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内圆点前为期号,圆点后为起始页码)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
从批判性到建构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时代转换”
刘同舫(1·5)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李华 陶雨欣(1·13)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涵意蕴与实践要求
钟贞山 程文(1·23)
发生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
陈红娟(2·5)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饶静安 贺立龙 孙晓凤(2·12)
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中议题设置的逻辑进路
张丽丝(2·19)
中华文明从“旧”到“新”的密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内在关联
林国标(2·27)
“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冯留建 王子环(3·5)
“三个务必”的哲学基础、理论蕴涵及其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义
杨海(3·14)
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弘扬:意蕴、依据及路径
刘渊 刘飔冰(3·2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伟大号召的历史演进、鲜明特点及时代价值
丁俊萍 魏强(4·5)
中国共产党历史叙事的构建、特征与价值
李亚男(4·16)
中国共产党治藏进程中“两路”沿线群众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
汪东明 郭海龙 何云庵(4·24)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三重维度——基于政党属性的考察
樊宸余 王久高(5·5)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中的世界性话语探析(1921-1927)
苏悦 段治文(5·15)
长征的国际叙事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
付志刚(5·25)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历史审视
马雪梅 王炳林(6·5)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徐坤(6·15)
毛泽东关于伟大斗争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张浩(6·21)
哲学
生死“之间”的逻辑——德里达“生死”研讨班与理解解构哲学的一条线索
黄旺 曾梦祥(2·37)
质料现象学的偏离与逆转——米歇尔·亨利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推进
魏琴(2·46)
康德论归责的对象
马新宇(2·55)
从发生的视角对本质直观悖论的化解——兼对陈嘉明教授的回应
陈志伟(3·31)
时间意识中个体化与具体项融合的部分论分析
毛家骥(3·39)
批判是启蒙的序曲——对福柯关于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关系论述的完善和反思
甘从营(3·47)
哲学的任务——论中西方哲学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差异
丁三东(4·35)
窥基《说无垢称经疏》探析
杨东(4·43)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超越问题——基于形而上学的视角
张志伟(5·33)
黑格尔与现代科学架构模式
庄振华(5·39)
海德格尔对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化解——基于“在-世界-之中-存在”结构
廖新宇(5·47)
耻感的构成与道德功能
谭光辉 韩冰莹(6·31)
神话何以拥有实在性?——对后期谢林神话学的一种研究
刘伟冬(6·40)
逻辑学研究
思想实验的逻辑结构:以盖梯尔案例为例
冯书怡(1·30)
从实质归纳理论看归纳的局部化趋势
李帅(1·38)
上帝可以不服从逻辑——石头悖论新解
邓曦泽(1·45)
法学
论《立法法》规定监察法规制定权
刘怡达(1·52)
比例原则司法审查中的阶层秩序问题及类型化操作
金龙君(1·63)
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运行问题与对策建议
王蓓 张一博(1·74)
上位法依据被废止后的司法解释效力探究
郑文睿(2·64)
监察机关立法权配置的司法解释模式
吴腾(2·73)
医疗损害中参与度的概念厘清与司法适用
王竹 罗雅文(2·81)
人大代表协助宪法实施问题研究
谢维雁 乔娟(3·54)
中国特色的合宪性咨询制度何以可能
朱学磊(3·64)
容错机制中“善意违法”行为的可容性及其限度
李冕 杨登峰(3·73)
矫治责任视野下的触法未成年人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研究
唐稷尧(4·50)
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立法:反思与应答
孙道萃(4·6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量刑失衡的实践检视与调适
朱珊珊(4·73)
公司的权力机构:一个公法概念私法嬗变的历史进路、理论逻辑与当代意涵
李铮(5·55)
《信托法》信义义务规则司法适用“弱势”困境的实证分析
