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雅月
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情感丰富等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高中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诗词教学更是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高中诗词教学实践情况并不乐观。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高中诗词课堂的现状和多感官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效用,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相应策略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力图做到让学生心动参与,提升高中诗词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诗词课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目前实践而言,高中诗词课堂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要求并不相符,主要还是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从当前的高中诗词课堂实践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为“主流”。诚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牢牢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在短时间内向学生讲授诗词的具体内容,快速完成预先的课程任务。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连接着教师和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育理念相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诗词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之上激情投入,但讲台之下的学生们已是不为所动,虽身在课堂,心却早就神游在外,开小差、交头接耳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因为处在被动接受状态的学生们毫无发挥余地,其学习积极性备受打击,并感到无所事事,导致课堂整体参与感普遍较弱,甚至缺席。因此,课堂陷入恶性闭环,教学收效甚微。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更应当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就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1]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亦蕴藏着中国文人的博大情怀、人生态度,如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苏轼的豁达乐观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绝佳载体。
因此,在高中诗词课堂中,教师需要丰富诗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诗词,不断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赏析诗词的基础上感悟情感,建立价值观。但在当下的高中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是以口述教学为主,教学策略颇为单一。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动接受的学生们已难以集中注意力去理解诗词文本,更是无法与作者产生共情,课堂学习效率十分低下。
所谓多感官,指的就是“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2]将多感官运用到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知识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诗词,让课堂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学习自主性,在探究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继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决定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领悟程度。在高中诗词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去理解文本意思,更需要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们全情投入,方能与作者展开对话,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但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学习诗词的过程可谓是爱恨交织,往往在感叹中国文人满腹才华的同时,又悲叹于背诵篇目的纷繁庞杂。面对大量要记诵的诗词,学生已是兴味索然。
在高中诗词课堂中实施多感官教学,课堂便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也不再是没有灵魂的知识接受者。在教师的引导及调动之下,学生的心亦能回归课堂。除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能形成双向甚至多向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多感官教学不仅能将缺席的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之上,吸引学生“入场”,提升学生的“在场”,提高课堂参与度,更能调动他们全身心参与,与教师共同完成令人心动的诗词课堂。
“我们不能直接教一个人学习,我们只能吸引他学习。”诚如教育学家卡尔·罗达斯所说,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导致课堂乏味无趣、学生消化不良。
多感官教学在高中诗词课堂中的应用,正是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落到实处的体现,也是实现“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位”转变的方式。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完成对诗词的背景、脉络、语言、意境、情感等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将琐碎的知识点勾连起来,还能逐步构建起诗词学习的主动思维,提高诗词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从被动接收到心动参与的转变,正是教师在诗词课堂上实施多感官教学的效用。多感官教学下的高中诗词课堂,教师能充分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令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公。那么在高中诗词课堂中,教师该如何运用多感官教学来实现这一转变?根据多感官教学的图像、媒介、言语及肢体等四种表征形态[3],并结合《沁园春·长沙》课堂的实践案例,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条策略:
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意味着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运用多感官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也应当秉承。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关注学生课堂行为,因势利导,将课堂交予学生,注重学生的“学”,教师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诗词课堂质量。
在《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学习过程中,常规的口述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们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学生甚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在书本上涂鸦,课堂参与一度缺失。此时此刻,若带着情绪予以批评,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更有可能会让其对以后的语文课产生厌恶感。所以,接下来如何引导包括这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同学“在场”,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涂鸦行为,从而想到用图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学习,一改单一的听觉讲授。基于此,学生们的学习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实践,课堂氛围开始变得火热起来。在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时候,当全班都陷入另一种安静之后,原来开小差的学生竟开口为教师提供了作画思路,在大家的鼓励之下,该生站上黑板将画续了起来。而在提出“无实物表演”后,全班一扫寂静,快速讨论起来。当班级全员都开始参与进来,学生也就从主动实践转向了心动参与。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单一的口述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的,也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倦感,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更是如此。“读-赏-悟”是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但高中语文教师大都面临着一个诗词教学困境:朗读部分已经早早磨尽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布置下去的讨论任务毫无收效,文本赏析部分更是一时难以展开。而实施多感官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多重感觉联动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令他们在大脑中快速构建文本结构,并在理解诗词文本意思的基础之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在共情中不断建立自身的价值观。
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诗词教学中,当教师加入绘画以及解说之后,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瞬时间激荡起千层波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低头族”们不仅纷纷抬头看向黑板,还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或“指导”着教师。学生的课堂参与也从被动转向主动,一改提问时的鸦雀无声。出现绘画小插曲后,教师将粉笔交于原先开小差的学生,让其充分展现绘画才能,同时也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形式就很好地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了具体的事物,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此同时,配以幽默的解说,吸引学生的听觉及动觉注意,顺利将学生们的身心重新拉回课堂之中。根据文本以及问题,学生们可以结合画作中事物方位和描摹颜色,来理解作者观看景物的视角和目之所及的美好景色。当文本可视化后,诗词赏析也就随之变得简单起来。
无论是早期的口头传播,还是如今的电子传播,知识的传播都离不开感官。但传统的口头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受学生行为启发,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引入多感官教学,先是借由绘画形式,带领学生赏析上阕文本,而后播放《恰同学少年》片段,引导学生感悟下阕感情。并在《沁园春·长沙》课堂的最后部分,教师顺势设置拍摄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无实物表演。结合图画以及视频,配以音乐朗诵,挥动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一起去领略橘子洲头的美景,共同体悟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课堂氛围变得活泼热烈,教学效率也因此得到了优化,预设目标也出乎意料地完成了。
如果说手绘词人所见之景,正是将隐性的文本结构显性化,那么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则是将静态的思想感情动态化。而最后的表演情景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言语和肢体,令其在沉浸式体验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以及感情的真实性。
由此可见,巧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身体充分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更能引导他们心也动起来,从而与作品、作者产生共情,领会诗词之意,在“赏”的基础之上,完成“悟”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构建活泼的语文课堂,日益成为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适配性以及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等问题。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设备日渐占据主流。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它是多感官教学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真正实践过程中,却与其初衷背道而驰,教师成了“放映师”,学生则是“观影者”,“放映完毕,立刻散场”。彼时的学生“在场”,在放映结束的刹那,又立刻“缺席”。
在高中诗词课堂实施多感官教学时,教师也容易落入形式的陷阱,一味追求形式新颖最终造成本末倒置。从实质上来说,教学形式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教师应用多感官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进而提升诗词课堂参与,提高诗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警惕这一点,应做到形式与内容相适配,方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的表征形态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言语适用于短时间内讲授明确的诗词知识点,图像比较适用于让学生在可视化的文本中掌握诗词结构,媒介使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感情,肢体则能带给学生具身体验,让他们在分组探究中形成鉴赏思维。除此之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由是,在高中诗词课堂实施多感官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具体班级具体对待,多感官教学的形式可根据班级的差异性进行设置。比如在教授美术生班级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多采用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结构,领悟文本内容,与作品产生共情;而在教授音乐生班级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的说唱方式,鼓励学生创新记诵方法,提高学习诗词的热情,进而参与到课堂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作者进行对话,感悟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