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整体构建与深层启迪

2023-02-25 20:33忠,李
思想战线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马 忠,李 凯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建设,先后在多个场合90余次强调“精神力量”,从思想力量、党性力量、价值力量、道德力量、文化力量、创造力量、革命理想的力量、战胜困难的力量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同时围绕“精神、意识、思维、心、气”等不同维度和层面,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斗争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自我革命精神;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初心、决心、信心、党心、军心、民心;志气、骨气、底气”等一系列概念和丰富表述。经过新时代的不懈努力,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精神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凝聚和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深刻领悟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构建逻辑,对于进一步构筑强大精神支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精神力量的丰富内涵

在新时代各个领域产生的具有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伟大变革中,精神领域的变革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不是单一的,应当做广义的理解,是信仰、真理、情感等各种力量的整体性体现。不仅是个体的力量,也是集体的力量;不仅是理论的力量,也是实践的力量;不仅是政治动员的力量,也是道德文化的力量。这些力量的融合,构成了新时代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深刻地反映了上层建筑在社会变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信仰的力量

信仰作为一个社会或群体在价值层面的根本规定,在精神领域扮演着最高层面的主宰角色,决定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信仰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要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要争取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仰。”(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3页。而列宁则首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党始终忠诚信奉并坚定实践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这种信仰,党获得了前进的不竭动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信仰的力量”,从党性的高度,强调信仰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政治灵魂、精神支柱,是最好的防腐剂,是精神上的“钙”。这种信仰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在新时代,党中央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四个意识”的要求,无不凸显了新时代精神力量必须扎根于坚定的信仰。

新时代信仰力量的构建,包含着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分析新时代之初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时指出:“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页。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定信仰是关键要素。面对当时的这一复杂情况,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深入强调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坚定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抓住关键少数,解决好总开关问题。通过举行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党校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细致入微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如习近平强调党校姓党,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艺工作要彰显信仰之美。同时,习近平还警示全党,如果党员干部出现“软骨病”,将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以及生活上的腐化。通过不懈努力,“一些领域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之乱、价值观之乱得以正本清源”。(3)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求是》2023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彰显、阵地更加坚实,广大党员、干部信仰之基更加牢固、精神之钙更加充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二)真理的力量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75页。作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就在于其真理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从实践发展的视角,既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同时也要看到,经典理论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要不断为发展真理开辟新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于它不是固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时代问题中体现真理性的。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经典理论家适应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列宁主义回答了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问题。而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

进入新时代,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都迫切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回答。为此,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时代课题,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真理性力量,可以从两个基本维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立场观点方法的维度去加以理解和回答。”(7)蒋红,赵秋苑:《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双重维度》,《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基于上述维度,我们不仅要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机活力,如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全面展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还要看到“六个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治国理政全过程各领域中的强大指引力,如系统观念已成为中国发展实践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蕴含着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战略智慧。

(三)情感的力量

作为精神世界的主导基调和色彩,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复杂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和生理唤醒形式,同时还能发挥适应、动机、组织、信号、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内部,对于弥合社会分歧、凝聚社会力量、维系社会团结有着重要的“黏合剂”作用。

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主要表现为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在此基础上,爱国主义成为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政治原则、道德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爱国主义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对爱国主义作了新的系统阐发,以“中国梦”这一方式表达,提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对民族精神做出新的阐释:以“伟大”这一话语激发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特别是将伟大创造精神置于首位,强调了中华民族善于创造与创新的禀赋,坚定了新时代在创新发展中建功立业的勇气。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疆域上共同拓展、历史上共同书写、文化中共同创造、精神中共同培育,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工作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低水平发展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大,但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趋势逐渐加强,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也在增加;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的暴力恐怖活动仍然存在,(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05页。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全面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促进各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随着民族情感的不断升华,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情感的力量与文化的涵养密不可分。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中华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培育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最能引起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在新时代,习近平特别注重从中华文化中挖掘和激活资源,将其注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例如,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气”既包括自然之气,如太虚即气,也包括人格之气,如元气、浩然之气、圣贤气象。习近平赋予了“气”新的内涵,如“志气、骨气、底气、正气、勇气、锐气、朝气”等,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74页。从理想人格角度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情感的整合,新时代塑造了自尊自信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党心、军心、民心得到振奋,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积极向上的状态成为精神面貌的主基调。

