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23-02-26 17:22雪,
农技服务 2023年12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试点村民

陈 雪, 姚 南

(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81)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在一个农村社区内的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共有,通过共同劳动共享成果而维系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2],也是农村所有成员利用集体属性的资源要素,采取独立运营、多元合作、联合运营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最大化的公有制经济[3],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4]。近年来,贵阳贵安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开阳县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5-6],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结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作为股本,吸纳本村村民股本,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等社会股本,共同组建市场化股份制公司合股经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式。为全面了解和深入总结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通过实地考察、广泛走访、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先后走访修文县、开阳县、清镇市、白云区、花溪区等区(市、县)22 个村,对162 名乡(镇)干部、村干部及村民进行访谈。调查发现,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整体推进有序,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该模式的全面深入推进。因此,为更好推进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提供决策参考,根据调查结果对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

1 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发展规模

截至2022 年12 月底,贵阳贵安996 个村已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空壳村,经营性收入5万元及以下的村63个,占比6%;5万~10万元的村307个,占比31%;10万~20万元的村218 个,占比22%;20 万~50 万元的村286 个,占比29%;50 万元以上的村达122个,占比12%。

1.2 推进措施

1.2.1 政策引领与组织领导 市级层面出台《贵阳贵安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组建市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在市委农办,设立协调(党建)指导、经济指导、法务保障3个工作组,协同推进50个试点探索工作,围绕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技术服务、法律支持、制度建设、风险防范等方面帮助试点村在发展过程中起好步、促成效、出亮点、展特色。区(市、县)层面均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编制县级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强化宣传引导、整合资源要素、探索试点推进、因村施策指导,基本形成统筹推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在50 个市级试点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新增县级试点村50 个,市、县两级“1+1”试点村规模达100 个,基本实现“一乡镇一试点村”的探索实践创新发展格局。其中较典型的有清镇市从组织、农业农村、司法等部门抽调6 名同志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各部门资源要素,集中力量推动试点探索,利用职教城资源优势,发动并选派108 名教职员工与各村开展结对帮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选派人员定点指导,提供有效智库支持;开阳县采取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分片督导,分管领导直接定点联系的方式,分村分点逐个突破实施,全县整体协调推进;观山湖区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该区金华镇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村集体经济“1+1”发展十条措施》。

1.2.2 方案制定与试点推进 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一乡一业”产业布局和“一村一品”发展定位,编制细化村级推进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和行动路径,突出探索试点的规范性和统筹性。如白云区沙文村依托现有村集体出资合股经营的农创城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优化集体股权结构,加大村民联结力度,利用“1+1”发展方式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南明区四方河村通过整合集体和村民物业,引进贵州多彩城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运营,整体打造中心城区周边休闲为主导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商圈;乌当区尖坡村通过吸纳村民入股,短期利用闲置场地改造建设农产品包装厂和组建劳务公司,中长期规划与光大集团合作,修建污泥干化厂房,实施污泥回收加工发电项目,长短结合谋发展。截至2023 年3 月底,各区(市、县)均出台了县级试点实施方案,50 个试点村中已有47个村完成“一村一策”方案制定和“1+1”混合所有制公司组建,完成率为94%,仅3个村未完成,占比6%;50个试点村均按程序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商议,其中37 个试点村已建立并通过村干部激励方案,完成率74%,未完成的试点村13 个,占比26%;18 个试点村已建立并通过“积分制”分红方案,完成率36%,未完成的试点村32 个,占比64%。

2 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2.1 资源要素有待整合

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鼓励各试点村在完成村集体“三资”清算、评估的前提下,以“三资”作为股本,吸纳本村村民及生产经营主体的股本,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而大部分村投资能力不足,且资源要素整合不充分,在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时多以上级项目资金、扶持资金作为股本,未充分盘活利用村集体荒山荒坡、闲置土地、林地、闲置房屋等资产资源,导致筹资困难,同时吸纳当地村民及社会股本较少。如贵安新区党武街道某村,拟用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 万元,吸纳村民资金和社会资本入股,打造以“党武辣子鸡火锅”为主打的特色美食,重塑党武辣椒特色品牌,同步发展休闲娱乐、餐饮民宿、乡村旅游等,但目前仍处于谋划和筹建过程中。

2.2 产业竞争力不强

各试点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发展种养殖业的有27 个村、乡村旅游10 个村、租赁3 个村、社会化服务2个村、农产品加工1个村、物流1个村、其他产业6个村。整体上基本涵盖一、二、三产业,但多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50 个试点村中,主导产业为一产的占比54%,大多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养殖生猪、肉鸡、肉牛等,且规模不大,种植面积66.67 hm2以上的仅有开阳县高寨乡高寨村、20 hm2以上的仅有白云区牛场乡小山村,其余大部分种植规模不足6.67 hm2;产业链条不长,大多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二产、三产的加持不足,导致产业融合不足、附加效益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区域公用品牌、商品包装、品牌商标等助力,产品无包装、品种、产地信息等情况较为突出;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生产基地的大棚、机耕道、水池、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抵抗冰雹、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同时缺乏种养殖技术、市场预判不足、市场销路不宽,增加种养殖风险。乡村旅游以农家乐、采摘体验为主,地方特色产业开发不足,业态较为单一,游客旅游时间不长、农产品消费量有限。