唐仪萱 刘琦(5·65)
RCEP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例外条款的适用及中国应对
杜玉琼 罗新雨(5·75)
管理主义视角下的刑事司法
王汀 刘计划(6·47)
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检察监督模式:实践困境与调适进路
林喜芬 胡凌宇(6·60)
董事责任保险负面效应的制度应对:基于保险人视角
马飞 蒋昇洋(6·71)
经济与管理
走向政民通达: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研究
李桂华 林思妍 张秋东(3·82)
共生视域下公众参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作用机制与路径
王恬(3·92)
复杂劳动还原与经济循环的内生增长动力
肖磊 胡俊超 鲁保林(6·80)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王冲 曾君 司嵬(6·90)
移动营销中的游戏化及其规制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
李宣(6·98)
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李江敏 王青 魏雨楠(1·82)
文化遗产地文旅融合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以湘西老司城遗址为例
蔡礼彬 王湉(1·91)
听得见的乡愁:乡村旅游中的声音景观
李志飞 李佳蔚(1·98)
产权粘度与宅基地使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王艳西(2·90)
智慧农业改善农业金融效能:机理及典型实践
曾庆芬(2·99)
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的内涵释义、生成机理和长效治理
赵海堂(2·109)
我国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布局现状及优化研究
高洪洋 胡小平(5·84)
村社组织参与农业服务规模化的运行逻辑——基于地方实践经验的分析
黄延廷 申汪洋(5·92)
从源头提高绩效:农村改革项目执行中的预见性回应机制研究
李华胤(5·99)
旅游论坛
场域共在与集体欢腾:节庆旅游剧场中的游客体验共睦态形成研究
余志远 闫铭 谷平平(4·82)
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地方文化活力的维度探测与量表开发
包亚芳 孙治 蒋晗静(4·89)
旅游演艺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基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扎根分析
李万莲 陈晓钱 王良举(4·99)
教育学·心理学
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四重逻辑:根、魂、梦、路
汪明义(1·107)
五唯之“破”与文科之“新”——兼论发展新文科的逻辑前提
林丹 王澍(1·117)
文化导向 结构支撑 实践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赵宁宁(1·122)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的“变”与“不变”——兼论语言知识在新课标中的平衡作用
王卉(1·130)
异性拒绝与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梁斌 李海 秦宗静(2·116)
家庭收入何以影响个体社会压力?——社会规范感知的中介作用
李菁林 潘孝富 毕文芬(2·124)
技术时代的教育存在危机透视——从ChatGPT出发的思考
刘庆昌(3·98)
论教育技术向善:基于技术反噬公平的视角
张新民 张稷锋(3·107)
教育产业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促进机制、冲击路径与提升策略
钟成林 黄幼鹂 胡雪萍(3·117)
指向深度学习的知识建构——基于对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思考
张春莉 缪佳怡 张泽庆(3·125)
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运行实践困境与治理机制——基于新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
陈庆礼 缴润凯(3·134)
ChatGPT的教育挑战与应答
张海波 杨兆山(4·107)
社会加速境遇下家长角色的异化与回归
邵琪 张义民(4·115)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演进逻辑与战略选择
綦文惠 秦玉友(5·107)
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核心命题
王洪才(5·117)
人工智能时代直观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周序 秦嘉龙(5·124)
指向深度学习的基本问题设计
陶旭泉(5·130)
塑造高等教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逻辑、意蕴与方向
康胜(6·108)
五育融合如何在学科教学当中实现——新课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启示
郭艳芳(6·116)
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结构最具教育价值——兼论新课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育人逻辑
郑红娜(6·123)
我国中小学课堂话语互动失效现象的归因探究——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思材
