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3-02-24 05:43黄宣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黄宣谕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阵地。毛泽东从全国战略层面思考城市问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全国解放即将实现之时,随着大批城市回到人民手中,毛泽东主要思考如何接管旧城市,巩固革命政权,保证城市稳定和发展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全国基本解放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毛泽东主要思考如何建设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工业,变旧城市为社会主义新城市的问题。这两个阶段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渐次反映。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城市具体建设实践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发展规律的城市现代化建设道路,形成了系统的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对于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方针: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

毛泽东指出:“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1]1428他直接指明了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城市建设与政权建设的密切联系。毛泽东高度重视生产城市的建设,始终坚持将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一)根据工业分布情况建设重点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城市发展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城市建设布局问题,毛泽东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工业大小及分布情况确定城市的规模和位置。1956年2月21日,毛泽东在听取城市建设总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汇报时提出,城市要全面规划,要根据工业分布情况建设城市[2]535。为了平衡全国工业布局和战备需要,毛泽东提议“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3]25,指出要将许多重工业放在内地,改变历史上工业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一五”计划时期,城市建设紧密配合工业建设,在内地偏远地区新建了许多重要工业城市,使全国工业城市的分布逐渐趋向平衡。在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指导下,建筑工程部及时召开城市建设会议,确定了与工业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方针,并对全国城市进行分类排队,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建设重工业的城市,这类城市主要有西安、洛阳、武汉、大同、太原、包头、兰州、成都。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其原有的公共事业基础较薄弱,由于安排了许多大型的工业企业,需要城市建设与之配套。

毛泽东认为,除了城市分布需要配合工业建设之外,城市规模也需要根据工业布局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贪多冒进和城市布局过于分散等方面的问题。有些部门和同志不分轻重缓急,不抓住决定环节,处处搞大规模,摊子铺得过大,力量分得很散[4]214。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除了提出发动“增产节约”运动之外,还提议要做好城市规划,按照工业的规模来确定城市的规模,指出“社会主义城市的大小,决定于工业的合理分布和工业摆的多少”[5]。这集中说明了毛泽东关于城市布局的基本思路。毛泽东认为,城市建设配合工业建设,是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律,因为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发展生产,不是满足消费,整体的城市布局和具体的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工业发展的要求而定。这是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内核,也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实践的一把“金钥匙”。

(二)市政工程建设要配合生产需要

科学合理的市政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劳动效率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经费有限,市政工程建设只能是适当地配合工业建设,“可办可不办的不办,可以缓办的推迟”[6]12。1951年2月21日,北京市委就市政建设方面拟解决的问题向党中央报告,因为政府经费有限,只能进行一些极必要的修整。这直接说明了市政建设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1951年2月26日,毛泽东就转发北京市委计划写下批语,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华北局、东北局,兹将北京市委市政建设计划发给你们,请转发各大中城市市委作参考[7]142。关于如何开展市政建设的问题,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公共事业和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另一方面,要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策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应以直接为工业服务的项目作为重点,不能摊得太大和分散投资,以保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8]。

工业是社会主义城市的物质基础,没有工业建设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因此,市政工程建设只能配合工业建设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是毛泽东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路。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是指在整体城市建设中,必须首先建设那些有重要工程的新工业城市[9]。在具体城市中,主要建设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市政工程,特别抓紧重点工业城市和新增加的工业城市的给水、排水、交通的设计与施工工作[6]5,其他的生活福利设施只是随着工业建设发展逐步进行。即使市政工程并不作为重点进行建设,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五”计划时期,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城市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在配合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1957年底,全国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由1952年的86个增加到112个、新建和改建下水管2 201公里、新建城市道路4 409公里[10]。这些建设极大地配合了工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如何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毛泽东思考的重要问题。当时中国主要效仿苏联,走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4]606,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重工业,他多次强调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这一点必须肯定”[3]241。在毛泽东指导下,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这样背景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为工业建设服务的特点,根据国家建设的重点进行新建或改建,以适应工业建设的要求。1956年2月21日,毛泽东在听取城市建设总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汇报时指出,现在北京不摆大工业,不是永远不摆,而是按经济发展规律而定,北京是个好地方,将来会摆许多工厂的[2]535。这指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功能定位是打造“生产型城市”,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把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毛泽东推进和发展城市重工业的指示下,我国的基本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首先要看我们是否能够保证基本建设的成功”[11]。这样背景下的城市建设随着工业建设的开展而稳步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失误,例如城市建设犯了分散主义的错误,只考虑需要,不考虑经济状况和实际条件,将很远地方的材料运来建设城市。对此,毛泽东指出:“建筑材料不就地取材,是要增加铁路运输压力的。”[2]534此外,城市建设普遍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当前的建设有进展过快的缺点,基建发展速度过高,职工人数增加过多,城市人口增加过快,造成消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12]。他建议对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做适当调整,深入贯彻增产节约运动。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央连续发出《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关于在基本建设中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节约方针的措施》等决定,明确了城市建设“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原则,克服了浪费现象,节约了国家资金,使城市建设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

