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明
我国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璀璨的民族器乐与声乐艺术,时至今日仍广受欢迎和青睐,成为我国音乐表演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音乐系普遍开设了民族音乐专业,或者是积极引进民族音乐素材,培养学生民族音乐表演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曲音乐等形式,是对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的表达和展现。民族音乐是文化和音乐的结合,民族音乐教育也要围绕文化和音乐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要围绕民族音乐的文化展开教育,另一个方面是围绕音乐技艺展开教育。音乐教育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开始的,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
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种音乐形式涌现,民族音乐的地位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有所动摇。流行音乐占据了音乐市场的“半壁江山”,民族音乐市场往往依靠老音乐人传承,年轻人对民族音乐越来越漠视,民族音乐的地位岌岌可危。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音乐教育者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念,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的历史使命。音乐教育者要对学生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音乐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立足民族文化,挖掘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将民族音乐文化与国际音乐文化进行整合,满足世界人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需求。当前,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民族音乐发展的程度影响了我国整体文化实力,对完善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对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意识,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改革现状,高校音乐教师必须秉持创新理念来审视、改革民族音乐教学措施,才能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等院校主要通过“普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方式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普泛教育是指学校开设有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之类课程,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题材形式、基本技法、优秀作品乃至于较为成熟的表演方式等。专业教育是指学校开设有专门的民族音乐专业、国乐系等,培养学生掌握我国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创作、训练、表演能力,诸如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本科专业主修古筝、琵琶、古琴、中阮、柳琴、扬琴、板胡、二胡、唢呐、笛子等。该专业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民族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毕业之后大部分从事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创作、表演之类的工作。这反映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普泛化知识传播与专业性技能传承两项目标。
高等院校立足于不同的民族音乐教育形式和目标,也建构起与之相对应的民族音乐教育内容。普泛教育主要是围绕着中国音乐史和民族民间音乐课来展开的,前者主要是讲授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分布、类型、特征、内涵与审美情况,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拥有深厚的民族音乐知识;后者则是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能够演奏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专业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民族音乐演奏方式,比如“古筝”专业课程涉及乐曲中的左右手技巧、特殊演奏技巧、乐曲整体演奏技巧、传统演奏技法、风格演奏技法、气息的运用、音乐的表达力、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等。学生由此能够独立品味、解读、训练和演奏古筝作品,甚至可以创作古筝作品,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筝艺术家。
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目前高校音乐教师采用了多样化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一是综合使用数字媒体和语言讲解的教学方式,即针对民族音乐史、流派、理论、文化与审美方面的教学,普遍制作PPT,引用大量图片与影音作品,一边直观地展示民族音乐知识,一边进行讲解。二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即针对民族音乐表演技巧,教师率先进行演示,学生进行听辨,继而展开模仿活动,最后再进行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三是运用了“以练代学”教学方式,即针对不同音乐作品表演,教师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带领学生分析、处理与训练作品,要求学生完美表演音乐作品,继而达到掌握表演技巧的目的。
“音乐”是人们传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各地群众均立足于区域环境、文化氛围、生活方式、审美取向而创作出大量民族器乐与声乐艺术,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体验与艺术审美价值。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人文风情和民俗各不相同,我国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民族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同,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呈现了差异化特征。例如西北沙漠的民族音乐比较淳朴,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音乐比较豪放、轻快,具有草原气息。因此,民族音乐教育也要有区域性特征,结合不同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
新时代环境下的民族音乐逐步从民间社会进入各类舞台之上,必须在传承其优秀技法、内涵、风格与审美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创作与表演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民族音乐的表演价值,也推动民间音乐的传承。当前,高校音乐教师仅仅培养学生掌握特定民族音乐的基本技法和表演方式,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而无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采用现代器乐与和声技巧、创作理念、编创手法、演奏方式来创新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的能力。这造成学生所掌握的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技能也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未来在创作和表演民族音乐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形成专业优势与个性特征,从而也就无法拓展个人的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之路。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普遍集中于一些大众化的传统器乐与声乐艺术,而缺乏对特定区域内小众化民族音乐的关注,造成大量小众化、碎片化的民间音乐无法进入课堂,在民间社会面临着后继无人、流失严重的困境。而高校进行相似性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也造成了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学生所掌握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缺乏个性的问题,从而在毕业之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缺乏地域特色成为高等院校民族教育工作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进而催生出文化传承不足与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学内容同质化,缺少民族特色不利于推动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发展,成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
民族音乐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系列优秀的器乐与声乐作品,构成了创造听觉美感和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其内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审美精神、价值动机、生活诉求等,构成了民族音乐的核心内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还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而轻理论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音乐教师个人对于民间音乐史、流派、理论、文化与审美缺乏深刻的认识,弱化了音乐理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存在着“理论无用”的思想,不愿意学习枯燥、抽象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这导致高校音乐教师将民族音乐教育重心放在技能训练、作品表演上,压缩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浅显性的处理,从而造成学生民族音乐理论不扎实的问题。这既影响到其对于民族音乐技能与作品的训练质量,而且也造成了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传承不畅的问题。
