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河 ,李晓锋 ,成晓燕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应对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改善技能人才供给侧的战略新兴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实施1+X 证书制度,是改善行业技能人才供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X 证书的质量决定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1]。1+X 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实施以来,积累了大量试点经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较多问题。课题组结合实践研究经验,研究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领域1+X 证书制度运行过程中凸显的各类问题,从四个参与主体角度提出应对制度运行障碍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工业机器人技能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面向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能够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及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目前,工业机器人工作领域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第二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第二批)、工业机器人装调(第三批)、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第三批)、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第四批)。以上5 个证书在国内均有试点,但开展试点的省份、学校数量及参考人数、通过率等各不相同,试点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1+X 证书制度的运行主要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试点职业院校、参与考证学生四方面主体。为精准分析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研究团队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四类主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部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主要在湖南省及临近省份开展调查研究。最终,访谈3 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负责职教1+X 业务的科员,访谈了4 家X 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湖南区域负责人或业务人员,收集到5 个X 证书试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或教务管理人员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186 份,已参加试点考证或拟参加考证的学生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532 份。同时,研究团队开展了1+X 证书试点考证实践及相关专业建设工作。分析调研获取数据,结合团队实践研究经验,归纳出制度运行的八大主要问题,并从四个参与主体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或改进措施。
一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问题。前者由教育部主导,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对应5 个X 个证书;后者由人社部主导,涉及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两个职业。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培训,是职教法第八条的规定,有明确法律依据。同时,部分职业学校已经开始承担面向社会从业人员的两个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此项重要办学功能需要保留[2]。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条件下,是积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是职业资格证书,抑或两种同时推进,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选择问题。二是1+X证书的选择问题。工业机器人领域5 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不同,证书技能有部分重叠,培训考证收费不同,证书社会认可度高低目前无明确权威数据支撑,对于参加试点的院校及参考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选择难题。
“X”证书不加盖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公章,是由培训评价组织颁发,这项制度设计本身存在较大争议[3]。培训评价组织制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行业龙头企业是否真正参与了标准开发过程?证书的考核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证书在行业企业的认可度如何?诸如此类问题,目前尚无权威机构调研论证,也未见公开的第三方评价数据。就团队调研获取及收集的公开信息而言,工业机器人领域5 个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尚不明确,无权威数据支撑。因此,如何明确并提高X 证书的认可度,也是当前推进1+X证书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是考核费用的标准确定问题。培训评价组织具有教育和企业的双重属性,其在标准制定、证书制度设计、设备研发、教学培训资源制作、证书推广等方面均有较大投入。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5 个X 证书,因设备投入高、技术新,培训考核费用相对其他证书均偏高。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为例,在多个省份确定的收费标准是每人700 元/次。其中,评价组织收费每人190 元/次,试点院校收费每人510 元/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收费标准为每人340 元/次。不同证书的收费标准如何科学确定,是否偏高,是较多试点院校和参考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二是考核费用来源问题[4]。1+X 证书制度试点前期,部分省份有专项转移支付或培训考证补贴,但现阶段基本无资金支持或支持力度大幅降低。证书试点期间,试点院校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任何培训或考试费用,相关费用需从学校办学经费划拨。对于试点专业多、参考学生多的高职院校,此项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调研信息,已有部分高职院校中止某个X 证书转而开始推进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费用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有待加强[5]。从研究团队调研获取的信息分析,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1+X 证书制度的态度总结为:政策上必须支持,行动上培训评价组织自主推动。某位培训评价组织负责人对该省教育厅负责此项工作的公职人员的评价是:在反腐倡廉的高压环境下,唯恐与推销证书、推销设备扯上任何关系。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亟待加强。二是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有待加强。1+X 证书制度仅靠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推动,需要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多个政府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结合各地区实际,重点落实资金支持措施。