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工人服务的观点。”[13]145这样明确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关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既包括整体上的城市布局,又包括具体上处理城市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城市建设思想体系。

(一)处理好“骨头”和“肉”的关系

毛泽东生动地提出要解决好城市建设中的“骨头”和“肉”的关系。“骨头”一般是指工业生产、机器设备、交通建设项目等,“肉”一般是指配合生产和职工生活需要的设施,如教育、娱乐、休闲、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宅、城市公共事业等[14]。当时很多城市对如何处理建设中“骨头”和“肉”的比例关系没有经验,整体上对“骨头”注意的比较多,对“肉”注意的比较少,导致了城市建设中很多的方面不合理[15]。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正确的,至于错误,也是有,这也是难免的,因为我们缺少经验。前几年光注意“骨头”,不大注意“肉”,厂房、机器设备等搞起来了,而市政建设和服务性的设施没有相应地搞起来[16]。毛泽东指出了工业生产和服务性设施建设不应该是相互分离的,而应当将二者统一起来考虑,在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做好服务群众生活的工作。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城市建设战略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骨头”和“肉”的关系,其实是国家生产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关系的延伸,毛泽东强调处理好“骨头”和“肉”的关系,实则强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把握好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工业与公用事业之间的关系。在“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对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城市公用事业拨款占国家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总拨款的2.8%,城市公用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3.7%。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投入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公用事业的资金来源问题,保证了城市公共事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当时还有许多城市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了不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北京市疏浚了三海,修理了龙须沟,天津市整修了墙子河、金钟河,给百万人民带来了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9]。这些建设措施进一步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也给城市居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

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中的工人阶级虽人数较少,但却是最革命、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也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然而,在实际城市工作中,党内出现了依靠贫民和资产阶级的观点。毛泽东批判这种思想为“糊涂思想”,并指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1]1427-1428。这就指明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指向、依靠力量和主体动力。在毛泽东看来,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仅凭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很难取得城市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如果我们不善于同各个阶层的人民合作,那也不能把工作做好[3]115。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其他革命阶级和阶层,这也体现出新民主主义政权中“人民大众”的内涵,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在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十分关注依靠工人阶级的问题,并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1951年1月8日,邓小平就西南局1950年11月和12月的工作情况给毛泽东并党中央报告。报告指出,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着重批判了看不起工人的观点,强调依靠工人是建设城市的关键,要将依靠工人阶级贯彻到城市工作中去[17]。毛泽东阅后十分高兴,1951年1月22日给邓小平复信中指出,这个报告“方针正确,成绩很大,甚慰。你们的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开得有成绩,甚好”[13]132。1951年1月24日和2月7日,毛泽东在给各中央局的信中介绍了西南局城市会议的经验,并强调依靠工人阶级的问题。1951年2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中再次提出,在城市工作中要教育干部,强调明确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毛泽东反复提及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看不起工人阶级、不依靠工人阶级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是对党的性质和新中国国家性质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性质的确证。坚定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这是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及快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三)着力解决城市民生问题

毛泽东从巩固政权的高度重视解决城市民生问题,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和建设城市过程中不能够使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1]142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城市民生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第一,推行城市教育事业改革。毛泽东致力于改变城市中旧的教育文化体制,建立起符合先进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文化体制。毛泽东认为,我们要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文化领域要改革[18]149。关于部分高校中专家比较缺乏的问题,毛泽东特意致电斯大林向苏联聘请数十名教授和教员,来增强学校中的师资力量[18]108。195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针对教育文化改革,就解决学校的领导骨干问题、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问题、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文字改革问题、用多种多样办法办学问题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文化改革框架,解决了当时城市中出现的许多教育文化难题。

