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政宇 胡浩远 潘沛 伍晓骏 吴焘
中建八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14200
美国人因工程学家威廉·海因里希 (W i l l i a m H.Heinrich) 在其提出的安全系统论中,将安全事故要素概括为“4M”要素,即人(Men)、机(Me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nagement)。他认为事故是由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他主张通过分析与调控事故中的多个要素,系统性的控制事故的发生。本课题以安全系统论为基础,探索安全事故本质联系,追求预防型安全管理哲学,以超前性、预防性、应急性为标准,对威廉的安全系统论进行扩展,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系统的分类与分析,分别从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工艺与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因素出发,探索当前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寻找优化策略。
1.1.1 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安全管理人员是施工现场安全防范的中坚力量,是决定能否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但当前我国大多数施工企业缺少高精尖的安全管理人才,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且未经过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不具备全面识别、规避与消除现场风险的能力。一些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性不够,安全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工期较紧时,施工现场管理资源较为紧缺,企业无法很好的平衡施工安全、进度与质量之间关系,一些领导往往会忽视安全生产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率先减少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甚至指派兼职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工作。这些管理人员并不具备扎实的安全知识技能与足够现场管理经验,易出现忽视规章制度进行指挥、违反作业标准和劳动纪律等情况,从而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1.1.2 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有所欠缺
建筑施工行业区别于其他企业单位,其在施工进行时往往牵扯着多部门多专业工作的协调配合,尤其是一线的施工人员,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专业技能也都良莠不齐。据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建筑业劳务用工现状大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劳务工人年龄结构普遍偏高,其中仅五十岁以上人员便占比38.78%,并且超过一半的劳务人员都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1]。由于学历与年龄的限制,这些施工人员普遍接受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着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及设备,越来越复杂的施工工艺及流程,他们并不具备快速学习与适应的能力。一些经验丰富的劳务完全凭过去的施工经验进行作业,忽视技术规范标准,对现场安全问题麻木不仁,长此以往,难免会因为施工不当、违反现场标准与规范进行作业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1 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
施工管理企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有着工作环境复杂、特种作业多、特种设备多、施工人员繁杂等特点,依据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条例对施工现场风险进行管控,对人员进行约束,提供明确的安全作业标准并严格按照制度高效落实,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护能力[2]。然而在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中发现,有些企业由于部分环节与领域组织管理缺失,安全管控与责任分配模糊混乱,导致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各部门、单位及工种之间的配合协调性不足,部门与岗位责任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事故发生后无法迅速明确事故责任,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2.2 安全机构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除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清晰明确的责任划分,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也在工程安全管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安全管理机构是保障现场施工安全的基础,是监督现场安全施工状况,提高人员施工安全意识的主要催动力量[3]。然而我国当前许多企业缺少专门负责安全管理的专业机构,因此有些企业虽然书面上拥有较为完善的制度规定与施工规范,但由于缺乏对现场安全情况以及安全管理进展的监督审查,从而导致安全生产规范落实力度不足,安全管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存在安全管理部门配置不完善或未按规定要求配置足够数量安管人员的情况,不能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风险源做出具有针对性与特异性的预防措施,造成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完全实施,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管理资源浪费等一系列负面情况的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逐渐乏力,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安全治理模式逐渐被企业淘汰,原先依靠人力进行的被动的安全监督与检查机制已不能与当前愈加复杂的施工环境相适应,许多企业开始致力于将最新的科学技术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但仍有部分企业由于安全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对相关技术系统进行升级与优化,整体安全技术系统滞后,从而导致现场较为隐匿的安全风险无法及时被察觉,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4]。
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除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监管体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更加科学的排查方法,更加精细化、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预知与防范系统,因此利用最新的智能化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对现场风险进行安全检测与隐患排查,是降低事故风险,保障生产效率与利益的又一重要举措。
通过上文对安全事故原因以及安全管理现状问题的分析可知,安全事故的产生跟形成原因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由多个要素在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例如造成器械伤害事故的内在原因可能就包括器械保养维护不及时,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环境因素控制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提升安全管理策略不应仅局限于对某个安全管理流程的处理,而是应该着眼全局,系统化全面化优化整个安全管理布局。
2.1.1 针对性,分层级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意识
当前安全事故频发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某个部门或单位安全管理不足,而是整个企业自上而下的安全意识缺失,因此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应当兼顾整体,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团体开展不同模式、不同程度的安全教育,提升团队整体的安全生产意识。
