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

2023-02-24 07:15孟鸿李丽莎王转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态度劳动大学生

孟鸿 李丽莎 王转军

引 言

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细化了要求,加强了对专业的指导。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区高校启动了劳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当代大学生劳动观的现状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这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劳动观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由人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个体,因阅历、性格、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具有不同的劳动观。大学生劳动观,是指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行为是外在表现。本文基于社会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研究大学生劳动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文依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编制了《大学生劳动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四个维度),共设计32道题目。其中,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意志方面以及行为表现方面各设计8道问题。本研究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之以深度访谈,调查结果采用SPSS Statistics V 17.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本次调查于2022 年10 月在西安地区共发放问卷900 份,回收有效问卷824份,回收率为91.6%。

2.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取陕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 所高校,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医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并按不同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根据有效的824 份问卷统计,从性别上看,男性占44.6%,女性占55.4%;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占32.8%,本科占67.2%,其中大一占比24.9%,大二占比31.6%,大三占比5.2%,大四占比5.6%;从类别上看,理科生占44.5%,文科生占55.5%;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占9.6%,预备党员占3.2%,共青团员占76.7%,群众占10.5%;从是否独生子女来看,独生子女占34.0%,非独生子女占66.0%;从地区上看,城市地区占35.4%,县城地区占20.8%,乡镇地区占8.5%,农村地区占35.3%。本次调查对象以大一大二本科生、研究生、共青团员和非独生子女为主,性别、类别以及来自地区分布均衡,基本上能够反映大学生劳动观的实际状况。

研究结果

1.认知现状

劳动认知是劳动观形成的基础,了解大学生的劳动认知状况是开展劳动观教育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对劳动重要性的认知、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的认知以及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认知三个方面展开调查。

(1)对劳动重要性的认知

在对劳动重要性的认知上,主要从劳动这一概念的本质、重要性、意义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调查,侧重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认知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回答“您对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时,有43.1%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有46%的学生选择“同意”,也就是说有89.1%的人选择同意,而仅有1.4%的人持相反观点;在回答“您对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价值高低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时,有42.0%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有33.5%的学生选择“同意”,也就是说有75.5%的人选择同意,而仅有10.8%的人持相反观点;在回答“您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劳动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时,有60.3%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有32.6%的学生选择“同意”,仅有1.1%的人持相反观点。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认知清楚,能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2)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的认知

在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的认知方面,设计了两个问题。在回答“您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是”这一问题时,有25.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有4.1%的学生选择“很不了解”,有43.2%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一般”,这就说明多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您对中央提出的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时,有42.5%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有44.5%的学生选择“同意”,仅有1%的学生选择不同意。这就说明,虽然学生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太了解,但是他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3)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认知

在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认知方面,设计了两个问题。在回答“您对高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时,有38.7%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有44.9%的学生选择“有必要”,仅有2.2%的学生选择没必要;在回答“您对高校建立劳动教育实践教育基地这一做法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时,有37.7%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有44.8%的学生选择“有必要”,仅有3.2%的学生选择没必要。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主动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

2.情感态度

劳动情感是劳动认知转化为劳动行为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主要从对日常生活中劳动行为的情感态度和不劳而获、好逸恶劳行为的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开展调查。

(1)对日常生活中劳动行为的情感态度

围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回答“假如您的学校组织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有41.3%的学生选择“非常赞成”,有40.2%的学生选择“赞成”,有15.2%的学生选择“一般”,仅有3.3%的学生选择不赞成。在回答“假如您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赚取生活费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有34.8%的学生选择“非常赞成”,有54.5%的学生选择“赞成”,有8.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一般”,仅有2.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在回答“假如在疫情防控中需要志愿者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有46.5%的学生选择“非常赞成”,有45%的学生选择“赞成”,有7.8%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一般”,仅有0.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2)对日常生活中不劳而获、好逸恶劳行为的情感态度

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现象,设计了两个问题。在回答“假如您的同学每天吃饭叫外卖、喝水囤一箱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有3.8%的学生选择“羡慕”,有6.6%的学生选择“认同”,有77.2%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与我无关”,有10.4%的学生选择“讨厌”,有2.1%的学生选择“愤恨”。在回答“针对有的同学在毕业季不积极找工作准备在家啃老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有17.6%的学生选择“愤恨”,有43.2%的学生选择“讨厌”,有35.2%的学生选择“与我无关”,有2.2%的学生选择“认同”,有1.8%的学生选择“羡慕”。

3.意志表现

劳动意志是劳动观形成的根本保障。问卷侧重于从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考察大学生的劳动意志。在学校方面,问卷围绕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等问题加以考察。在回答“假如您的学校设置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选修课程”一题中,有20.1%的学生选择“一定选”,有66%的学生选择“可以选”,有8.1%选择“犹豫不决”,有4.4%和1.3%的学生选择“不选”和“坚决不选”。在回答“假如您的学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组织了相关实践活动您是”一题中,有68.9%的学生选择“积极参加”,有15%的学生选择“被动应付”,有3.3%和0.8%的学生选择“不参加”和“坚决不参加”。

