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雁
高校是重要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创新基地,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人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因此,加强对青年人的争取,打造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的背景下,高校的意识形态风险逐渐出现,我国有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风险防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社会改革和治理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自媒体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和效果有所弱化,加之外部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不容忽视。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为了维持旧的国际秩序,必然会对我国加强意识形态渗透,意图限制我国的发展速度。目前,西方国家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渗透已经较为严重,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部分学者打着学术自由的名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致使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仍旧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对内改革是发展的要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利益再分配和平衡问题错综复杂,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事件很容易引发异样的社会思潮,进而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高校大学生作为获取信息途径最便捷、意识形态可塑性最强的团体,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任务艰巨。
结合国内现状和国际环境,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第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国内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社会治理难度极大,各类社会问题稍微处理不慎就会对主流意识形成冲击。从目前的供给侧改革来看,企业改制、金融市场调控、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都是主要的社会问题,极易形成社会舆论风潮,并波及到大学生,对其思想观念产生冲击。
第二,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问题。高校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各类社会文化相互激荡、博弈、融合的场所,学生作为观念最新潮、生活方式更现代化的群体,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社会理念、生活方式、节日习俗和语言习惯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当学生逐渐接受西式的文化理念之后,会降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国内的世俗文化圈也会受到国外宗教文化的冲击,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极为迫切。
第三,新媒体崛起带来的挑战问题。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各类产品和业态层出不穷,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新媒体的崛起,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力量,但也便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了部分青年人的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认同度下降。
第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当下,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灵活性不足、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思政课堂教学依旧倾向于讲解课本知识,未及时将时事热点融于教学,与学生沟通较少,很难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既难以对社会热点和有争议的话题产生客观、全面的认识,又无法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甚至还会对思政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而沉迷于丰富多彩、鱼龙混杂的网络之中。信息交流平台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交锋的重要场所和渠道,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内容在网络上充分交流、传播、融合,而社会阅历尚浅、辨识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因分辨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
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的发挥作用具有延迟性,但仍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主体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这个主体对应的群体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形式上,包括但不限于中心组集体学习、报告学习、研讨会、读书班、自学等;学习内容上,包括但不限于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心理教育等;学习方法上,包括但不限于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等。学校层面,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主体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昭示着一个真理: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历史和实践印证过的科学原理,党员干部对于它的认知,会影响其在工作中的具体抉择。面对具体的工作问题时,要站在科学真理的高度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这样才能正确决定事情处理的站位和走向。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高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像给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识课、公共课一样,让思政学习成为必修课,且要比学生学习得更深入透彻,通过研读相关资料,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实质,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形式主义。
其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是具体的工作方法,但它是科学的真理,能指导具体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高等院校要深入学习,以此巩固提升师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与工作实际结合,解决眼前的问题。高等院校工作者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总结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并将其深化为理论,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活力。