针对企业进行的安全管理教育,应该使其深刻认识到施工安全问题对施工进度、安全与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建立“安全至上”的生产意识,保证企业严格执法守法,积极引导企业管理者从被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过渡到主动进行安全防范。
针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的安全教育,应该使其完全了解国家及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熟悉工地安全制度,清晰项目各环节施工重难点及潜在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当制定详尽的管理手册并严格落实,彻底改变当前部分管理人员仅凭经验开展工作的现状。
针对基层施工人员,应当使其根据不同工种学习其所在岗位涉及的各项安全操作流程,谨记操作要点,避免因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考虑到基层施工人员人口基数较大,学历与地域差异性明显等特征,开展安全教育时尽量采取可视化手段,帮助工人了解安全防护要点,并且做到统一进行,全员参与,常态化培训,避免出现工人安全意识参差不齐等情况。
在对各层级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时,应注意根据不同团体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理解水平科学合理的编排课程,并严格课上记录及课下的考核、抽查与追责,避免培训沦为形式,保证各层级人员对现场风险的高度敏感性及安全意识的高度统一性。
2.1.2 提高施工及安全管理人员准入门槛,优化非专业人员
安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基层施工人员专业度不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另一重要隐患,因此企业方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人员优化工作。对外而言,企业方应当提高准入门槛,紧抓新入职员工业务培训。企业管理方应该对新入职管理及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保证新入职员工具有良好的管理或专业基础,同时紧抓对新入职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使其能够迅速熟悉相关业务知识以及企业制度,优化整体团队质量。对内,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施工及管理团队进行考核,安排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倒逼团队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熟悉相关制度,明确自身职责,保证企业内部健康的学习氛围。
2.2.1 明确各岗位职责,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利用安全管理制度约束人员行为、统一安全标准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不可缺失的一环。针对当前工程管理中所出现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制度缺失等状况,企业管理方应当根据各项目情况明晰具体的施工任务,确定施工工序,然后将各环节不同的施工安全任务对应到具体部门,保证各环节施工责任能够落实到具体部门的具体个人,建立清晰的安全生产体系并定期进行交流会议,加强各部门积极交流与沟通。
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并定期组织评选,对于违反施工标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警告、处分、通报或降级;对于一些表现优异的单位或个人,则应作为企业示范标杆进行表彰与宣传,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正向的竞争关系,倒逼施工和安全人员按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及管理工会工作。
2.2.2 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严格安全监管任务
安全管理机构是监管重点施工区域、宣传安全知识、端正人员安全生产意识的关键部门,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及时建立并完善企业安全管理机构,保证安全监管工作贯穿到各生产环节与工序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际监管情况,反哺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监理体系。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首先,定期举行技能培训及安全知识宣贯。端正团队人员工作态度,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尤其是针对一些高难特殊技术岗位以及重点施工管理人员,更应将安全知识培训深入化、常态化,以免造成严重生产事故。其次,做好安全巡检工作。根据规定对施工现场定期进行巡检监督,及时发现现场施工人员或物品不规范问题并及时改正,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施工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是否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牌,围栏等防护措等各种安全隐患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增长,施工工艺不断升级,项目施工现场条件愈加复杂,混合作业与安全风险逐渐增多,过去完全靠人力实现,以监督和检查为主导的安全管理模式逐渐局限,完全依靠经验论与事后论进行的安全管理措施难免会有所疏漏,因此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结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成为当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具体结合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利用BIM技术构建施工现场模型,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和方案,明晰项目进行的重难点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冲突点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与改进意见,制定管控方案,减少因施工意外造成的成本浪费。第二,引入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高危作业,将一些危险系数较高,易发生事故的工序交给智能机器人进行,从而大大降低劳务工人受到人身伤害的概率。第三,通过建筑信息采集提前进行项目风险预知以及危险源分析,结合职能报警系统对事故多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强化风险预警,一旦相关人员未佩戴防护设施进入施工区域便自动报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第四,通过信息技术与人脸识别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劳务实名制的智慧管控,避免其他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造成不必要的冲突。第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机械管理设备相互结合,可以实时监控施工现场塔吊、升降机等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第六,通过信息技术与材料管理相结合,将材料数据,到场事件以及安置堆放信息录入系统,可以实现材料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与管控,降低因材料储存不当造成的成本损失。
使用智慧系统提前预测项目风险,优化项目安全管理现状,可以有效改善由于人力限制造成的风险防范不到位,施工安全质量不足等状况,将现代科技与施工安全管理相结合,实现科学性、全覆盖性、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是应对当前建筑规模逐渐增大,人工费用逐年增加的最佳措施,也是未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方向。
工地上经常性的高空作业,频繁的大型机械与设备的使用,复杂的施工材料与工具等一系列内容都在直接或间接中增加了施工安全管理的难度。将安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融入项目安全管理中,可以使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使安全问题分析与建议更加系统化,安全应对措施更加全面化,风险预测系统更加智能化,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风险防护能力,降低安全事故数量。随着我国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安全系统化思维进行全面安全风险分析及预防,融入新的科技手段与工艺,系统改进安全防护设施,终将未来安全管理研究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