]119,充分肯定了“创新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了劳动者的内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不仅包括直接劳动的体力劳动者,还包括从事科技活动、对整体生产劳动发挥着直接和间接作用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后者的结构占比越来越大。培养造就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分必要。第三,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重新定义了人和科技在生产力的构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才发挥主导作用”与“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二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才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功能来发挥;而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巨大作用,又必须通过人才的主导作用来实现,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作用,合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推进生产力跃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置于大工业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指出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33]303,“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199,大工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39],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工业已经相对地摆脱了它本身所需原料的产地的地方局限性”[20]313,换言之,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此外,马克思还对劳动生产力的提升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应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33]352。这是提升劳动生产力的基本方法,而根本方法还在于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的社会可以更大踏步地前进。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每一个人对生产部门的整个系列从头到尾都有实际体验,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2]684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创造性提出了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整体改善”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时代高度,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在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阐释中形成了“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40]的新见解。同时,他还强调:“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41]从生产力“总体跃升”到生产力“整体改善”,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谋划,对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部署。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构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水平跃升的路径。其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产力水平跃升,“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42]。其二,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当今世界“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43]。其三,通过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44],生态生产力理论强调绿色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引领作用,同样区别于依靠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实现了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45]新质生产力是转型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答,更有其内在的实践要求,应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在实践指导中的基本要求,多措并举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8]24,“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5]203,要以自主创新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46]。一要推进原始创新。原始创新表现为“从0到1”的源头创新,是最具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创新,也是所有创新成果的支撑和基础,能够促进新的产业兴起,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应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二要推进集成创新。集成创新表现为整合式创新、融通式创新、系统性创新等。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比拼的不仅是单项创新和单项技术突破,更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要以获取知识产权为基点,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巩固提高一体化战略科技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产生“1+1>2”的集成效应。三要推进开放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坚持胸怀天下,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全人类的科技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学习、分析、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以智能数字为经济发展“新介质”

介质本是物理学领域的概念,指一定物理现象发生时,作为媒介的物质或者空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有其发生的介质条件,正如光在液体、固体、真空、空气等不同介质中有不同的传播速度,经济发展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也拥有不同的发展成果。只有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38]204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更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介质。一要夯实数字根基,提高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智能化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二要深化数字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因企制宜,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促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三要瞄准重点领域,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加快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全面筑牢网络安全和数字安全屏障,促进数字经济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坚持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新阵地”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的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为核心,以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要通过创新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规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点,探索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经济、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新格局。二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47]19。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未来产业更为前沿,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布局未来产业,应加强统筹规划,不能一哄而上,要“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47]19。

(四)坚持培养新质生产力急需的人才“新素质”

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38]202。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48]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大力培育和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49]。二要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要引导科研人员处理好科研创新和知识整合的关系,善于从深厚的知识积淀中探索发现、追踪前沿,取得前瞻性突破性成果;要引导科研人员聚焦科技创新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燃眉之急”,从战略层面、全局高度、宏观视角去认识、思考和研究科技战略问题,刷新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形成创造性成果,开辟新的甚至是革命性突破的学科专业领域;要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时刻关注全球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培育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三要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质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缘起,科技产业最缺擅长批判性思维、引领颠覆性变革的人才。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马克思曾经分析过“问题”在实践创新理论中的作用,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50]。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达到此目的所需的根本能力和途径。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列宁曾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51],把“生产力状况”,看作“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52]。“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之后生产力水平也随之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更具发展内涵、潜力和优势,代表着中国社会生产力新时代演化进程中的一种能级质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传统生产力升级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作为科学的理论不是“无源之水”,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理论基石,在赓续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马克思曾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过“新的生产力”[33]147和“新兴生产力”[9]683等话语表述,用以分析生产力在不同时代、阶段、社会形态的呈现形式,并形成了有关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理论。伴随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呈现出不同的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敏锐地分析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着眼我国经济的未来和长远发展,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概念。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生产力水平也随之发展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更具发展内涵、潜力和优势。这不仅是概念新、表述新,更是发展理念新、发展思维新,代表了旧质、低质生产力向新质、高质生产力的跃迁。

(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突破口意义。首先,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强调“以新促质”,意在以新科技引领、新要素挖掘、新产业积聚实现高效能、高质量发展;“以质促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获得发展新动力、新优势,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考量提出的必须全面贯彻、长期坚持的发展要求。其次,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更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下好产业“先手棋”,打出创新“组合拳”,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最后,推动了高质量发展的逐步深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而新兴产业发展需依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支撑,未来产业尚处于萌芽或孕育阶段,产业成长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壮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的基本路径,强调要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逐步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的逐步深化。

(三)为传统生产力变革跃迁提供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53]21。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54]。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态势,他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55],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53]35-36。这不仅是指导我国科技创新的有力武器,也具有惠及世界的全球价值,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谋求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跃迁,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抢占发展先机,打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结 语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代新阶段,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科技创新的激荡下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洞鉴发展大势,统揽全局,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新要求,代表了一种新型、高质生产力的跃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生成的新话语,贯穿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理论、要素理论、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自立自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主导,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全球价值。应进一步挖掘新质生产力内涵特质,明确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探索和深化在国家创新体系基础上建立新质经济形态的时代课题,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赋能蓄力。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科技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新质动员力量建设与运用浅析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