第二,治理城市失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毛泽东十分重视城市的失业问题,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救济措施。毛泽东认为,对于失业的原国民党公教人员应实行“包下来”的政策,“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多余人员设法安插到需要人的岗位上去”[19]。对于失业知识分子,毛泽东坚持就业和培训相结合的观点,提议经过培训等方式,既可以吸收他们参加国家建设,解决失业问题,又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世界观,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对于失业工人,毛泽东强调要合理调整工商业,一方面,让大量的厂家开工,吸收工人就业;另一方面,拿出一定的粮食解决好工人的吃饭问题[13]74。这些观点基本构成了毛泽东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思想框架,是处理城市社会救济难题的根本性指导思想。

第三,解决城市房荒问题。毛泽东对城市房荒问题十分关注,1950年9月10日,他收到一位北京教师反映群众住房困难的来信后立即批示,彭真阅后送周恩来处办理,此问题确实须作适当的解决[18]188。此后,北京市组建起公私合营的房屋公司,大力修缮一般市民住房及中小学校校舍,保障了许多居民的住房。北京市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许,1951年2月18日,他在中央转发北京市委解决房荒计划中写下批语,指出北京市修建房屋的方法各大城市均可仿行,并提出各部门要将解决大城市的房荒问题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7]131。毛泽东这一指示为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房荒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极大地缓解了全国城市住房紧张局势。

三、中心任务: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在城市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1]1429。这一思想奠定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把经济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经济极度落后,但相比于农村,城市还有少量相对集中的近代工业,发展程度较好。因此,毛泽东对城市民族工商业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强调对民族工商业要好好地保护,让他们开工,恢复生产,作为今后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条件。1948年5月,在为中央起草党内指示时毛泽东指出,必须将城市的工业生产任务放在各局各委工作的适当位置[1]1333。这表明毛泽东已经将城市经济生产作为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949年2月,毛泽东在和米高扬谈话时明确指出,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是经济建设,要彻底消灭敌人,必须在经济方面壮大,特别是要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经济建设[20]。这进一步指明了城市经济建设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全党的重要任务,城市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1]。毛泽东特别重视城市中的经济建设工作,将经济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毛泽东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计划的总方针是“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并指出这个计划,要使各省市级干部都明白,并在各方面加紧工作[13]143。在落实“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告诫各地注意城市建设工作,他多次提议各地区要划出一段时间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商讨城市建设等工作事宜。事实上,城市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实行的是边保护、边建设,边恢复、边建设的基本政策。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提议从地方上抽调一批骨干到工业战线去,以加强城市工业建设的领导力量[2]35。可见,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极其重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将城市经济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来对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城市事业获得了稳步发展。

(二)有限制地发展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一方面,这是理论上革命阶段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客观上我国不具备一步迈向社会主义的条件。因此,毛泽东坚信,我们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同资产阶级合作,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生长与发展[22]。毛泽东明确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于整个国家利益和劳动人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要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经济计划的轨道内有发展的余地。那种认为我们不要限制资本主义的思想是错误的,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反过来,那种认为应当对私人资本限制得太死的思想也是错误的,这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表现[1]1432。毛泽东这种一分为二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城市经济状况较为复杂,有国营、私营、合作社等多种经济成分相互并存、相互交织。为了尽快恢复城市经济,毛泽东倡导“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对私人资本采取限制的政策,鼓励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的发展,禁止有害的私人企业发展。毛泽东将这一政策概括为“既团结又斗争”。1950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对待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有所不同,又要一视同仁[18]146。有所不同是指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属于领导成分,是最具进步性和远大发展前途的,因而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一视同仁是指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核算、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等方面大体相同,二者的总目标都是增产节约、减少成本[23]。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即使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依然重视城市中私人资本主义的作用,他强调城市中的地下工厂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3]170。在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的私人企业都集中在城市,毛泽东这种区别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既激活了城市的经济,又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着力增强城市中的国营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形态的社会,过渡时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24]。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城市接管时期,毛泽东总的思路是对官僚资本进行没收,并将其归为国有。在城市经济恢复时期,他主张花较大的精力去建设国营经济,从而牢牢掌握国民经济的领导权。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要确定两个问题,一是国营工业的生产,二是私营工业的生产[1]1428。虽然当时的国营经济还不占绝对的比重,但是毛泽东仍将国营经济置于城市经济中的首要地位。毛泽东指出,中国现代性工业产值很低,但主要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手里,将这一部分资本收归国有,使得人民政权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已经收归国有的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1]1431。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在公私关系中,应当公营经济是中心,因为公营经济在某些地方数量较小,却是集中的和处于领导地位的。”[13]25公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领导能够保证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对城市经济中公营成分的重视,实则是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属性的确证。