最后,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理论研究。思想领域的阵地,非此即彼,总有一种思潮占据主流。西方国家通过不同的学术组织模式,在学术高度占领思想高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要想获得意识形态话语权,高等教育院校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使其提质增量,在出现各种思想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进行驳斥,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顺利发展贡献学术力量,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需要坚实的组织保障、政治保障。院校党委要压实主体责任,其他职能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建设的领导机制,院校党委要压实主体责任,关键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管理与领导。一是落实党委书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党委书记的正确领导,当工作中出现差错,尤其是领导方面有失误时,除了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外,党委书记也需要承担起第一负责人的责任。二是校院两级党委“一把手”要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建设中充分发挥统领与组织协调的作用。高等教育院校组织规模庞大,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要处理好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类型的部门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分配不同的工作,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但一定要注重统一思想战线。三是做好作风建设工作,打造一支纯净、有威望、受信服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及执政水平的重要工程,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与领导权的掌握,充分重视作风建设工作,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打造有理想信念、有坚实群众基础的干部队伍,这样师生才能更好地团结在党委班子的周围,让意识形态工作有正确的方向和统一的目标。
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党委单独的任务,还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大家都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负责好自己的管辖领域。第一,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形成党政工团等职能部门协调工作的格局。宣传部做好舆论把关工作,将弘扬马克思主义作为高等教育院校宣传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切实担当起承担全校思想理论教研的工作,守好自己的理论大本营;工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团结教职工,发挥教职工协会的作用,贯彻群众路线,通过扎实全面的服务保障全校教职工团结一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坚定教职工对党的拥护;学生处、共青团要时刻关心学生,维护学生利益,多举办既符合青年学生身心特点,又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各种活动。第二,权责分明,实行问责追责制,落实意识形态话语权保障机制。有权必有责,检查各部门是否紧紧围绕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布局各项工作;决策由谁把控,责任主体应落实到各部门的负责人。在工作中,主体责任要压实,使每个人在决策时都能全面考虑,办好每一件事。当前,高校在校学生引发舆论的问责追责是落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最大挑战。学生是受教育者,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网络活跃度和满腔热血,但又没有清醒的社会认知,在处理学生利用“两微一端”制造舆论的问题时,会因顾及群体庞大、保护学生等原因不了了之,长期来看,这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极为不利的。问责追责不应局限于党委、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大学生也应该为个人危害学校意识形态的行为承担相应的个体责任。在实行问责追责制的同时,还应该做好每一次意识形态工作的反思总结,问题和挑战不应该以问题和困难的克服作为终结,反思总结、科学调整及改进工作思路方式才是终点。
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重点在防,高校要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主旋律,让主流的、正面的信息在各意识形态阵地中有组织、有目的地发布,正面的信息多了,负面的信息自然就会减少。一是高校要做好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的顶层设计,合理利用校园内部的各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阵地主要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学校要因校制宜,构建高校媒体宣传大格局;二级院系也应在学校的统一指挥下构建院系内部的整体宣传格局,分层级设计管理,做好各平台的分工,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信息;从技术、人员等方面做好把控和培训,从内容方面做好指导,最大限度地占领各大宣传阵地。二是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阵地运营人才的培养,意识形态阵地运营人员的素养决定了阵地能否发挥作用。高校可通过合理任用意识形态阵地运营人员、定期开展意识形态阵地运营人员培训等,把合适的人员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高校党委宣传部的人员应配齐配强;团委、学生处、二级学院宣传阵地的负责人也要配强;学生助理的培训应该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常态化进行。三是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阵地的信息管理,把好信息发布关和信息管理关。信息发布的负责人应该是高校教师,学生不能是直接负责人。高校党委宣传部应做好校园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定期检索已发布的信息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难点在控,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更应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通过合理的手段控制舆情发展,让影响最小化。一是相关部门要做好网络舆情爆发初期的检测和通知,早检测早出对策,对症下药。多数舆情的爆发都对应具体的事件,若能从根源解决问题,舆情自然会消散。二是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阵地管理人员。在网络舆情的升温期,应让发布信息和持吃瓜心理的人员保持理性和思考,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网络舆情的升温期,素质过硬的阵地管理人员的合理作为是控制舆情走向最关键的一环,可通过反馈信息、让相关部门合理决策等方式影响舆情发展走向。三是做好舆情爆发后的反思和总结,每一次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发生多与具体事件有关,因此关于风险的反思总结对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都有较强的指导改进作用。四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建立合理的反馈渠道和机制,让学生投诉有门、反馈有地,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自觉,同时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针对当前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提高思政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渗透教育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思政课程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了解、分析社会问题,督促大学生身体力行,践行思政课程内容。高校应贯彻实施“大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育人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五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为管理等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以促使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另外,高校还可运用分层教育法,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人生经历等建构适合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考评标准体系,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是高校工作的一个要点。高校可通过分析意识形态风险的类型,在吸取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制度的构建路径,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落实责任主体,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