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现代化*

2023-02-26 21:51申静洁
现代教育技术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性工具现代化

李 芒 申静洁

论教学现代化*

李 芒 申静洁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教学现代化是在对传统教学扬弃的过程中萌生,具有发展性与连续性的社会现象。追求教学现代化需首先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学理化使命。因此,文章首先立足人类和教学活动的现代化需要,秉持人为物本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现代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与深度剖释,并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前现代教学、潜现代教学和现代教学。其中,潜现代教学是当下教学所处阶段,现代教学是需永远追崇的、永无尽头的理想教学境界。然后,文章依据教学现代性的基底要素,依托辩证发展观萃取教学现代化的表现性特征,将这些特征凝练为动力的内源性、纵横两向的涵化性、永恒与瞬间的交会性、技术的人本性和时空的分离性。最后,文章指出教学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是教学现代性,包含作为核心精神的教学主体性、教学理性、教学规准性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决定了教学现代化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教学现代化;现代教学;教学现代性;教育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立足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以促进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高质量教育水平为历史使命,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现代化。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现代化却缄口不言:或缘之畏难,因为认识事物时,越具体就越深刻,如果触及如何教以使教学在具备现代性的条件下而不遗失灵气的难解之题,那些未经转换的上位理论和虚浮的“之我见”便显露出无所适从的无力之感;或缘之教学现代化是不言自明的概念,粗暴地认为教学中充满“先进技术”就是教学现代化,这不仅是一种浅陋的认识,也是将教学矮化为物化教学的错误见解,使技术绑架教学的行为合理化;或缘之教学现代化被教育现代化所遮蔽,人们无力省察其对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没有人的现代化又何以实现教学现代化?不深入内里地认识教学现代化,何以全面认识教育现代化?不精准地把握教学现代性,又何以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没有教学的现代化,又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教学现代化不仅关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对社会现代化及其创新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教学现代化本身进行理论研究,围绕教学现代化的本质这一复杂内容,通过对教学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性特征的阐析,超越了对教学现代化混沌的描述性认识,以期为战胜教育现代化的危机提供可行出路。

一 教学现代化的内涵阐析

教学现代化是与人为物本的教学样态变迁相伴的教学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历史过程[1]。人为物本意为人是第一性、物是第二性,且物是一种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形式的实体。物之重要,在于其为培养现代人提供载体,若消隐了人,物的存在价值也将随即消散。因此,教学现代化的关键是使人的教学理念、教学认识随教学现代性的要求适时更新,而是否使用最先进的教学工具并非重要关切,不能将教学现代化狭隘为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何况即便是使用了高技术也未必就能够获得理想教学效果。教学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经过前现代教学、潜现代教学和现代教学三个阶段。其中,前现代教学指在夸美纽斯教学理论形成以前,其特征是只见神不见人、只面向贵族而不面向平民的蒙昧的教学形态[2]。潜现代教学指自夸美纽斯提出教学理论以来,抑神扬人,走向现实,追求人性发展的开化教学形态,是现在进行时的教学时态。现代教学是实现教学现代性的教学活动,是无限逼近的人类理想教学形态,是教学现代化的至高目标。现代化是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作用下实现的[3],因而作为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现代化,是建立在对传统突破与批判之上的连续过程。“新”是基于“旧”形成的,“新”不是“一尘不染”的全新,而是有选择地将被打破的碎片、“旧”的传统作为支撑其发展的土壤和质料[4]。因此,波动型连续性是通过抽象继承传统中的现代性因素,使之根据教学现代化的需要进行功能上的适应,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发展过程,并在该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传统。

