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巨大成果,许多来华留学生成为对华友好的中坚力量,在中外交流的民间组织和职能部门担任要职,在与我国建交和复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和研究证明,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总体外交战略布局和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中国民航大学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多年,广泛招收来自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为行业类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民航故事成为民航类院校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任务。本文旨在探索留学生通识和语言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留学生课程思政显性和隐性教育的融合途径,构建行业类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留学生人才水平的提高主要靠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留学生教育旨在培养拥有广阔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留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有助于凝聚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共识,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全面、客观、真实、公正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面对来华留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有选择地融入中国文化,淬炼中国文化精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在课程设计中可以介绍中华民族仁爱、正义、友善、诚信和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展现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和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对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了解和认知,留学生在思想认知上实现了“了解—理解—认同”三个层次的提升,能够正确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主张,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解读,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文化,透过中国看世界,有效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合作。
目前许多年轻留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期,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国外对中国民航建设了解甚少,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对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留学生形成健康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借助留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扩大中国民航“朋友圈”,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可中国方案,接受中国智慧,认同中国道路。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留学生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也提出,留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是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这两个文件为国际中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提出了相应规定,留学生课程思政教学应以这两个文件为重要参考。留学生课程思政要引导留学生们遵循生源国文化与习俗,遵守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尊重我国的文化习俗。对留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使来华留学生在我国学习期间充分适应我国国情,提高留学生对我国国情国策的认同感。
国际中文课程思政转变了多年来留学生教育“重教育轻育人”的现象,留学生课程体系也逐渐在引导留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国际中文课程育人功能,让留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深层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
留学生人才培养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能够支撑其终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其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调查显示外国人来中国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希望到中国寻找机会,向中国借鉴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认识和了解中国。此外,要让来华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思想、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发展成就、经济制度、国际政治立场等方面内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留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要用交流互鉴避免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留学生能从我国多民族优秀文化中借鉴有益经验,从而增进中外交流,促进友好感情,这也是培养“知华友华”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国情教育是留学生思政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建立和完善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要符合留学生的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国情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中国概况》和《中国社会与文化》等通识类选修课来实现。中国的国情涵盖方方面面,主要有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国政党制度、大国外交政策、国家发展战略、地理概况和民族构成等,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纯洁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华夏文明最真实靓丽的名片。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也可采取“系列讲座+研讨班”的形式,加强生生互动,以“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将隐形思政元素植入课堂,用释疑增信的方式让留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认同中国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服务于生源国和地球村建设。
在谈到具体实例时,可以结合我国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一心,最大程度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民航领域,中国民航在输送救援物资,接送医疗队、志愿者,向海外运输新冠肺炎疫苗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为中国抗击疫情的胜利保驾护航。再比如,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全面脱贫,中国政府确立了正确的扶贫理念,教师要引导留学生正确理解精准扶贫、以人民为中心、开放合作与共赢共享等中国主张,从而认同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让留学生全面、客观、迅速和真实地认知中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但留学生在华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提出,来华留学生要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对留学生而言,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和中国高校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也可以保护自我。在留学期间遵纪守法,能够与我国高校学子和睦相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与人合作和集体生活的本领,实现顺利毕业和在华就业。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推进国际中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关键点。我国对对外汉语教师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制度和政治素质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专业思想,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教师品质。结合这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想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中国道路满怀信心;二是要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能把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和认同中国道路和中国主张,培养其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此外,国际汉语教师还应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形势,主动收听收看国外媒体报道的中国形象,了解国外新闻媒体的动态和评论,引导留学生对媒体消息加以甄别,作出正确判断。
构建留学生思政教育体系,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布局,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主要手段,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一要以情感人,初到异国的留学生在语言、生活和心理上会遇到诸多困难,为他们送上体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会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二要以理服人,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有效管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可以充分展现我国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依法办事的总体形象。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关注不同留学生的思维差异,对不同国家、背景、层次的留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十分必要,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社团达到学生间相互影响和帮助的目的。此外,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中国和留学生来源国在文化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氛围。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留学生必修课《汉语》《中国概况》《中国社会与文化》和《世界民航史》形成了课程群效应,建立了同频共振的思政课程群。比如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发明的汉语热词“外卖”,在《汉语》课里通过词汇和相关课文的讲解,让留学生了解外卖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消费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在《中国概况》课上以此为话题介绍我国的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样的经济模式既能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在《中国社会与文化》课上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中国趋于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快速、便捷的运输体系,这些硬件设施大大推动了网购和海内外物流。在《世界民航史》课上可以介绍我国民航精神和安全意识,在重大急难险情面前担当重任,为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物资运输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留学生获得更多的思政熏陶,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将逐步扩大。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随之加大,国际中文教师必须以坚定的信心、不懈的努力和审慎的态度,不断探索和研究既适应国内外形势特点,又符合留学生教育规律和要求的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