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流动视角下升级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践及建议

2023-02-24 05:51:48王宏伟赵亮
科技中国 2023年12期
关键词:要素区域

王宏伟,赵亮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杭州绿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更多转向创新驱动,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陆续提出了众多区域或城市群发展战略,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条件,各区域制定了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流动的税收、奖励、优惠等配套政策和实质性措施,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区域创新成效显著。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已有区域或城市群的发展脉络、创新机理发现,各区域均致力于通过宏观政策调控集聚创新要素进而加快区域创新步伐,包括创新人才流动、研发直接投资、研发外包、技术联盟、产学研合作、技术与高技术产品交易等多种方式。在新发展阶段下,城市群创新生态网络构建成为主流,其中,提升城市能级、策划跨区域合作项目、激发创新主体潜力以及数字技术赋能是成效较好的四种模式。

一、升级区域城市能级

区域是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开放系统,通过中心城市升级或尺度重组推动要素流动,是提升区域创新能级的重要方式。一是最大化发挥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具备区位条件的城市,可积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框架重塑对外合作模式,比如“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可强化国际枢纽机场和国际港口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贸易;有条件的城市,可争取纳入下一批国家中心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郑州、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11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以及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这些城市可在市场准入、跨境贸易、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二是升级创新生态优异城市能级。推动全球标杆孵化器落地,提高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发展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孵化器在海外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行赛事活动、市场拓展、需求对接以及与各类创新主体的沟通与合作。三是培育次级节点。有些区域是由一个中心龙头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相当于中心城市的延伸和扩大,一定时间后中心城市产生极化现象,这种单中心格局区域,其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期,区域要素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将日渐被规模不经济取代,有计划地适时培育区域次级节点城市非常必要。四是关注区域新增长极的出现。技术迭代加快,会由此产生新的产业和新产品,也会产生新的资源和要素需求,新资源和要素丰富的区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或增长极,即新的优势区位出现。五是搭建科创走廊或放射式的基础设施廊道,通过尺度重组释放创新生态活力。科创走廊或廊道建设,能够有效破解“核心—边缘”区域结构困境,有效凝聚各类产业要素,支撑科研与生产有效协同的深度和强度。比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聚了七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成立了多个产业(园区)联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形成全要素对接,支持沿线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上海虹桥商务区加强与苏州、嘉兴等城市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造“海空联运”示范区。

二、谋划跨区域合作项目

合作项目,是各城市政府联合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抓手。跨区域合作项目,可带动产业项目、金融资本、技术成果等各类资源要素跨区流动,旨在打通资源链接渠道,与其他区域板块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接和交流,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推动南北互动、东西交融,是需要重点谋划的发力点。一是中外贸易与物流集结中心项目。比如,以锦州港为枢纽的中俄班列、海运、公铁联运同步开行,锦州港与太仓港签订增开内贸航线协议,常态化构建俄蒙和东北“三省一区”货物南下、长三角物流北上的集结流通通道。二是东西部产业协作项目。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实施东西部对口帮扶,做好政策联动和衔接,促成区域间良性竞合关系的形成。尤其是对于缺乏创新资源、经济体量小、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与创新生态优越的区域建立“知识—要素”交换互利的合作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比如北京—上合示范区跨区域产业协作项目,中煤科工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等1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地青岛;贵州大龙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就是由广东嘉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这是相对落后地区凭借资源条件和区位借力发展的案例。创新要素流动需要突破要素积累和制度变革两大瓶颈,政府应给予跨区域合作项目的政绩考核、利益共享特殊考量以及人才政策、财税方面的支持。三是军民科技领域融合项目。军民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的交汇点,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动能。有条件通过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实现创新发展的区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改革意愿强烈,经济活跃,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政策生态成熟;科技创新资源密集,高端技术人才丰富,搭建了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孵化中心,建立了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可实现科技资源与国防需求对接、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投融资对接;当地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制造业基础扎实。海洋、航空、网络空间等关键领域,是军民融合的重中之重,未来将综合运用创投基金、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方式,加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性服务和军民两用科技项目部署力度。