2.3 农民参与积极性不足

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模式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干部+村民”较多,有18 个村,占比36%,“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次之,有17个村,占比34%,其他模式占比30%。然而部分试点村的村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和潜力未被完全激发,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入股参与“分红”发展的联结方式有所顾虑,观望者较多,入股者较少,投入股金较少。如修文县小箐镇某村组建的修文县慧园农业发展责任有限公司拟发展辣椒种植与玉米育种,总投资100 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入股51万元、股比51%,村干部6 人入股44 万元、股比44%,村民中仅有1 人入股5 万元、股比5%。又如修文县某村组建的贵州鑫胜源科技塑料有限公司,发展编织袋加工,投资250万元,满负荷生产每月可获利润15 万元,效益较好。然而从该公司投资股比结构上看,村集体100 万元、股比40%,村干部3人投资100万元、股比40%,村民中仅有4 人投资,金额共50 万元、股比20%,村民的占比不高。

2.4 运行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部分试点村混合所有制公司的运行管理制度不够规范,94%的试点村虽然已制定公司章程,然而多个试点村的财务管理还未实现政经分离,参与混合所有制公司发展的村集体“三资”未有效登记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大部分混合所有制公司会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无专门的会计从业人员,多为购买会计公司服务;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运行不规范,存在管理漏洞及风险。同时,仍有部分试点未建立激励机制和分红机制,截至2023年3月底,50个试点村中仅有37个建立并通过村干部激励方案,18 个建立并通过“积分制”分红方案,仍有部分村暂未完成村干部激励方案的制定及通过,或暂未制定及通过“积分制”分红方案。

2.5 村级团队有待加强

大部分试点村混合所有制公司的运营管理团队多由村支书、村干部组成,缺乏职业经理人经营和管理公司,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储备不足等人才短板。尤其是村支书、村干部需应对大量村级党务政务工作,工作精力和时间难以保障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发展,且自身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产业规划、财务管理、市场经营等专业知识较为匮乏,引领带动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

3 贵阳贵安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建议

3.1 加强统筹调度,强化整体推进

全市各级有关部门需充分认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把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完善部门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调度检查机制,按照年度化、目标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确保各环节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强化调度及督导,对工作开展得力、成绩突出的进行表扬,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作推进滞后、落实不力的进行提示通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掀起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热潮。区(市、县)和乡(镇)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帮助试点村理清思路,谋划发展、规范管理,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试点村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足与短板,合理规划并落实目标任务,带领群众共同抓生产、闯市场、促发展,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3.2 加强政策制定,强化资源整合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一是加大投入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合理安排试点创建补助资金。二是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开发金融产品,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在不新增隐形性债务前提下,鼓励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机具、大棚设施、养殖圈舍等资产抵押质押融资。三是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吸纳村民、经营主体及社会资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中,增强发展动能。四是完善用地政策。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保障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用地审批流程,依法依规对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同时加大对村集体的荒山荒坡、闲置土地、林地等资产资源的盘活利用。

3.3 加强产业服务,强化产业升级

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五个一”,抓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团,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把村集体急需的种养殖、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农产品加工、法律法规、市场资讯等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强化基础配套。整合各级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五治、水利工程等项目及其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薄弱的地方加大投入,配套修建生产大棚、生产便道、机耕道、水池、沟渠、喷滴灌、加工厂房、冷库等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强化产业融合。各试点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主导产业,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试点村发展特色产业、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农创文旅等多产业、多业态、多渠道发展,不断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长产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资源互补、产业融合。四是强化风险保障。各区(市、县)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开展中央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险种,积极探索引导商业保险参与农业保险,强化宣传引导、财政投入,增强村民参保意识,努力实现有灾保本、无灾保价的良好态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防灾减灾能力。

3.4 加强宣传动员,强化多方参与

一是在“导”上着力,做实宣传指导。各区(市、县)深入开展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发展流程、规范运行、利益分成等方面的宣传指导,全面提升村支两委和村民对村集体经济“1+1”发展的认知和认同,进一步统一思想、打消顾虑、大干快干。二是在“引”上加力,做实宣传报道。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宣传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经济产业发展的社会认知度,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在“凝”上聚力,做实宣传推介。用好乡情纽带,引导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和外出农民返乡参与村集体发展,利用“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扩大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投资力度。

3.5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作股本入股混合所有制公司的资金、资源、资产进行清算、评估、登记,通过股权量化、资产登记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确保集体“三资”不流失。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混合所有制公司的管理制度。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账户分设、资产分管、核算分离,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严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监事会和成员代表大会按照章程履职尽责;混合所有制公司建立健全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营层共同运行的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监督,保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县、乡两级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激励机制,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带动村民自愿入股,健全收益分红机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可将村集体新增收益按一定的比例奖励参与经营管理的村干部。鼓励村民代表集体协商确定年度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完成后按相应的比例提取收益奖励村干部;对作出较大贡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优先推荐为有关表彰人选;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市场主体给予项目倾斜支持或优先表彰鼓励。

3.6 加强教育培训,强化人才队伍

加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动力。一是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方式,对标产业需求、发展需求,强化对村支部书记、村干部及农村人才的培育,开展党建知识、企业运营、内部管理、市场资讯、种养殖技术、农机具使用、风险防控、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加大农村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农村创业创新、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农村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三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农村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农村人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试点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