教学样态是作为社会活动的教学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包括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在现代教学内涵方面,一是现代教学的旨趣为供给公平和世界大同,一方面根据区域性教学需要供给教学资源,解决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教学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促进跨文化教学的国际理解,形成人类教学共同体。二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实现教学选择的自由,达到不受任何因素绑架、能够否定、拒绝不合理因素的教学状态[5]。三是现代教学的理念为科学人文化,以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理对唯意志论、主观论的教学主义的节制。四是现代教学的目标为惠及所有学生,令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人都有与其适配的社会位置、历史位置和为人类做贡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五是现代教学的内容可为生成性的交往信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以师生会话的生成性内容为教学材料,促进学生实现从基础到自我建构的学习。六是现代教学的手段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媒介。教学媒介的选用不能陷入工具决定论,把物质的内在规定性作为认识世界的准则,把物质的价值观作为人的价值选择,认为只要有了工具,便能解决所有问题,将教育数字化作为人类教育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相反,“成就差异=经验差异”,工具只是丰富个体经验、学习体验和创生有效教学的手段,增附教学的选择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单纯促进教学的简化,使之成为确定性的工程活动。真正的教学现代化是在物的支持下使人变得更聪明,其典型的样态变迁即消灭物化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执行力达到卓越水平。在现代教学外延方面,一是现代教学的管理为遵循教学自身规律,沿着有机结合的教学管理轨迹和社会管理轨迹,使教学系统及其组织有序发展[6]。二是现代教学的环境为充溢着人文情愫而非唯功利物质因素的场域,有人文关怀和底蕴熏陶的教学环境才是培养现代人的应有环境。三是现代教学的制度为理性与人性相互浸染的教学规约,两者互为发展动力,即将理性教学制度作为人性教学文化发展的前置条件,将人性教学文化作为理性教学制度的终极目标[7]。

教学现代性是现代教学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一方面,教学现代化是行为意向的概念,是对教学现象的描绘,而教学现代性则是理想性概念,是在学理层面对教学现代化的批判与反思。换言之,教学现代性是教学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外显为教学现代化行为选择的价值原则,对教学现代化有本源性的导引和规定作用。另一方面,教学现代性的增长通过教学现代化中的教学样态变化得以显现,但教学样态的变迁并非都是对教学现代性的诠释。一是教学样态的变化有正向和负向之别,因而教学现代化进程呈波动状,即教学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存在“逆教学现代化”现象,但教学现代性的增长是积极进步的表征,不存在负向之说[8]。二是教学现代性的增长并不一定是连续的或同等强度,它可能时而增强,时而减弱,甚至时而消失,但教学现代化却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连续体,不存在跨越和断裂。由此看来,教学活动的进步只能渐变而不是可万丈豪情的革命。

简言之,教学现代化是随着教学现代性的增长逐渐逼近现代教学的连续发展过程。教学现代性是教学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力量,而现代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发展结果,外显为教学样态,并通过教学现代化体现教学现代性。该认识纠正了以工业现代化逻辑发展教学现代化的错误观念,为培养现代人提供理论支撑。

二 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特质是某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教学现代化的特征包含表现性特征和根本属性两方面,其基本特质是建立在教学现代性这一本质属性上的、反映其本身统观性的表现性特征。基于辩证发展观审视教学现代化,其基本特质体现为动力的内源性、纵横两向的涵化性、永恒与瞬间的交会性、教学技术的人本性和时空的分离性。

1 动力的内源性

动力内源性是指由内部矛盾和意识形态推动教学现代化发展的能量。在内部矛盾方面,中国虽然是教学现代化的后发型国家,但其动力不是被动地由外力“强劲”驱动,而主要由教学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培养需求、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水平不相协调的内部矛盾所驱动[9]。解决这一失衡状态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学向现代化发展,发展的动力是教学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本能冲动。有研究者认为,先发型国家由内在因素主导的创新型巨变推动现代化的进程,而后发型国家由外在因素引发的传导型巨变促进现代化转型[10]。但是,在外部环境促逼下的赶超型发展实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激化而显现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内部的人才需求,亦不会有强烈的现代化旨向。由此推论,我国教学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在本源上主要属于内生性质,由现代人培养的内在需求、内部矛盾的内源性动力,促逼教学的外化形式向实现现代教学真意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内部因素,它是指社会信奉的观念、信仰和价值。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依靠政治权威,维持自己对现代教学的影响力,不同国家的教学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诉求均受本国意识形态的价值支配,其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方式传递现代教学的教育性。由此可见,我国教学现代化应立足于本国的教学发展与意识形态,解决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代化问题,而不可将西方的现代视为有普遍合理性的现代、将西方的现代文化视为标准的现代文化,因而也就不能将西方的现代教学指标作为本国教学现代化的动因和目标。