三、激发创新主体潜力

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通过嵌入式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竞争优势,实现创新要素在合作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一是“异地筑巢”的飞地模式。一些城市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会遇到成长的天花板,在科创核心城市“异地筑巢”,提供了获取更多创新要素的渠道。促进异地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是“异地筑巢”最集中的城市和区域,科研资源密集的武汉、西安、杭州等城市,也是“异地筑巢”的主要目标地。二是建设离岸创新中心。一方面可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离岸创新中心。比如,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建立了一个大型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软件设计。另一方面可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原则,将与本地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需求匹配的科创资源集聚地作为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地。比如,2023年深圳市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支持创新主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离岸创新中心,实行更为便利的科研人员、物资以及数据的出入境政策,建立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管理模式。三是加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最原始的创新主体,是人才流动和技术流动的源泉。通过“政校合作”引入省内外乃至国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的重要路径。比如,广东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广东省和中国科学院在东莞共同建设的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已经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通过“校校合作”开展跨校间交流活动、学术研讨,构建不同地区高校间合作创新平台。下一步,可进一步鼓励一些盈利能力强的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联合成立法人单位,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效仿德国高校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纽带,组建由高校院所体制内人才和企业人才共同参与的队伍,将体制内的创新人才引进来为体制外所用;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处置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配的比例。

四、培育数字技术内生驱动力

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创新要素在区际的流动。一方面,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囿于时空的限制,可合理调节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的空间错配,再加上物流成本的迅速降低和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工具对劳动岗位的取代,产业可以布局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各产业进行技术扩散和广泛渗透,可引发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全产业链的变革,优化原有价值链,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动力。同时,新技术将不断衍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了虚拟经济、平台经济及分布式经济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地政府应加快数字技术发展。一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中进行布局,把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方向。二是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发和战略布局。三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业”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实践,扩展数字技术创新的应用场景。四是纵深推进数字经济领域“放管服”改革,打造稳定透明、公平竞争、弹性包容、激励创新的制度规则和营商环境。

五、提升区域吸纳要素保障能力的建议

不同时期,影响创新要素流动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一直以来,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是主要影响因素,但在新发展格局下,既要关注优惠政策、收入、税收、市场、交通、教育及医疗等传统因素,更要重视区域的研发资源、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高梯度地区吸引要素流入的关键在于“平台”及“实力”,低梯度地区在于“空间”及“潜力”,各区域应发挥“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政策设计与统筹功能,打好政策组合拳,建立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提升新发展阶段区域吸纳要素的保障能力。

(一)拓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宽度”

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和垄断,提供资源积累、专业技术获取、技术检测检验、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创新服务,提升平台系统化、集成化支撑能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合作,推动区域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科研平台等开放,盘活机构的高端创新资源,解决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设备供需失衡问题。比如,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建设了面向港澳开放的散裂中子源谱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州中心对港澳提供专用机时和服务保障。完善实验外包功能,提高技术研发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创新虚拟社区促进创新合作与交流。

(二)打通全流程,提升人才引进便利化水平

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重视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以及人才签证和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出入境等方面,针对科技人才给予适当倾斜。积极对接海外技术、人才与项目资源,提升跨境孵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国际人才港、国际人才社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国际化咨询、考察对接、国际创业辅导和人才培训。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进行资助,完善促进创新人才流动的制度安排。

(三)以成果应用为导向,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支持服务体系

从转化链条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设立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种子资金投资等为一体的内部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概念中心、中试基地等。采用多种转移转化模式,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以及针对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从服务体系看,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金融机构等高效对接。从金融支持看,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健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强与地方政府成果转化基金的协同联动,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专业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拓宽成果转化融资渠道,激发科技型企业股权交易的活跃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四)增强知识产权领域的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支持国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来华设立办事处,开展国际知识产权服务相关业务。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面向需求企业提供专家辅导、专题咨询、培训等基础性服务,并在知识产权评估、海外知识产权申请、预警和维权援助等方面提供宣讲、指导服务。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机制,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

猜你喜欢
要素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分割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