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长根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生动传播红色文化”,(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奋斗》2021年第19期。做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本报评论员:《让红色基因成为锦州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锦州日报》2022年8月26日。今年6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就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现代中华文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离不开红色文化,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作为当下中国并存的两个文化类型和两种文化系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二者相互融汇联通、彼此交互注力,共同构成中国一个生动的进步发展图景:起源与脉络不同,却都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生效发力、创新发展,并共同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使命。
站在各自视角透视自身,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从传统文化的宏博资源库中得以甄别、弘扬。站在彼此关系格局中看,红色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灵魂,交汇、熔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上;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缘际会,由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主体而衔接,因为中国这片土壤而共处,因为马克思主义而在发展方向和功能价值上交汇、协同、并进。这是理解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关系的四个维度或层次,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红色文化生成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中枢要素与关键力量。
红色文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回应中国发展需求、融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创造性产物,一方面源于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民族命运、追求民族复兴的生存之需、发展之需,这是民族命运剧变激发的内在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又得益于中国人民对于诸多救国家、拯民众、保种族思想理论的识别与检选,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选择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之前,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的探索与实践一直都没有停滞过,但是屡屡败绩,是马克思主义给了时处黑暗、迷惘中的中国人民以更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更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规划、理论教导和方向指引,通过建党、建军、建国,更通过革命、建设、改革,逐步实现了独立、解放和自由,如今更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第一,红色文化生发形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历史时空和具体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开展漫长的革命过程中,把世界观方法论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也把理想信念和信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率先理解掌握之后,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奋发有为、不屈不挠,用之行之发展之,最后逐步实现了最低纲领,并一直朝着最高纲领规划的美好未来迈进。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被缔造出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红色文化最为根本的理论来源和思想灵魂,决定着红色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才得以形成,红色文化基因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核和思想精髓不变,它从根本上保障了红色文化的前进道路。(4)李雯雯,柯文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研究》,《人民论坛》2022年第22期。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生成了红色文化。这“两个结合”在我们党诞生之后的中国发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和现实,蕴含并揭示了两个历史真谛。其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因彼此相互契合而有机结合,因有机结合而现实性地引导革命实践的发展。其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文化发展的形式表征了我们党诞生之后的中国发展。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客观上被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里,成为适应基本国情和革命需求的新生事物,不仅打通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还在前进的方位上连接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追求共产党人伟大理想的宏伟蓝图里,需要在新的结合、不断的结合中,弘扬红色文化,而弘扬的前提就是务必首先坚持红色文化。这是由红色文化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的唯一性、持续性决定的,也是由“结合”的持续性、深沉性决定的。
第三,红色文化体现并承载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在“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红色文化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征程中积累的各种红色资源的总和,以及在此框架下的拓展和再凝练,主要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和一系列具体的形式与状貌形态中,其中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制度是保障。(5)王志远:《高等院校铸魂育人新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22年,第1页。它们全面记录并生动展现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是百多年中国革命史、奋斗史和英雄史的另一种表达。可以说,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的时代,产生于革命之需,也成为革命的代名词。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步的历史。
站在世界范围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本土文化、民族范畴上的地域文化,是中国这个国度和民族在积久以来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郁而显著的中国味道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无可匹夺的中国属性,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具体浸润并体现在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心理传统、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元素和传承机制里,不仅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也向人类奉献了中国人民的发明创造,并日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世界认同与接纳,成为人类文化大家园里的靓丽风景。在近代以来百多年的中国革命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超越以往的重视和发挥,在奋斗目标、行动气质、创业品格、精神高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全面地结合、融入到红色文化的孕育生成与发展中来,并因此汇聚成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伟力,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因为实践的需要而得以甄辨、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中国共产党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首先在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甄辨和价值利用。比如,愈挫愈勇的韧性、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执着精神、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被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革命中汲取吸收、弘扬发展,而那些糟粕比如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英雄史观、刀枪不入的神秘主义、打家劫舍的好汉思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寇主义、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个体价值观、民族管理的大汉族主义和国家治理的番邦制度等,都被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在革命斗争中予以荡涤清理或转型再造。