由内源动力推动的教学现代化呈现多元发展线程。教学现代化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任何坚固不变的绝对存在,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从历史积淀中生发出的教学现代化,不存在大一统的标准发展模式和内容,它本宗的民族性、地缘性、社会性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其历史动向的潜在深层结构,决定其发展线程选择与纵深走向。依据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可将其分为自发型、中央型与混合型等。其中,自发型是自下而上的、不定向的按需自主发展,经过长期变化,逐步趋于成熟。中央型是自上而下的定向发展,呈现弯道赶超的发展特征,目前已具雏形。混合型是前两种发展形式相结合,通过自身实践正在探索的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尚处于成形之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每种类型都将辐射出多路发展方向,不同因素的聚合及其排列方式都将促使国家、地区的教学现代化发展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现代化都坚守着一个共同属性——教学现代性。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良种在不同的地方将生长出异质性的教学现代化。所以,应尊重大中华文明本质,研究现代教学的中国化问题,而不可简单尾随西方教学现代化,在灵魂上遵从非社会主义立场,坚持单向度理性主义的普适论。

2 纵横两向的涵化性

教学现代化的涵化性是指纵横两向的不同教学文化相交,引起原有教学文化模式变化,形成相互交融的现代教学文化。在纵向方面,教学传统并不完全是静态的,也不会抗拒变迁,它要将从上一时代继承的教学文化在每一新时代实现再创造。因此,在教学现代化的历程中,前现代与潜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文化传统必然会融入目前的教学,从而使传统教学具备教学现代性的基本属性。例如,从口耳相传的讲授式教学到视听体验的讲授式教学,再到全息沉浸的讲授式教学,同一的教学方法却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承载着跨时代的教学文化观念。在横向方面,现代教学文化是对跨空间的国家、地区教学文化的兼容并蓄与创新发展[11]。现代文化是开放的界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历史积淀,也充溢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博弈、转化与包容,但它们彼此之间并非对立的互斥体,而是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教学现代化的跨文化性质,使教学方法与学习环境充满着不同教学文化间的、有选择的吸纳或共生的涵化性。现代教学文化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社会阶层的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大碰撞,是道并行而不悖,实现全世界教学“归一璧合”的至高价值追求和道德追求。现代人只有浸润于大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 永恒与瞬间的交会性

教学现代化是永恒和瞬间的统一。永恒与瞬间的交会性是指教学中不变的基本规律在现实中单位时间内的具体表现。现代教学的艺术性是对永恒和瞬间关系的完美诠释。在永恒性方面,永恒是指教学现代化中不易改变、而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要素。每一瞬间所表达的是不易改变的要素的某一面,而无法洞悉它的全貌。即使将技术、工具等现代产物广泛应用于教学,也无法全息领悟现代教学,而要将各个瞬间连接起来作为一个过程来认识。在瞬间性方面,现代教学具有无常性、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面对任一条件的改变,教学都会灵敏地作出不同反应。教学现代化是一个永远要“知道”的发展过程,所谓“知道”是指不断获知“道”之意蕴的过程,但却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所以,人不可轻言知“道”。“不知道”是人认识教学现代化的一种常态,借由现代教学的瞬间性,对永恒性的教学现代化永无止境地逐步认识,不断逼近教学真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现代化的现实性表现为永恒性与瞬间性的交会。哈贝马斯[12]认为,现代一半由短暂与偶然构成,一半由永恒与不变构成,而两者的交会,才使现代走出浅薄、冲破常规。受其启发,我们认为,正是由于教学的永恒性不断地浸入到教学现实性之中,才使教学永远富有深意,并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方式、新内容。此刻,现代教学的永恒性和瞬间性得以融为一体。