由上可以看出,新时代精神力量是信仰、真理和情感力量的综合体现,从而在价值观、理论体系、实践行动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功能。例如“从内涵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层面具有严整的理论逻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力量;从价值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导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力量、进行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伟力;从实践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动力源泉”。(10)蒋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思想战线》2022年第1期。

二、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构建理路

构建新时代精神力量是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准确把握构建理路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将有助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一)整体推进与思想先行相统一

整体推进指在推动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协调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一个统一而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的目标。思想先行则指在实际行动之前,以有力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动员来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在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要全面、系统、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整体推进与思想先行相统一,构成了新时代以思想引领全局、凝聚共识、整体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基本理路。

整体推进与思想先行相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从本质上看,思想先行是“用正确的理论教育武装群众并指导和推动群众实践”,(11)骆郁廷:《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行”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9期。这一过程旨在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确保人们的行动和各项具体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激励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为实践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力量的支持。

“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12)《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党的历史充分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理论武装汇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广泛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向公有制的变革“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4)《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通过社会主义和合作化教育不断克服小农意识;改革开放时期,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当时“不是完全清醒”(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的社会主义认识,明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1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所有领域,将掌握思想领导置于掌握一切领导的首要位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例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之作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和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对初心使命的诠释、对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的强调、对‘人民至上’价值目标的追求,无一不在引导和推动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解决”。(17)蒋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思想战线》2022年第1期。此外,新时代以来还提出了具有广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表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基于时代发展引发的利益差异和思想变革,从凝聚共识的角度提出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等,经过不断努力,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二)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守正创新蕴含着构建新时代真理力量的深刻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将之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在党的理论方面,守正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而创新则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说守正体现了肯定,那么创新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融合。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4页。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马克思主义始终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未将自身的理论视作终极之理论,而是一直强调必须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进行灵活变通。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到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多国同时胜利论”向“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一系列变化都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守正创新中的活力。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守正创新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开辟新境界的必然前提。在新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无不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回应“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所带来的各种新课题。例如,在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同时,我们应如何应对面临的风险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新塑造人类生存方式,尤其是数字技术、数字劳动、数字政治、平台资本主义等所催生的新问题该如何解决;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突显且复杂多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加重,我们应如何应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所面临的独特难题应如何应对等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深刻的回答。

面对这些时代问题,党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以中国之理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很多原创性贡献。如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高度概括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原则;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出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论断;实现了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理论创新,引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

(三)激浊与扬清相统一

激浊扬清是构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重要指导原则。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便引用顾炎武“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之语,以此警示共产党人要保持清明的精神世界。进入新时代,围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工作等,习近平多次强调激浊扬清,比如谈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时,指出要“坚持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让党内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1页。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新时代文化建设历史性成就时也强调“立破并举、激浊扬清”。(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4页。

激浊与扬清相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无处不在,社会是通过矛盾的运动不断前进的,而矛盾的存在必然引发斗争。在精神领域中,激浊与扬清的辩证统一推动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习近平用“三个地带”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思想舆论领域,激浊可以看作是在压缩和转化黑色和灰色地带,而扬清则是在巩固红色地带。这指导我们在党的内部和社会各个领域中,要坚决清除消极因素、不正之风,同时积极挖掘和弘扬正面积极的文化元素,以保持党的思想文化环境的纯净和活力。

激浊与扬清同时蕴含着破与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矛盾斗争的历史,其中不断的破与立构成了其演进的过程。从19世纪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魏特林主义等,到20世纪的伯恩施坦主义,甚至后来的马赫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成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样也是在与多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斗争中,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的。从“八七会议”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到遵义会议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批评,再到延安整风运动等,党始终坚持激浊扬清,通过修正错误,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这些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持续的矛盾斗争中,通过破除错误、坚定正确,才能推动党的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敌人就会占领。坚持激浊扬清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回顾新时代之初,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等因素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活动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而西方国家还凭借资本、技术、信息和媒介等优势,广泛宣扬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这给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造成了一定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性、根本性的角度出发,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中央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揭示其表现、实质和危害的同时,反对改革开放前后时期互否论,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回应“普世价值”,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回击“宪政”民主、西方人权等重点问题。通过激浊扬清,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