另外,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观念、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思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而在革命中逐步改造、创造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制度。这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确保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还被中国共产党人熔铸于自己的文脉血脉根脉之中,并由此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精神风貌。因此,红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的本土化文化滋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探索实践恰恰是其赖以酝酿、生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6)金更兴,邹绍清:《论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三重逻辑》,《红色文化学刊》2022年第3期。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其中就包含着历经5 000多年文明发展而孕育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无论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还是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第6期。经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继承弘扬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精神上、制度上,而且在思想理论上支持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还在与红色文化融合共载的革命进程中,锻造成为不断取得胜利走向成功的文化力量。比如仅就制度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拼搏意识、牺牲精神、合作意识、乐观主义、英雄情怀、大局意识、集体主义等等,都为革命队伍所吸收,广泛贯彻推广于革命中,有的直接转化成了具体翔实的革命纪律、组织规范、行动准则,有的变成了我们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直至都结合成为了革命者的道德自觉、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明的中国属性中国特色给红色文化立根培根。我们一直主张,红色文化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创造出来的崭新类型的无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对于党领导下的百多年奋斗史的别样叙述和另类总结,是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道路中国式、中华文明中国味的一部分、一方面。以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例,高居源头和顶端的应该是愚公移山精神,还有积极入世的高昂人生态度、紧盯问题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自我批判的担当精神、狠抓落实的实干精神等。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精神气质。党的二十大提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页。此之谓自我革命精神,同样扬弃并超越了传统文化,以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特质,发展成为红色文化的品格。可以清晰地看到,自我革命精神拓展了红色文化发展的空间、加深了红色文化发展的宽厚度、张大增厚了红色文化发展的革命性进步性发展性品质。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上滋养、孕育了红色文化。一般而言,红色文化有三大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滋养、百年革命斗争的时空支持,具有客观的历史脉络、内涵体系、存在形式、发展规律等,也有一个话语体系和表述模式。其中一个重要逻辑和显著特征,就是立足中国土壤、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比如,关于红色文化的起源,不得不承认肇始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安全这种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这是红色文化生发的历史基础、文脉源泉和族群品质。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会自发生成红色文化,而探索、失败、迷惘中的中国人民迎来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于中国国情之中,才为中华民族的出路探索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确认,才使得上述这些“历史基础、文脉源泉和族群品质”得到最为有利有力的释放运用,从而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并最终跳出了内外反动势力织就的历史泥沼,完成了民族独立、主权维护、尊严捍卫的历史使命,并以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兴国家政权的方式验证了这个道路和结论。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就这样诞生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中了。
2004年1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视察丽水仙都,高度评价黄帝文化,并提出了“信马列还是信黄帝”的“信仰之问”。(9)王正飞:《缙云:黄帝文化在中国南方的千年传承》,《学习时报》2023年2月10日。当时,习近平登上黄帝祠宇最高层,亲切地问解说的“小姑娘”:“你是信仰马列主义还是黄帝文化”?“小姑娘”下意识地脱口而出“我两个都信”,习书记听后微微一笑,轻轻点头,说:“你回答得很对。”这次振聋发聩的“信仰之问”,不仅解答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与信仰中华文明奠基的黄帝文化的相通共融问题,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伟力和传承发展以黄帝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红色文化,一方面因为其主体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成功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之变,而继续弘扬发展于执政之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另一方面仍然要继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新事业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粮和活力。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生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嬗变升华,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发展。因此,一开始就由中国共产党带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创造出来的红色文化在和平建设时期继续展现其无穷的魅力,而诞生于古老文明和传统社会因此包含悠久历史、多彩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由于时代之变、主题之变、方位之变,面临着重新被检证、扬弃的考验。
不管是广义理解红色文化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理解红色文化特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中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10)渠长根:《学习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年第2期。还是将红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要么视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在后来整理开发的革命历史文化,(11)黄红春,邱显平:《论江西红色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结合》,《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要么视其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也或者被定位于先进文化,具体体现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2)刘润为:《红色文化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4期。或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3)陈月霄,李星:《论红色文化多维价值及其生成方略——兼以福建红色文化为叙述背景》,《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其实上述每一种视角或者每一个层面,不仅都把红色文化放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时空中、立足于中国民族命运思考与改变的社会变迁宏大空间里了,承认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而且也都关注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下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还都无一例外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它一直坚持下去的职责与使命,承认了它的未来性和发展性。