4 教学技术的人本性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13]。马克思主张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认为技术的进步就是人类本质的不断实现,技术几乎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存在,与人的本质完全同化在一起,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人自身。正是人的生存需要构成技术产生的根本动力,也正是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假如人的本质能够与技术的本质相等同,那么技术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技术与人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的本质性联系。

基于马克思对技术的论断,我们认为,教学技术的人本性是指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在现代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现代化之中,技术是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类行为方式,技术是内化为人的娴熟的技能。如马克思所言,技术是人的创造物,也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此处的技术即为“工具”“装置”“机器”之意。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技术是人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是一物或诸物的复合体,在此具有生产工具之意。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4]。可见,马克思强调的技术本质是“怎么生产”,即人的活动方式,并十分关注使用何种劳动资料,怎么生产的本质在于如何使用工具或机器进行生产,使用工具也就是与人类本质相一致的技术。换言之,技术还有使用工具之意。对于教学技术的人本性而言,一方面,作为人本质力量表现的现代教学技术是一种主体性存在,技术存在于人本身,它的产生和进步首先在于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在于现代教学的客观需要,在于现代教学系统的条件形成和满足,这是其发展的基本动力。因而现代教学技术鲜明地体现着人的目的性,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它是教学现代性精神的价值体现,既是生产教学工具的过程,也是运用教学工具实现教学创新的过程。所以,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生产出满足现代教学需求的教学工具,才能显现出现代教学技术的价值,这是教学现代化“人为物因”理念的直接表现。另一方面,现代教学技术是在教学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被理解和创造的,正是在现代教学的实践活动与现代人培养的过程中对结果的追崇,使现代教学技术成为教学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现代教学对教学技术的需要包含物质需要、发展需要和与解放需要,它们是以人发展为核心旨向,在现代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也是教学现代化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现实期待。其中,物质需要指现代教学技术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试图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力,从而提高智慧水平。发展需要指现代教学技术能够提升人的境界,刺激思想和观念的进步,使学习者获得无上无量正觉。现代教学技术从增强人类外部感官功能转向赋能人类意识或精神而增进高级智慧,通过新兴教学技术帮助现代教学达到至高意义。解放需要指现代教学技术是实现人类自由自主与内在自觉的重要手段,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在于能够对现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做出贡献,它的目的和价值根植于人本性,而非人本性之外的他者。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技术是“属人的”,始终扣合人本性被人使用[15][16],并将教学规律与人的主体性彰显和精神底线作为现代教学技术不可逾越的界限。

5 时空的分离性

教学现代化的时空分离性是指将师生交互的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在场关联和受时空束缚中跳脱出来,跨越时空,重构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分离式教学将时间与空间分离,再通过重组机制灵活把握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也包括线上学习[17]。在分离式教学中,一是交流双方以更加自然和放松的状态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力更多地被集中在文本和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上;二是增扩了一种对模糊的容忍限度,有助于学生克服交流的心理障碍,使之勇于表达;三是网络世界有利于放飞人们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看待事物,并可派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不将交流内容作为无须证辩而囫囵接受的“真理”;四是在时空分离条件下,更加激活了人类交往的天性,促进了沟通的欲望。同时,分离式教学也必须按照人类教学的基本规律行事——进行沟通与互动,因此师生会提升共享意识。现代教学通过分离式互动重塑了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但作为教学现代化中的教学形态,也不可过分予以追捧,因为它毕竟不是人类的常态或主流教学方式。

三 教学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教学现代性

教学现代化跌宕起伏的延续性,使探寻教学现代性成为教学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现代化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学现代性是教学现代化内在的本质属性和追寻的目标,而教学现代化则是教学现代性外在形态的反映,表现为为了实现教学现代性的增长,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作用下,实现现代技术、教学资源、策略方法等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简言之,教学现代化为教学现代性在实践中的外化落地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支持,而教学现代性的教学理性、教学主体性、教学规准性为教学现代化的改革发展和实践创新提出了实质要求与思路指引。此外,教学现代化与教学现代性保持量的积蓄与质的规定之关系,即前者在后者的规约下,促使现代教学的真实发生和高质量发展。