刘子涵 黄亚婷(6·133)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基于2013-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考察
赵雅文 励智(2·133)
国际中文教师语言测评素养:基于语言测评知识、实践和反思的调查
张艳莉 王肖竹(2·141)
汉语水平考试(HSK2.0)反拨效应的多维度探析
周琳 肖媛 郑洁(3·142)
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新使命新行动思考
吴应辉(4·124)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进路
王辉(4·131)
国际中文教材动态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梁宇(5·136)
文学与文艺研究
《史记·屈原列传》的史料来源与文本问题的文章学考察
张二雄(1·138)
明清女教类善书传播与戏曲中女性形象研究
李艳(1·150)
危机时刻的词学批评——现代词学发展史中的民族国家话语
孙启洲(1·159)
东亚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善恶厕神——韩国怒一底大与中国紫姑的比较
刘勤(2·154)
从“义士”到“成功者”的思想史脉络
——对近代中国报刊中安德鲁·卡内基形象的文学性分析
邱月 胡雪翔(2·163)
从“电影现象学”视角重新理解“电影真实”——基于“身体经验”的分析
张骋(2·169)
郭店楚简引诗论及毛诗《都人士》的文本生成
熊良智 李领弟(3·150)
汉唐天文学说的演进与辞赋书写
印志远(3·156)
作为“诗的内在精神”与“技巧”的节奏——对《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学考察
高玉 陈绍鹏(3·167)
宋代行状地位的提升:从哀祭类到传记类的转变
宋晓云 赵彬(5·146)
荻生徂徕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接受——兼谈日本文学复古的走向
贾飞(5·154)
她题材、学者小说与“半糖”哲学——骆平小说论评
刘小波(5·164)
历史学
陆游与唐琬婚姻考——兼论宋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若干特点
贾芳芳 王曾瑜(1·168)
北宋末卜漏事变述评
张邦炜(1·179)
论清代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
邓前程 朱林(1·186)
革命与学术的整合: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世”取向
高希中(1·199)
从科学史学到民族主义史学——朱希祖史学思想探析
周文玖(3·174)
“感情”和“理性”之间:吕思勉的民族主义论
王应宪(3·184)
为传统史学续命:宋慈抱《续史通》的民族本位思想
蹇伶浇(3·190)
全面抗战时期民族主义视域下的西南民族研究
贾红霞(3·198)
强化省权与巩固统一——“川政统一”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四川地方政制的改造
车人杰(4·162)
西学东渐与民意调查在中国的学科预备
杨勉(4·174)
禁囤抑价:1940年蒋介石查禁四川粮食囤积的努力
陈默(4·183)
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
李德英 胡天鹏(4·195)
中日军队在上高会战中的战略战术博弈
贺怀锴 安琪(6·142)
日内瓦海军裁军会议与英美围绕海洋权势转移的博弈
李书剑 洪邮生(6·154)
巴蜀论丛
阴翊王度:“张三丰入蜀见蜀王”传说新考
白艳波(2·176)
晚清内地华洋诉讼中的“华强洋弱”现象——以巴县档案为对象的考察
闵小梅 里赞(2·186)
川南“新文化运动”与恽代英的思想转折——基于新旧双方互动的视角
李哲(2·195)
族规生成与社会变迁——以清代中后期成都刘氏族规碑刻为例的研究
郭广辉(5·169)
论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以郑德坤、卫聚贤为重点
龚伟(5·183)
民国时期自流井盐场公署第一盐工子弟学校探析
高小林 张强(5·196)
多重证据视域下藏羌彝走廊石表述的迁播与交融
刘波 杨茜雯(6·167)
清代四川清诗总集编纂群体考论
王虎 王梅(6·177)
鹤林寺常安民“读书之庵”讹变考
汤洪 张以品(6·184)
出版与传播
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回顾、反思与构想
钟秋波(4·138)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的红色文化传播
隋文馨(4·149)
社交媒介语境下的戏仿叙述与情感交流
唐忠敏(4·155)
特色专栏: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新方向
颜冲(6·192)
学术综述
五育融合与教学创新——第十七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综述
付积(4·205)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朋乐 蔡威(6·197)
学术评介
缝合情感叙述的“感”与“知”:读谭光辉《情感的符号现象学》
刘丽 阿斯比恩·格伦斯塔德(1·205)
回眸·反思·展望——评《价值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林伯海(2·205)
思想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思想——《沈志远学术思想研究》介评
徐斌(5·207)
集成一省历代通志 传承弘扬巴蜀文化——《巴蜀历代通志集成》简评
吴艾坪(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