第一,功能和价值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有益有为于伟大目标的实现。从宏观方面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发挥了磅礴作用,赋能强筋、铸魂指路,服务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帮助人们揭露和打败中外反动势力尤其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主要围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展开,扮演着推动各方面事业继续前进的角色,生动烘托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形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方国家试图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等图谋,因此如何引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成为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并切实在科技创新、文艺创作、红色旅游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政治灵魂和文化自信,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14)梁罡:《政治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的理论语境、意义表达及传播路径》,《理论导刊》2022年第5期。
第二,红色文化以高远的理想与旨归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向引航,使其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莫不是找寻中国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路途、开创的事业,不论是28年的革命、29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是当下的新时代,一条发展主线特别鲜亮醒目:中国共产党人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的”,(15)郑丽平:《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自信》,《红旗文稿》2022年第10期。矢志不渝地朝着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共产主义宏伟蓝图迈进。这个过程,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红色文化的巨大定性定向、鼓舞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增进道路探索的辩证力量和智慧光芒的丰富画面,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深沉雄厚的情怀意志支撑革命队伍的壮烈场景。
第三,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首当其冲。历史自信源远流长,在红色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和生动实践的融合,也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指导、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重大贡献的实践赋予与信心鼓舞,还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和以自我革命精神为显著标志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支撑。因此,历史自信体现了红色文化的要旨和精髓,传承红色文化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品质就是坚定历史自信。当下我们从红色文化里继承下来的基因、传统、资源等,一个极其显著而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百年党史的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的自信,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引领中国发展的目标与进程的自信,对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牺牲创新创造的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自信。这些自信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构建起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宏大历史潮流,演变成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奋斗和具体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与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课题。其判别,既有客观标准——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实践社会发展来完成,又有文化的传承者——社会历史主体来执行,这个判别体现并坚持了真理的相对性原理和实践的永恒性规律。
第一,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更主要的是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洗礼或撞击。一次是五四运动,一次是十年“文革”,更早还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于以封建专制制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否定。尽管五四时期有很多“灵魂的冲动”和“精神的冲决”,甚至简单到“砸烂孔家店”,尽管“文革”施行了更多的狂躁动乱和破坏,甚至更加武断的“破四旧”。但是我们都应该看到,每一次的思辨、检验和复查、甄别,自有其如今无法回避更无法改变的现实性、必然性,其结果或影响于后人,更多的还是引人回眸和再思考。当下继续深入弘扬实践红色文化,也必须继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时代之变仍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客观背景,马克思主义是其不断扬弃的有力武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第6期。加深认识、挖掘内涵、激发活力,是新时代各种变化带给我们的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任务,根本点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了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时而变、顺势而进、乘势发力,或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原则。根据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规范;“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宗旨召唤。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因此,当下中国社会里,不仅饱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拥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的先进文化。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传承下来、创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迄今仍然是它们——红色文化弘扬发展的领路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根本的社会主体。
这是由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的同一性与中国共产党执使的重叠并向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国、治国理政的本宗和性质决定的。
第一,我们党历来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革命时期并没有因为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而拒绝、放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进入新时代更是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特别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全国持续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精华与糟粕两种成分,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称赞其“博大精深”,并进而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0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大量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气神。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百多年的党史,既是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也是创新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的历史,在文化的视角上,自然也是红色文化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践转化的历史。
第二,分辨、激活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总结近来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其一,分辨,即区分精华与糟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透视、理析、辨识;其二,激活,即通过与时代的结合,对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创新,即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推进革命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观点。(18)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前线》2017年第2期。这些方法操持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一步步一点点落实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革命实际、坚持中国国情、高举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使之结合进入红色文化中来,成为革命事业走向成功的同质资源和综合力量。