1 教学理性:教学现代化的实践基础

教学理性是对合理践行现代教学活动的认识能力。教学现代化将教学理性视为现代教学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思想前提[18],主要包括普惠性、基础性、规约性和科学性。其中,普惠性是教学现代化的战略愿景之一,是面向每一个体按需提供公益性的教学服务,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惠及更多人,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因此必须规避正规教育商业化或市场化倾向,坚决剔除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基础性是人依据环境变化而适时应变的能力,是人长足发展的根本起点。学习是一种自我更新的绽放性生存活动,它是可能性存在,可以将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实现人生存的超越性[19]。受技术决定论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将智能技术作为教学现代化的追逐标志,随之便盲目地在教学工具方面追新弃旧,利用其替代人的行为以减轻负担。但是,减负是用物的功能取代人的基本能力,现代技术已经逐步从助力人的体力过渡到影响人的脑力,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必将使人类大脑能力不断退化,人工智能越有力量,人类就越无力;劳动越机巧,人类越愚笨。此外,教学现代化过程中衍生的新事物出自于教学基础,越基础则越本质,基础能力能够助力学生的多向发展。因此,现代教学应从盲目追潮中回归基础,它是发展高阶能力无法跨越的存在。规约性要求现代教学管理具有民主化与秩序化的双重性。在民主化方面,需尊重和维护师生个性,根据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发展需求,为师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避免过度外控管理使之沦为工具人。在秩序化方面,以程序化的纠错与制约机制,避免由错误的民主决策而产生冒进的可能。秩序化是民主化的底线,民主化是秩序化的补充,两者共生,既能驱除不合理的思潮和工具干扰教学的乱象,也能合规律地使人充分进步。科学性是根据一定技术处理经验的理性教学方法,是一种解释实在的方式[20],现代教学的科学性所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性。目前,教学所产生的数据对教学的近似描述是极其粗略的,难以判断产生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原因。此外,数据的变化不一定是教学的变化,数据的真实不一定是教学的真实,数据的向好也不一定是教学的向好,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一方面将使学习过程形式化、呆板化,导致学生为了完成学习平台规定的学习流程,被动地刷学时或走马观花,而并未进入深度思维和内心体验状态,因此被数据表征的学习未必是真实的刻画;另一方面将使学生成为标准化的人,从而抹杀学生的独特性,使学习异化为程序计算,因此数据反映的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其与现代教学目标相悖;再一方面,如果将教学视为艺术,那么它就属于创造活动,有赖于直觉和灵感,其中的自由个性成分较多,所要达到的教学艺术境界难以描述、预测、理解,也更加难以复制。既然教学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变量众多且关系复杂,难以完全理解,那么可以认为教学问题多是在复杂且无法精确控制或预测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教学活动一定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可以说,即使是数据呈示的“教学规律”也未必为真,还是需要人类教师分析、判断、总结作为人类活动的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规律。

2 教学主体性:教学现代化的实践核心

教学主体性是指主体在现代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个体特征和自由度,包含自我主体性、主体关系性、他者主体性三个维度。其中,自我主体性是从自身透视主体在教学现代化过程中凸显的自由意识的行为,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选择性方面,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累加的过程,而不是删除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历经千年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由新的教学工具而衍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库自我充实的体现,各教学方法是平等共存的关系,并无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因此,教学现代化不能以“时髦”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不能支持“唯新主义”;也不是工程性活动,不存在能够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万能式“贵族”方法。应由教师选择适恰于教学情境的工具和方法,选择方法反映了教师最深层次的教学信念,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自主性方面,现代教学中每位学生作为特殊存在的个体能够依照自主意志进行学习。不存在最优的、唯一的或普适的学习路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可见,教学现代化应适当赋予学生如何学习的自主权,使之在自觉自省的认识、监测和调控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性态度和行为的品格。在创造性方面,教学现代化意在为学生创建高水平的外部条件,促进其自我更新和解放[21],形成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作品的能力。在现代教学范畴中,学生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成为创新人才的可能,创造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之上,创新所需的高阶能力是由基本能力的不断积淀而形成的,创新人才不可能被过早地挑选出来专门培养。如此可知,现代教学应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力[22]。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系统具有整体性,而认知能力又是创新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不可将认知能力分割后外包于机器,而人则只专注于创新。