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关于城市中经济成分的转换成为毛泽东着重考虑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长时间思考,在1953年12月形成完整的表述,指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实行“一化三改”[13]316。城市中的主要经济成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因此,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私营工商业的性质。在毛泽东看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城市中的私营企业进行逐步改造,是较为稳健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要稳步前进,不能太急,通过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只收大部产品等形式,将城市中的私人资本主义引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从而引导城市经济逐渐剥离私人资本主义,进而再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和任务。

四、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在新时代,城市依然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部分地区党组织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不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从毛泽东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在毛泽东看来,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战略转移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和削弱党的领导。城市现代化建设成为党的重要工作任务之后,更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13]145。同时,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需要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使之符合新形势下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贯穿于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一条红线,是确保党的城市建设事业沿着科学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为新时代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推进城镇化,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与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的领导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城市建设中,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等现象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党组织对城市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行了一系列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决策,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更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方面,要提高干部素质。各级高校、党校和党组织,要将培养城市建设干部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教育他们“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25]。另一方面,要推动党组织向城市基层延伸。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6]。

(二)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建设与西方的城市建设有着原则上的区别,西方的城市建设是为资本增值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就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定向,从根本上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指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城市的建设“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1]1324。这明确回答了“城市属于谁”这个根本问题。在领导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从战略上提出贯彻“为工人服务的观点”,“明确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13]145,站稳了城市建设的人民立场。

“城市病”是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有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学、看病、养老越来越难,群众生活越来越不方便;相当数量城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垃圾围城;不少城市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27]。城市现代化建设同人民群众新期待存在不小差距。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理念,凸显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属性,这是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为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将目光聚焦到人民,一方面,要将协商民主嵌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制度的形式,让各阶层充分参与到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28];另一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不同社会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例如,对于城镇低保人口,要完善各种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于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对于农民工,要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城镇失业人员,要加强专业培训等[29]。总之,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道路

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受到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制约和规定。毛泽东提出“变消费的城市为生产的城市”的城市定位突出了城市的生产功能,弱化了城市的消费功能,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和政策着眼点。同时,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虽然城市“生产基地”功能增强了,但其他消费性、服务性功能的减弱,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他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处理好“骨头”和“肉”的关系,提出了既要注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也要注重城市的消费性功能,完善和发展了城市的功能定位,保证了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城镇化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演变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不盲目迷信书本和他国经验,而是根据本国实际来确定和完善城市的功能定位,这是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党中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论命题,这是新时代党对城市发展定位的科学认识。这是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城市建设的方案。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多点发力、综合施策。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第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增强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第三,促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破除“一市独大”的弊端,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使县城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第四,加强城市软硬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居住空间与就业容量、服务功能、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制定的“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方针,“为生产、为工人服务”的城市建设重要原则,“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城市建设中心任务等,不仅实现了城市的快速恢复,而且为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长期落后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向现代化方向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一方面,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注意城市服务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从现有观点来看,将城市建设依附于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将原本城市具有的消费性、服务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大部分加以消除,使得城市成为一个个生产单位以及围绕着生产单位的居民组织和各种为单位人群服务的机构的集合体,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理念[30]。但是我们研究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并不是简单回溯,也不是用今天的发展水平去苛求前人,更不是机械理解和搬运,而是将其“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31],并在现有的条件下挖掘其时代价值。从历史来看,毛泽东指导下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了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为探索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设道路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因此,需要回到特定历史语境中全面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关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其战略思想。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中国新现代化论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