民族音乐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目的,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格和民俗习惯等。民族音乐教育与单纯的民族文化教育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通过音乐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民族音乐教育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高校音乐教育者要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练习民族音乐,也就不会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强大魅力。笔者走访发现,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为了传授音乐技巧和音乐基础知识,课堂内容设计单一,教学模式缺少新意,对教学内容缺少规划,学生对课堂内容缺少兴趣,无法达到预期课堂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也仅仅对民族音乐作品做简单的介绍,缺少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师的意识与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信服,从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孩子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政府、高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树立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民族音乐专业的教师承担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坚定信念,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的历史使命。音乐教育者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正确的认识,把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水平当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传承优秀文化,改变当前简单化借鉴乃至于平移优秀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主题与内容的方式,而是要立足本地民族音乐资源。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民族器乐与声乐艺术;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那些后继无人、传承困难的民族音乐形式,或者是开设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培养专业研究、创作、训练和表演民族音乐的优秀人才,或者是将其作为素材的形式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认知、掌握民族音乐知识,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民族音乐表演活动。这既可以塑造学生个性化的民族音乐专业优势,形成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广泛关注区域性、小众化、碎片化的区域民族音乐,推动其科学创新与健康传承。立足本地来选择音乐形式成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
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音乐作品的保护力度,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为民族音乐作品的保护提供支持。同时,要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创新和开发民族音乐资源,使民族音乐能够真正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
学校方面,要重视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宣传工作,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氛围,开展各类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树立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另外,学校要设置合理的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例如增设民族音乐作品鉴赏、创作等课程,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民族音乐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观念,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
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而传承与创新则是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动力,这是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拓展学生音乐艺术生涯的必然选择。高校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民间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音乐教师要提高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学时的分量,并运用模块化教学、主题性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慕课资源,来提高理论教学趣味性,提升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平衡与民族音乐实践训练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重实践而轻理论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化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民族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演奏技巧等;高校音乐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情景式教学,将民族音乐作品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高校音乐教师要具备网络资源搜索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实现共享,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可以定期举办民族音乐作品鉴赏会和比赛等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会和音乐比赛中来,通过鉴赏音乐和参加比赛来激发学生民族音乐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方面,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基本创作技巧与表演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最新的一些音乐创作理念、编创技法、表演方式等,引导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音乐知识与技法融合的情况下,推动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创新。这促使学生在继承民族音乐知识与技法的基础上具备了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能力。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影响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民族音乐作品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开展民族音乐教学需要规范和专业的教材支持,只有这样,民族音乐的理念和内涵才能够发展和传承。笔者发现,一些学校的民族音乐课程使用的教材比较落后,内容单一,没有将民族文化深入融入到教学内容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满足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需求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要重视对民族音乐教材的修订和完善,使音乐教材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情,编写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教材的编撰工作,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山歌、戏曲和童谣等编入教材,这样的教材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任何一个民族音乐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拥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演变历程、曲式形式、创作特征、文化内涵、风格特点与表演方式,构成一个独立的音乐体系。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民族音乐知识,才能顺利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创新教育活动,尤其是对于地域性、小众化、碎片化的民族音乐,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才能更好地制订和实施民族音乐教学方案。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可以立足所选择的民族音乐形式,积极申报教研与科研项目,加强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研究,并将研究结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深入性、创新性,提高民族音乐教学质量。高校音乐教师需要具备“以科研带教学”的意识,才能积极探索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研究主题,通过研究结论来创新教学方案的良性循环机制。
目前高等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主要是采用“普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的目标,构建起普泛化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引入了数字媒体和语言讲解相结合,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与重复训练协同实施,以练代学之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升了民族音乐教学质量,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但是从文化传承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说,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也面临着缺乏教学内容重讲授轻特色、教学过程重技能轻理论、教学模式重应试轻互动等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教师,更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理论建树以及扎实的演奏功底,以饱满的精神与自信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高校音乐教师需要立足本地民族音乐现状,选择民族音乐教育形式,变革教学模式,平衡各类型教学内容之间关系,加强科研工作,利用研究成果带动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由此才能兼顾“专业教学”与“文化传承”双重任务,实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多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