主体关系性是从双向或多向交往的群体视角,审视教学现代化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主要包含对话性、合作性的主体交互行为。其中,在对话性方面,对话是一种教学观,而非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代表了人类学习的发展演进方向[23]。学习是人的天性,交流是人学习的天性。知识不是教师恩赐于学生的礼物,而是对话的产物[24]。显露个体深层意识结构,重新检视自身思维假设的真理性,促进自我认识的再建构,是教学现代化中对话本身的潜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在合作性方面,人类的思维集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25],合作学习既是人的社会性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的必然学习方式。以往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往往过度依赖合作而缺乏主动性[26],表现出十分严重的肤浅性和形式化倾向。而现代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既注重个体的合作意识,又关注个体的主体意识,因为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可视的行为层自我,而主体意识则被视为具有内控性的精神自我,只有形成主导个人意念、立场和价值观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可以说,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具有相互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又为实现个体发展提供了独特条件。

他者主体性指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塑造,使个体具有主体发展性。现代人不能游离于他者独自成长,而是基于他者的作用实现个体发展,学生更是如此。教学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力、开发力和塑造力。对教师而言,发现力是基础,开发力是本色,塑造力是追求。其中,在发现力方面,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特发展潜力的个体,能够洞察学生的学情或问题。在开发力方面,现代教学中的教师在看得准、抓得住的前提下,顺其秉性而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特长获得绽放。在塑造力方面,教师的塑造力主要体现在能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消除学生能力中的弱点,将短板补齐,在学生陷入困境时予以超度,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人。

3 教学规准性:教学现代化的实践尺度

教学规准性是指衡量教学现代化实践行为的尺度,包含先进性、合目的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标准。在先进性方面,现代教学是理念先进、方法先进、知识先进、工具先进等熔铸的集合体,是整体性先进,而不是某个局部的先进。在教学中,如果出现不均衡或不匹配的先进,不仅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现代化,反而会造成它的畸形发展。现代教学需要利用现代工具,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新工具——“新”不等于先进,更不等于现代。即使具备技术力量、传统习惯、师生条件等因素,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也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教学工具和方法[27]。因为教师美妙的言语、动人的板书、生动的实物教具不仅简便易行,还能够达到数字化工具不可企及的教学效果。因此,不可只关注是否运用新教学工具,甚至不加过滤地盲目接受具有明显缺陷的教学工具,草率地将开发者、推广者的言他性思想和理论观念奉为真理,而忽视了教学问题本身,迫使“教学现代化”追求没有实际教学意义的利益。落后是整体的落后,而非只是工具的落后。如果脱离了现代教学的思想、理念、知识和方法,教学工具不仅不能推动教学现代化,反而将阻滞教学现代化。若将现代教学只寄希望于教学工具的更新,那么现代教学技术便会成为教学现代化的命运,现代教学亦将被工具所宰制而丧失其在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本质。因此,应从多维度全面地审视教学现代化,单一方面的冒进,只会使“现代”流于形式,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目的性方面,任何现代教学工具都从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遵从“不得不”的使用原则,这是教学现代化合目的地运用现代工具的基本准则。现代人和现代教学的发展规律对教学工具有合目的性的定向作用。以教学工具限制或框定现代教学,强用不适用、不易用和无效的现代工具,是对作为人类活动的教学过程的否定,是反教学现代化的行为表现,并且终将被教学活动所驱逐。在价值性方面,哈贝马斯[28]指出,工具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体现,以之内在于工具结构的既定目的和利益,对筹划中的事物进行评断和统治。现代教学工具的功能越强,则“剑”的双刃就越锋利。一方面,教学工具从黑板、投影等身外器物,逐渐开始助力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将技术所携带的价值观倾泻于师生,由外至内、由浅至深地影响人自身的发展,而最终也许会成为人的敌人。另一方面,教学工具赋能人体官能,并为学生学习的科学化、个性化提供支撑。在伦理性方面,“该不该”是技术准入现代教学的基本条件。人的成熟与进步表现为更富有智慧,能够更长远、更本质地看待教学问题,而不是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狂热推崇。即使出现了通过干预基因编码促进学生记忆与能力的技术,也不能用于教学,因为它违反了人之伦常,并会出现教育领域的绝对不平等现象。可见,随着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基于教学伦理审察技术运用的规范性,坚持“该用则用,不该用绝对不用”的准则。由上述可知,现代教学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在互动的过程中“突现或浮现”多种形态或问题,是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的实践活动,如果基于工具思维浅层地用教学工具解决教学问题,实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能导致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却涌现出更多的教学问题,这是教学的复杂性使然。

