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当代启示

2023-02-24 05:43马彦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发展

马彦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这表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的,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新的突破,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近代两大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毛泽东一生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必须正确认识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从中找到走好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当代启示。

一、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

思想是时代声音的表达,一个思想的形成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是不同的。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以科技革命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为核心,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革。人类的现代化主要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变两个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8—19世纪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转变,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现代化。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则是混合型的,是直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变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总以“天朝上国”自居,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日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控制中国,西方的先进技术、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也逐渐伴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着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求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主张突破清末社会落后的现实、封建思想的枷锁,睁眼看世界,对西方技术、文化、贸易等持开放态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潮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外国的“长技”为我中华所用。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引进西方军事武器、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方式等手段试图挽救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如李鸿章认为中国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贫,于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期富国。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承担起现代化的重任。

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把制器作为学习重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实业,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其倡导的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我们应看到,这些尝试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单纯地向西方学习就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想法却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也正是在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探索国家现代化受挫的背景下,开始思考并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向西方学习的失败,使毛泽东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2]679于是,毛泽东在纷然杂陈的外来思潮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3]267在对特殊国情的深刻分析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2]6651940年1月,他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4]1469这也使毛泽东认识到,只有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进行社会革命和改造。“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固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5]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会极大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解放,就会最终造就一个政治活泼、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做出选择。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便发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1437的号召。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争破坏和帝国主义压榨摧残,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其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不承认的战略,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对新中国的国防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采取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等措施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变化。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为现代化事业大踏步前进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专家等援助,并和我们签订了一系列的援助协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156项援助项目最终建成并开展生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而言,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经济、技术等方面落后的状况,在我国工业化建设道路上起到了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援助,这也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毛泽东在审视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以苏为鉴”,开始带领全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一步探索我国现代化战略思想。从1956年起,毛泽东相继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构想。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据此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同时,针对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3]241,解决片面强调重工业的问题。“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3]31,“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6]138,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通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6]131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以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指出:“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88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不长的时期内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经验。但由于违背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导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严重失误,造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二、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显著特点与主要内容

毛泽东作为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人物,其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但有着极为复杂的时代背景,也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这些都为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7]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现代化是超越人类所有历史的具有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全新成果。要实现这种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建设工业化,而大机器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一方面,要依靠大工业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结合苏联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列宁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社会主义”[8]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公式,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基本问题。1924年,列宁提出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也就是说,斯大林认为实现苏联的现代化就是使苏联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坚持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三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模式从国内主要是农业上获取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工业化。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着重发展以电气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其在一二十年的发展后迅速成为一个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军事、科技等实力得到大幅增强。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逐步发展工业。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9]。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革命胜利后中国要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他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主张集中力量发展我国当时急需的国防科技,并把实现国防科技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之一。

(二)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显著特点

毛泽东十分注重中国现代化的性质、道路和领导权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就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时期,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后再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还指出,建设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设符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在我国是走不通的。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才能为我国实现长久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铺平道路。毛泽东认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3]214“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10]299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就主张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下一步现代化建设做了方向性规定。故而,我国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摒弃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新中国为了更快地走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唯有学习苏联的现代化经验这条路可行。虽然苏联的现代化经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苏联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具体实际。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开始重新思考苏联发展模式,从“以苏为师”转变为“以苏为鉴”,认为对于苏联模式不是不学,而是要辩证地学、批评地学,不能脱离具体国情而盲目照抄照搬,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现代化建设。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吸收借鉴苏联方面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强调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农业和轻工业。1962年,毛泽东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原则,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随着实践发展,毛泽东又提出经济、文化整合发展问题、农业现代化要走合作化和机械化模式等问题,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突破了原来固守苏联模式的局限性。中国的现代化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要注重战略布局。毛泽东现代化战略布局思想集中体现为“四个现代化”,这是毛泽东对现代化的综合考量,同时,也奠定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格局。首先,农业现代化。毛泽东认为,要实现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彻底解决五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使全体人民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劲头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去。毛泽东认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是要利用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机械化,不但进行农业的合作化改革,还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轻重工业,通过工业化来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毛泽东还强调,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要尊重农民、通过扫盲运动等方式教育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农民的压力和负担。其次,工业现代化。毛泽东明确指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此才能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基础。在工业发展方向上,注重发展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在轻工业和农业工业化发展上,指出必须建立一种轻重工业、农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业现代化模式。在工业发展模式上,设想通过较少的几个五年计划实现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在工业发展方式上,强调要坚持学习引进一切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成果,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进到中国,且并不是单纯地模仿抄袭,而是“必须加以研究,一般从仿制做起,进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和提高”[11]。在工业发展依靠力量上,主张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不依赖他人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再次,国防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毛泽东逐步认识到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认为,发展国防,首先要建立起以尖端武器研制为核心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强调,我们不能把研制尖端武器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核心技术别人不会白白送给你,只有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国防技术研发之路,才能真正在尖端科技上有所突破。“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应当搞出些名堂来,使国家像个样子。”[10]358“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什么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12]37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不断在“两弹一星”等尖端领域取得突破,使我国的国防工业水平跃居国际前列。在军队建设上,他提出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的要求,主张用现代化武器武装军队、建立合成化部队;加强军民融合、民兵一体机制;兴办各军种军事院校,提高军队的人才培养水平,最终实现军队的正规化、实战化和现代化,以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水平。最后,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强调要把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位置。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一两百年内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以蒸汽和电气为突破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革新;中国必须赶上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东风,在原子能、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毛泽东指出,要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技术,就必须要进行技术革命,并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一定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这场仗打好,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