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5 个X 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政府部门或公共事业单位转设或下设的公司,如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奥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第二类是营利性质的企业或科研院所,如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一类组织通常负责建章立制、标准研制、考核组织、证书推广等,并授权或批准其他行业内公司开展证书专用设备研制、教学资源开发及师资培训等。第二类组织通常完成以上所有工作。在实施证书推广过程中,两类企业有一些差别,相对而言,第一类企业侧重社会效益,第二类企业侧重经济效益。无论哪一类企业,设备销售及考核收费是企业盈利的主要途径。1+X 证书制度的主推力是培训评价组织及设备供应商,制度推进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避免设备捆绑销售,避免证书被专用设备绑架,避免证书垄断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以学历教育出身为主,普遍存在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不灵活、实践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6]。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人员,其在企业任职的薪资待遇普遍高于在高职院校任教。此外,高职教师特别是讲师及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1+X 试点工作无疑增大了工作量。从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专业教师普遍感觉教学外的事务繁多;部分教师戏称“上课是专职教师的副业”;部分青年教师已经开始“躺平”,职业倦怠低龄化问题严峻。
1+X 证书制度不是一项孤立的考证工作,涉及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教学改革方面,专业书证融通实施方案是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各培训评价组织均不同程度地提供了书证融通改革范式,并且已有较多的实施案例[7]。各试点院校如何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实训教学设备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书证融通方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专业建设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势必会跟随1+X 证书制度的推进而有所调整。如何结合院校实际,结合当前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人才供给侧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摆在各高职院校尤其是专业负责人面前的又一重要问题。
引入1+X 证书制度后,高职院校面临着继续巩固和深化现有校企合作成果,同时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双重任务。与培训评价组织或设备供应商合作,是当前1+X 试点高职院校常见的校企合作思路。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商业利润,而校方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如何弥合双方分歧,扩大利益交汇点,是双方均需应对的首要问题。校企合作如何避免形式化,如何走深走实,也是推进1+X制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8]。
一是加强各级教育行政等职能部门对1+X 试点工作的监督指导。政府职能部门不参与具体实施事务,但从规划、监管、保障规范有序、引导发展方向、支持参与主体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在纵向上,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实施1+X 证书制度的工作职责更多下沉到省级政府职能部门。二是加强对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管,落实证书及评价组织退出制度[9],动态调整实施主体,构建培训评价组织标准化发展的管理机制,坚决清退一些推广不力、组织无序、捆绑销售设备的培训评价组织。
培训评价组织目前是1+X 证书制度推进的生力军,在当前职教改革环境下大有可为。培训评价组织可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以长远战略视野推动1+X 证书制度,降低培训考证费用。培训评价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管理[10],压缩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保证证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考试收费标准。二是加大证书宣传推广力度,加强证书内涵建设,提高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培训评价组织可研发高水平教学设备,编写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精品在线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帮助培训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召开会议交流1+X 证书推广经验等。三是建立证书运行规范制度,提高证书公信力。如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考试监督,主动公开考试通过率,主动调研并公开用人单位对证书的认可度,跟踪调研并公开持证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等。
高职院校是落实1+X 制度的主体,也是目前推进1+X证书制度面临问题较多的环节。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建议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出台校级1+X规章制度及推进细则,将此项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而不是作为一项重点项目去推进。二是加强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改革,大力推进书证融通试点,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及科学性论证,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三是加强专业师资培训,特别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强化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多元化筹措办学资金,提高专业硬件水平。
目前,参与考证的人员中,在校学生是主体,社会考生不多。参考学生既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也包括证书明确列入的可考专业。参考学生对证书的认知基本来自于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的引导、培训至关重要。在推进1+X 证书制度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应做出一些努力。一是端正学习态度,加强技能实训,提高通过率。试点考证院校不收取参考学生任何费用,导致少部分学生不珍惜学习与考试机会,学习态度不端正,应及时教育纠正。二是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参与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实践活动。三是积极就业,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证书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梳理总结出高职工业机器人领域1+X 证书制度试点运行的八大主要问题,并面向四个参与主体提出应对策略。提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为试点高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为培训评价组织改进工作、促进证书推广提供了可行路径,为参考学生指出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