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视野下党建引领工作提升策略研究

2023-02-26 13:56刘惠洁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街道网格党组织

刘惠洁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河南 信阳 464031)

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 是稳定社会秩序、创新基层党建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治理工作中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强调“提高社区效能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1],提出“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这些指示精神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提出了目标指引和工作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现代化转型期人口的高度流动、 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传播使得社区“陌生人社会”的表征愈发凸显,内蕴其中的利益多元化发展态势使得社区治理中资源错配、供需不平、效能不足等矛盾风险和现实挑战不断凸显。 为聚合高度异质性的社区各主体,社区治理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予以整体性引领,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 的使命担当成为实然和应然的社区治理“主心骨”。 党组织作为社区场域中的“元治理主体”,为社区场域下的公共资源整合、组织结构重塑、制度性建设等提供了强大支撑与有力保障。

一、社区治理视野下党建引领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凸显政治引领,稳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3]。 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必然是党领导下政治事业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党建引领是社区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证,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各方实践力量, 形成正确的思想共识和强大的组织合力。 社区治理中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策引领、组织保障、党员带动、能力培养等方式实现的, 基层党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政治性宣传动员和教育引领。 政治引领有利于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而增强各级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现实上稳固党的执政根基不动摇、不变质。

(二)服务人民大众,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为党各项事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提供了根本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充分反映出党建在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要义。社区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切身利益的维护、美好生活的实现。 街道、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前哨阵地, 其主要任务就是时刻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开展各项民生服务与社会保障工作,增进人民福祉,调适党群干群关系,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三)提升治理质效,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跃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并对提高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作出重要战略安排, 厘清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互影响的深层逻辑, 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二十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述, 并强调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由此可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构式和显著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问题集中于基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战场”在基层,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

因此, 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 必须顺应社会结构、组织形态和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确保基层治理方向正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二、社区治理视野下党建引领工作的现实路径

(一)系统打造科学工作体系

1.健全联动化责任体系

构建市级统筹谋划、县区指导推动、街道具体落实、社区兜底管理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市级党委提前总体谋划,加强政策设计,协调联动。 县区党委履行主体责任,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强指导推动,强化跟踪问效。 街道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统筹辖区内各领域党建资源,集聚基层治理合力。社区党组织通过具体责任上肩、具体工作谋划、具体任务落实,扎实有效开展辖区内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党建工作,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齐头并进、合作共赢。

2.完善网格化组织体系

严格完善落实 “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4]。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整合党建、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建立全科网格,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由社区“两委”成员中的党员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同时注重选拔能力强、威信高、有热情的老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5]。 探索“一方隶属、多方管理”模式,推进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进网格,发挥其宣传群众、收集诉求、代办服务、调处矛盾作用。

3.搭建信息化支撑体系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党建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做好分析研判,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合理运用“两微一端”新媒体、融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发展党建工作领域、内容和方式,大力拓展延伸党的网络空间阵地。 推动有条件的县区整合党建、政务、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平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化集成平台, 实现民生服务、 社会治理、政务数据“一网畅通”“协同办理”“互联共享”。将各项工作流程和考核进行数字孪生, 以信息化助力基层治理,逐步提高数字治理能力。

4.健全规范化制度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调度通报、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和动态管理制度”。市级制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评价标准,通过现场观摩、督查调研、专项评估等方式,推动解决重大事项和问题。 县区、街道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社区观摩、街道推进”活动,共同探讨谋划,推动工作落实。社区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可行化路径,深化“一征三议两公开”科学工作法,搭建业主委员会、议事会、恳谈会等共商发展平台,推动实现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基础保障服务一件不落、“急难愁盼”在家门口解决的目标。

(二)着力提升实践能力水平

1.提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能力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街道党建办公室配备合理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推动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街道依托党建办公室或综合党组织,统一管理辖区内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 落实街道党工委对县区职能部门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参与权、 任免前征求意见权、事关城市规划的街道相关工作参与权、区域内民生重大事项建议权、 街道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等“五项职权”,确保街道权责一致、统筹有力。

2.提升社区党组织综合服务能力

在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两委”成员等重要岗位的人员选配上,要坚持选贤任能、注重实绩,严格落实法定程序,竞争上岗,实行符合相关门槛的社区“两委” 成员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常态化机制,科学推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坚持做到市、县区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全覆盖并落实精细化管理, 让散兵游勇变成工作骨干[6]。 合理利用上级部门支持社区的政策契机,集中优质资金资源、项目资源等,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多样化、多层次渠道落实问效。 赋予社区党组织“三项权力”,即对辖区单位评优评先和荣誉申报的参与权, 对社会化公共服务单位质效考核和物业公司等服务企业星级评定的评价权, 对在职党员提拔任用和“两代表一委员”提名推荐的建议权,确保社区能够具备综合调配基本资源的能力, 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3.提升网格党支部精细治理能力