(三)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现代化要稳步实现,不但需要进行合理布局,还要制定正确、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一是“两步走”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思考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安排。1951年,他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1954年,他又指出:“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10]3291955年,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又指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大概15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我国的工业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在大约50年到75年的时间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964年,周恩来又进一步对“两步走”作出阐述,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3]“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

二是“赶超”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就不能亦步亦趋地缓慢发展,必须对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进行赶超。1955年,毛泽东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4]358,这实际上在暗指赶上美国。同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14]460195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赶英超美”的赶超战略,用大约15年的时间,使我国在重工业等方面追上、超过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赶超”英美两国的时间方面,毛泽东曾最初设想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1958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就提出,七年超过英国,八到十年的时间超过美国。之后,毛泽东又认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12]373不断压缩的“赶超”时间使我国逐渐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思想倾向。在“大跃进”后,毛泽东又根据实践发展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逐步把之前的“赶超”战略拉回了正轨。在“赶超”要求方面则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5]的总路线。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实施“赶超”战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赶超”战略在具体实施中逐渐偏离了正轨、出现了一些过于激进的问题,这些值得我们警醒。

三、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时至今日,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从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中汲取有益经验。

(一)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6]16,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推进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曾遇到了诸多的困难甚至是错误,但始终没有放弃党的领导,最终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党面临着各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党能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毛泽东发动了一系列的整风、整顿运动,这极大地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益的,但由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化,也造成了一些挫折,甚至弱化了党的领导的情况,值得警惕。

反观历史上一些放弃了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无一不是付出了亡党亡国的惨痛代价。今天,我们同样要看到,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多年党的建设的加强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将长期存在。要进一步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本领,使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此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还必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把党锻造成一个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组织统一的具有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政党,要不断强化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地推进反腐败斗争,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位,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使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4]1308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过于乐观等主客观原因,从而犯了一些盲目借鉴、错误估计形势的错误,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并造成了一些严重损失,这些挫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时刻坚持一切从我国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所处的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社会主要矛盾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的实际,立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事求是地制定和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一方面,要注重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要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就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调查研究,正确地掌握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做出正确的决策。习近平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7]全党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丰富的社会调查经验为制定和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政策奠定扎实基础。当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踏踏实实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干出来”。另一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目标。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于当时我国作为落后农业国的最大实际,提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赶超”、分“两步走”。这些认识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对当前我国整体规划现代化建设总战略布局有着借鉴意义。当前,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都发生了变化,必须据此做出正确的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为了这一战略安排,还需要在今后的五年计划中,对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行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要分三个五年对这一阶段的目标进行细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三)在科技创新上要坚持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基本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进入高潮之时,苏联竟背信弃义地撕毁条约并停止其大量援助,导致大量工程项目陷入停滞,这使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建设上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独立自主地发展科技在现代化建设当中的作用,指出:“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18]因此,要实现科技创新,创新中坚持独立自主,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实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硬件”设施,更需要先进的科技体制。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达到解放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目的。二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关键技术攻坚,走好“最后一公里”,“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6]248,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进行科研攻关。三是要重视人才。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6]246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要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四)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须体现到最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也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但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我们必须要通过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分配制度等方式推进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稳步前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和守江山,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

(五)现代化建设要注重各方面利益协调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并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落后国家资源等野蛮剥削的发展模式。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大致都采用了“工农业剪刀差”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促进了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现象,这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屡屡受挫。这些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

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实现全面富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仍要看到,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客观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各阶级利益得到充分满足,我们必须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将“蛋糕”持续做大。除此之外,我们更要分好这一“蛋糕”,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升我们的发展理念。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这突出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