四 结语

教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学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盲目性、机械性、简单性、经验性等问题,缺乏从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对其进行学理探讨,阻滞了现代教学的发展。为了脱困,对教学现代化的认识应由外在形态转向内在本质,细致入微地研究教学现代化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关系、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技术的关系、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教学的形式与实质等核心内容,处理好教学现代性与我国当前教学中不符合教育规律、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教学现代化是教学的显性形态,教学现代性则是教学的隐性本质,对教学现代性的研究是教学现代化深层次的根本性探索。教学现代化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应以国为本,聚焦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从时代精神、价值观念、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等维度全面协调地向现代教学持续逼近。

[1][8]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现代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1.

[2]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4.

[3]杨耕.传统与现代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J].哲学动态,1995,(10):26-29.

[4](美)西里尔 E 布莱克著.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

[5]李芒,申静洁.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J].中国电化教育,2020,(5):62-68.

[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46.

[7]陆明.理性教育制度与人性教育文化的博弈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5):27-31.

[9]尹宗利.试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0-86.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4-58.

[12](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

[13]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4.

[14]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7.

[15]吴文新.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9.

[16]刘同舫.技术的当代哲学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17]李芒,申静洁.何谓分离式金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15-21、29.

[18]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165.

[19]李芒.技术与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4.

[20](英)怀特著.曹锦清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

[21]李芒.教育技术学学科地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5-10.

[22]赵勇.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5):1-15.

[23][25](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8.

[2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

[26](美)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著.王伟平,陈浩莺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4-15.

[27]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5.

[28](德)哈贝马斯著.李黎,郭官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9-40.

Th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LI Mang SHEN Jing-ji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is a social phenomenon of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bl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o pursue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the mission of science, physics and chemistry entrusted by the times should be completed. Based on the modernization needs of human being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adhering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people as the materials’ ontology, the paper defined and deeply interpreted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modernization, and divid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aching modernization into pre-modern teaching, latent modern teaching, and modern teaching. Among them, latent modern teaching is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ge, modern teaching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the ideal teaching state. Then, relying on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eaching modernity, the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modernization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densed into the endogenous power, the acculturation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the intersection of eternity and moment, the human nature of technology and the 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eaching modernization was teaching modernity, which included the core spirit of teaching subjectivity, teaching rationality, teaching review standards, and corresponding behaviors, and determin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odernization.

teaching modernization; modern teaching; teaching modernity; educational

G40-057

A

1009—8097(2023)12—0026—10

10.3969/j.issn.1009-8097.2023.12.003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大学教学现代化的战略愿景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CA180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邮箱为leemang@bnu.edu.cn。

2023年7月20日

编辑:小时

猜你喜欢
现代性工具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巧用”工具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