第三,继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根据革命的需要,在很多领域和方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和广泛运用,有力有效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创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保留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这就必然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创造出当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19)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前线》2017年第2期。比如,首先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中凝练发展出“中国梦”思想,这已经是公认的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理想同构,中华民族天然具有世界主义情怀,天下意识、大同理想、协和万邦观念不仅内蕴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而且成为了中国理解世界的思维范式。(20)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理想同构》,《北京日报》2023年9月4日。还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意义上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治思想;爱国主义因为华夏观念向中华民族观的升华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也因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融入而超越了狭隘的国家传统,具有了时代特色。因此,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为此,一方面“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2)《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摘要》,《中国民族》2021年第8期。,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在各民族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合和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3)《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摘要》,《中国民族》2021年第8期。以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前,孕育、创造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党的领导成了根本保障,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也是由红色文化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今后和未来继续建设红色文化,党的领导依然是根本保障,党的领导促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红色文化的建设中。红色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条宝贵经验。(24)尹祥:《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导刊》2021年第5期。
第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传承发展原则。习近平在文明传承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什么?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所有这些结合,领导者和组织实施者,就是中国共产党。(2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已经指导我们成功打造了三大里程碑:建党、建国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我们蹄疾步稳地持续迈出了坚实的四大步: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唯有这强国的任务尤其艰巨,依然需要赋予更大的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必不可少,红色文化的特别作用更不可少,中国共产党在场在中央在潮头,尤其不能缺。
第二,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正,既包括红色文化之正,也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对于这些“正”,首先要鉴别,然后要确信,再次要传承。在不同时期,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使命、任务和具体价值等会有所变化,如前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文化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伟力,成为广大人民的精神指路明灯。这些过程和成果、经验和规律,就是要守的“正”。同样道理,在百多年中国变迁中,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支持、助力、融入进步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要守的“正”。明确了这些,就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推出适合新形势新要求的思想理论、制度规范、精神面貌、道德情操等。
第三,创新发展红色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以政权的力量推行一系列务实举措。首先就是加强文物保护。党的二十大一如既往地要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这与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脉相承,(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6页。力度更强。这文物、文化遗产自然而然既有红色文化的,更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如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范,是革命历史的有形证据和形象展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彰显红色文化价值、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其次,用历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党中央于2021年发布《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二十大报告又首次将“四史”教育写进推进文化自信系统工程里。“四史”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信心信念和决心,更集中反映了实践奋斗史,堪称是一部思想史与实践史、斗争史与胜利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红色文化发展史与无产阶级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传播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交融并处共促的“发展史”。学习“四史”,客观上就要融通五百年的人类进步发展与中国近百多年的实质性发展,就要展现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参与与历史引领、发展主导,就要凸显当代中国的伟大进步,尤其是新时代的创新性成就与历史性变化。再次就是“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页。党的二十大号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此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不仅是明确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锻造的一系列卓越的具有品牌意义和传承价值的精神符号,而且也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重要历史阶段的我们党创立之后百多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积累下来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再度肯定,它们事实上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在现当代的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显然不讲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是不实事求是的。
顺大势、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中华民族使命在肩。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使得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和境界恢弘而高贵,所循大势、所担大义、所行大道、所谋大同,就是人类共同的大势大义大道和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于中华大地,燃于中国人民心中,放于世界文明之林,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但在全人类范围内交流互鉴,并以独特的东方魅力,骋怀世界、利益万方、协和全球,尽展中华文明的浩博广深、澄明净洁,指照人类未来的光明前景。在怀之望之求之行之成之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融通文化、创造文化,依然使命在肩、荣光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