(四)激活与注入相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激活与注入相统一为新时代构建精神力量提供了文化支撑。在新时代,激活与注入这两个方面相统一,为构建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202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21)《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人民日报》2023年7月2日。这种激活与注入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使这两者在互动共生中实现了有效的交融。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指的是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精神等元素,对其内涵和形式进行改造、补充、拓展和完善,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卓越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至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产生积极影响。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有助于推动这些文化元素实现现代转型,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能够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例如,梦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无论是“小康”“大同”还是“兼爱”“非攻”,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将伟大梦想精神概括进民族精神,并提出“中国梦”的重要表述。再如“定力”是指人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内心保持凝聚和稳定。习近平在这个基础上赋予了其新内涵,用于描述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意味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相结合,以创造出更为丰富、具体、贴近人民的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性为这种注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注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诸多共通之处。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以民为本,追求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共产主义社会的理念高度契合;将君子人格与党性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与马克思主义强调党员要忠诚、坚定、正直的要求相吻合。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党员的精神追求,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引领。

激活与注入是相统一的。这两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深入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还有助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各方面创新的源头活水,更好地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得益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引领。

三、构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深层启迪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并取得历史性的成就,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持续推动。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应当从这一历史经验中汲取启示,不断弘扬新时代的精神理念,将精神力量凝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源,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一)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明确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价值内核以及价值追求。价值关系是主体需求与客体满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价值定位将导致不同的世界观和改造世界的方向。为了持续培育新时代精神力量,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现代化作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全球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它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和明显特征。然而,各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现代化的价值定位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了人类现代化的通用价值,也融入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要求。

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思考中汲取灵感。现代化起源于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欧国家经历了一系列思想、科技、政治和工业革命,逐步迈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认可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进步性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其固有问题的根源,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转型思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对一般现代性的反对,而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从而构建了一个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为导向的现代化方案。换言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旨在重构现代性,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

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观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世界观,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全人类解放为价值追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核心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德国的“反犹太主义”、美国的“西进运动”等历史事件,都凸显了资本主导下的现代化带来的殖民性和掠夺性。进入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剥削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剥削、文化渗透甚至战争等行为,引发了贫富不均、局部冲突、种族矛盾、生态破坏等全球系统性危机。党的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为根本的价值导向。

因此,要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力,就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习近平曾强调“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22)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11期。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起源于鸦片战争之后的求生存、求振兴的历史背景。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呼吁“民主共和”,中国在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尝试后,未能成功开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基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为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物质条件,而新时代则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只有坚持以党的初心使命为价值引领,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传承新时代精神力量的价值核心,将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指引,将人民利益作为判断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最重要尺度。我们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灵魂在人民的心中深深扎根。

(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力

“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2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页。构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思想先行,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回答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何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进一步提升理论指引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当前,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从五个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五个重大原则等方面初步回答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在未来,我们应当围绕这些基本观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元理论层面,我们需要深入回答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判断标准、评价体系、模式类型等问题。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以及其他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掌握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各国现代化异质性及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规律。特别重要的是要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回答“新”在何处,并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联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进程的必然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构建并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理论。例如,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构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成功经验也为构建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指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矛盾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还要深入分析当代现代化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同时,我们应当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的治理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等有机注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中。在对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两极分化、商品拜物教、生态环境问题、对外掠夺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反思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多元现代化理论等,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优势和独特特征。总之,构建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在守正与创新、激活与注入、批判与建构之间找到平衡,以创造性地回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三)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向心力

精神不仅仅是与物质相对应的“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广义概念,更专指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社会情感的凝聚则是激发人们行动向心力的前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以“中国梦”这一表达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涵养共同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共同的理想和精神,重塑自尊自信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通过这种方式,党和国家事业以强大的凝聚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和困难险阻,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这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而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24)《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这些风险挑战涵盖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界等各个方面。比如:西方国家发起政治、贸易、金融、科技、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挑战;“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页。“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长期存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利益固化的藩篱等日益显现;“暗礁、潜流、险滩、漩涡”不时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技术与社会结构耦合促使社会失业、隐私泄露、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风险扩张等。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赓续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向心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继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尤其是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精神之源的强大动力,“为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这个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其战无不胜的精神引领、感召和凝聚作用,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发扬光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26)蒋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思想战线》202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