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兴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金融业务模式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同时,金融机构将加速数字化经营,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并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也将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当前,金融行业已从传统金融时代逐步转向数字金融时代,高校金融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该做出相应调整,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能把金融和数字经济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运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金融学教育大都建立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上,相比于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有所滞后,只有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端金融人才。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行业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无界化的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技术背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创新和跨学科成为了金融行业的关键词,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视野的人才在金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只有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才能与瞬息万变的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行业不再是单一的领域,而是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和创新。金融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开创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以组合的方式解决金融领域的问题。因此,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更注重复合性、多元化,不只是需要金融、经济的单一化人才,而是需要具有金融相关知识,并懂得如何利用前沿数字技术促使金融领域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经济时代需要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因而既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也需要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和创新的创新型人才。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金融及数学、统计学和专业功底,还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也了解金融及数字经济领域的最新前沿,同时能将最新前沿与当前实际相结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
数字经济是全球化的领域,从业人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环境,而只有国际型人才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既要具备国际一流的金融知识结构及国际化视野,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包括英语或其他外语能力,才能够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在全球的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尚处于发展当中,金融和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有机的融合。如何有机的融合,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运用于实际金融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能够快速适应金融企业的需求和发展。
当前,大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人才培养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学基础上,金融学科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金融行业发展现状,难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目前大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数字经济时代不适应,具体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
当前,大部分大学金融专业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采取案例法教学、探讨式教学,在移动化、碎片化教学方面缺少探讨,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陈旧,培养方式相对滞后。课堂讲授比较重视教,虽然学生和老师都比较熟悉,容易接受,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字经济时代更加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人才,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亟须改革。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数字化正逐渐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势,但是当前金融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仍然过多地停留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上,缺乏对数字化金融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目前,大部分金融课程的内容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与实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和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学、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广度及深度不够。目前,大部门金融学专业需要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理解传统金融课程是足够的,但对学生理解数字金融等相关课程是不够的,导致很多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相关课程没法开设或者剖析深度不足。
二是金融课程与数字经济的相关内容结合不紧密。尽管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许多金融课程并没有将数字经济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趋势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很多金融课程并没有涉及这些内容。
三是缺乏数字化金融案例的教学内容。数字化金融发展迅速,但是现有的金融课程中缺乏相应的数字化金融案例,使得学生对数字化金融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要求。
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是金融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经济时代实践性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设施仍然落后,缺乏实际操作平台,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先进的模拟金融交易平台。模拟金融交易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则和交易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缺乏这样的平台。
二是缺乏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实践项目。实践项目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实践项目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程度不高,使得学生难以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是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对于学生企业实习却重视不够。在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推动下,部分高校虽然开始推动学生企业实践,然而由于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学生企业实践指导有限,很多高校学生企业实践流于形式。虽然一些高校也从企业聘请了外部导师,但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很难有精力承担指导学生的工作。
针对当前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推动产教融合等方面加以改善。
一是强化金融课程、计算机课程、数学课程交叉融合。在培养方案中,要在加强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和考核。提高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至少要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应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计算机系及数学系课程,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水平,能够利用计算机分析经济金融数据,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二是需要增加数字化金融课程。数字化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金融课程设置需要增加数字化金融的比重,包括数字货币、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金融发展趋势和掌握数字化金融工具和平台,更贴合市场的需求。
三是课程设置注重数字化和实用性的结合。金融课程设置需要结合数字化和实用性,注重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设置的课程模块除了包括数字化金融之外,还应该包括:数字化经济、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风控、数字化管理等多个模块,将学生培养成“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金融人才。
四是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推进课程建设改革。通过深入了解金融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如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金融科技师等,针对这些岗位的需求来设计相关的课程和教学计划。
一是借助网络技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结合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特点,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应鼓励教师积极利用微课、SPOC 和MOOC 等,打造金融+数字领域五类“金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及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理论前沿。
二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进行教学。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例如,可以通过金融模拟软件、数字化金融数据库等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运行机制。
三是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金融专业需要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可以通过模拟交易、风险管理实践、金融市场分析等方式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业务和实践操作流程,采用场景互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是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创新项目和实践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金融比赛、自主研究等方式来促进创新项目和实践。
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金融学科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高校与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与金融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产教融合。例如,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开设讲座或课程、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同时,可以邀请国内外金融专家及企业高管担任校外导师,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是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既要从金融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也要鼓励内部教师境外访学及参加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使其具备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金融知识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金融机构的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