在家庭方面,在回答“假如放假在家您的父母要求您承担一定的家务您是”一题中,有69.9%的学生选择“一定做”,有26.2%的学生选择“可以做”,有2.8%选择“犹豫不决”,有0.7%和0.4%的学生选择“不选”和“坚决不选”。在回答“假如农忙时节您的父母需要您帮忙收割农作物”一题中,有69.5%的学生选择“要定做”,有25.7%的学生选择“可以做”,有1.0%和0.5%的学生选择“不做”和“坚决不做”。

4.行为方式

问卷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考察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在回答“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您清洗脏衣物的情况是”这一问题时,选择“送干洗店”有85 次,占选择人次的5.7%;选择“到自助洗衣机洗”有644次,占选择人次43.3%;选择“拿回家洗”有53 次,占选择人次3.6%;选择“让同学帮忙洗”有27 次,占选择人次1.8%;选择“自己手洗”有647 次,占选择人次43.5%,选择“直接扔掉”有30 次,占选择人次2%。可以看出,选择“自己手洗”的学生最多,其次是选择“到自助机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劳动行为方面表现积极,劳动行动力较强,然而,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拿回家”“让同学帮忙洗”或者“直接扔掉”,可见其劳动行为欠缺,劳动技能或者劳动本领不强。

在回答“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您吃饭的方式是”这一问题时,选择“叫外卖”有353次,占选择人次的19.1%;选择“学校食堂就餐”有789次,占选择人次42.8%;选择“让同学帮忙带回宿舍”有284 次,占选择人次15.4%;选择“出去吃”有344 次,占选择人次18.6%;选择“其他”有75次,占选择人次4.1%。

分析探讨

1.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对劳动认知模糊。调查表明,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的本质、重要性等方面认知清楚,能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然而,还有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模糊。此外,由于学校不重视,因而在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方面还很不到位,导致多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不了解。在调查学生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的认知方面,累计有27.2%选择了解,竟然有29.6%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落实中央精神,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重点。

(2)部分学生接受、认可甚至羡慕好逸恶劳现象。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劳动的态度还是比较赞成、认同和积极的,对日常生活中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现象能够发自内心地产生抵触情绪,然而还有部分学生接受、认可和默许这种现象,甚至还有少部分人产生羡慕情绪。

(3)部分学生意志薄弱。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意志力较强,能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并完成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然而,还有少部分学生意志薄弱,在劳动观意志上表现为犹豫不决、被动应付甚至完全放弃。调查数据表明,少部分学生劳动意志力不强,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有畏难、偷懒、得过且过等负面情绪。

(4)部分学生知行不一。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知行统一,具有积极的劳动行为,然而还有少部分学生主观认知和客观实践存在矛盾,知行不一。这表明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2.原因分析

(1)高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当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表现为: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时期进行的,大学则没有必要;劳动教育会耽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消耗资源、浪费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在今天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人类劳动很多方面已经被机器所取代,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有些过时。不能因为机器的发展而忽略了人作为机器主人的主导性,否定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2)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偏颇

部分家长在孩子培养方面“唯分数论”,追求功利化,忽视了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无形中导致孩子眼高手低,劳动能力较差,甚至助长了他们好逸恶劳的习惯,使得他们无法处理好生活、学习等方面问题。实际上,劳动和学习生活之间并不矛盾,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劳动能够提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学会尊重劳动和尊重他人,形成服务精神和助人品格,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3)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受市场经济和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的看法,奢侈浪费、攀比物质、崇尚名牌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学生缺乏判断,不自觉地消极认同、效仿和传播。

(4)大学生自我教育不足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大学生作为劳动观教育的受教育者,其主动开展自我教育是教育效果提升的关键。“00 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从小在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和悉心呵护下长大,在生活中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由于劳动意识不强,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表现为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欠缺等,在劳动方面缺乏主动性,一旦遇到需要付出劳动参与的事情,他们往往是拒绝、被动应付或者得过且过。

对策建议

1.转变认识误区,深入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一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和专业课中去,推进劳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和衔接,通过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二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可以设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有机结合。三是要创新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开展理论研讨、主题演讲、劳模示范、辩论赛等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还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2.纠正教育理念,实现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化

家庭教育的本质应是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家庭教育就是要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养成和人格完善。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让他们接受教育、增长劳动意识和掌握劳动技能。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自觉养成劳动光荣、不劳为耻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的劳动习惯。

3.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道德养成的外在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要净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浓郁氛围。一是通过网络、手机、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典型事迹,弘扬“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的价值理念,构筑起劳动最光荣、人人爱劳动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劳模典型,通过先进事迹宣讲、媒体宣传、社会称颂等方式让劳模走到学生身边,提升他们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三是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和参加社会劳动创造条件,通过具体的实践参与强化他们对劳动的价值认同。

4.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

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劳动教育,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思想和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积极投入学校、家庭、社会开展的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锻炼,在劳动中培养服务国家、社会的劳动情感,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真正树立起“强国有我”、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把劳动与实现自身价值和振兴国家有机统一起来。

猜你喜欢
态度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