做实网格党建工作,按照“1+1+N”的模式,确保每个网格有1名党支部书记 (党小组长)、1名全科网格员,推进在职党员、部门下沉人员、一线执法人员、“五老”人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开展常态化巡查走访,及时掌握网格内的动态和需求。把社会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服务、个体志愿服务下沉到网格,积极动员激励党员认领工作岗位,推动网格服务活动有效展开。建立街道党员干部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制度,健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定期议事、研判民情制度,推动问题在网格内解决。

4.提升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共治自治能力

在小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在楼栋建立党小组、选好“红色管家”,推动党建工作向小区延伸。引导党员业主通过法定程序在业主委员会内担任职务,建议实行小区功能型党支部书记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的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小区治理的细枝末梢。小区功能型党支部要加强对业主委员会、 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监督,建立重大事项党组织先议先审制度,支持业主委员会履行自治管理职责, 引导小区居民共同管理、自我服务、集体监督。

(三)聚焦构建共享治理格局

1.推动职能部门资源整合下沉

探索项目化服务,职能部门要贴近基层实际,精心设计项目,采取部门领办、行业系统帮办等方式,满足居民群众需求。 推行订单式服务, 完善居民点单、社区下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模式[7],在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化、个性化上迈出坚实步伐。推行组团式服务,整合行业系统力量资源,开展“服务进社区”活动,持续推进结对帮建小区工作。

2.强化群团组织桥梁纽带功能

坚持党建群建协调发展, 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工作方式灵活多样、 社会资源丰富广泛的特点和优势, 借鉴创新社区治理的共建机制和实践样态,有效吸引各类组织和群体参与其中,形成治理合力。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通过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畅通纾困维权渠道等方式引导帮助其通过合法途径理性表达诉求。 强化群团组织争创服务品牌的意识, 将其优质资源转化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有效抓手,通过创业就业培训、扶危济困、心理疏导、成长关怀等服务项目开发,打造特色服务品牌,通过社会效应壮大自身实力,推动社区治理成效的显现。

3.发挥驻区单位共驻共建作用

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干部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等,整合盘活驻区单位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资源, 推动驻区单位融入社区治理。 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参与,组建“党建联盟”,健全“党建项目+轮值主席”制[8],列出驻区单位、居民群众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结合“两会一课”、主题党日、小区开放日等时间和任务节点, 通过活动的共同组织、策划、参与,密切各方联系,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4.推动“红色物业”融入基层治理

实施“红色物业”双覆盖行动,通过发展党员、招聘党员员工、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助力企业的党组织发展。推行“红色物业双向导入”模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和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人员互补、工作对接,实现社区物业和党建的联建。 开展“红色物业”星级创建活动,发挥物业行业党委作用,培养一批有组织引领力、行业带动力、社会影响力的“红色物业”, 以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物业服务高质量运行。

5.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

将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社会组织的章程,积极引导党组织健全的社会组织合理接收政府转移职能与相关服务项目。 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向社区延伸,引进公益型、服务型、互助型社会组织,为居民群众提供居家养老、心理咨询、医疗卫生、公益慈善等订单式服务。 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计划,县区、街道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培育以适老助残、育儿托幼、 环境营造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为功能定位的特色社区社会组织。

(四)有力夯实基础服务保障

1.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

建立专门的较为成熟完善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 以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应发平均工资水平作为社区工作者薪酬起始标准, 根据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普调情况同步调整。 落实专职社区工作者的社会保险、带薪休假、健康体检等福利待遇。 增加社区工作者中的专职人数比例, 加大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力度,选拔社区“两委”干部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工作质效。加强常态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定期做好统筹安排。

2.推进社区减负增效

尝试探索建立社区承担事项准入目录和职责清单,县区职能部门、街道不得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转移到社区;对于应当由社区协助的事项,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做到权、责、利配套,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生活保障。 社区工作的综合考核评价由街道统一开展, 不再单独组织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活动[9]。

3.打造城市“红色家园综合体”

深度挖掘、汇集党建党务、行政事务和社会时事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合理融入养老托幼、文化娱乐、便民生活等综合服务配套要素,打造布局合理、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社区党员群众“红色家园综合体”。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配建移交社区服务用房制度,住建、民政、财政、规划等部门要对建成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进行审查验收。 依托楼宇商圈园区服务设施、小区物业服务中心和“红色港湾”,设立党群服务驿站,将部分便民服务事项下移,以民生小事“微”服务助力社区治理“大”发展,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一点一滴中变成现实,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

4.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健全县区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街道党建工作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公共服务专项经费、 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投入经费等合理必要支出。以支部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等方式加大面向社区党组织的物质支持力度。 增强社区党组织自身造血能力,挖掘利用优质业主资源、区域市场资源、跨区合作资源拓宽融资筹资渠道,结合慈善捐赠、社区基金会等资金来源引导汇集社会资金的潜在流向和巨大力量,积蓄社区治理的物资储备。

猜你喜欢
街道网格党组织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清华党组织公开
热闹的街道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热闹的街道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