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023-02-24 03:13李国武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李国武

(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1]马克思把各种思想先后出现的内在联系性、统一性称为材料的生命,其在思维观念上反映它们运动所体现的历史规定性和必然性,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所处发展阶段进行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把握其内容也应当在分析占有相关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脉络,理清这一思想创立条件、主要内容、发展的轨迹与历史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的、原创性的理论,就其本质规定性而言,它既是适应世界全球化、人类智能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对“两个大局”的深刻把握;既是以全新视角诠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又是对“三个之变”“四个之问”的深刻回答,作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判断;既是对“三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定位,又是对现代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人类过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从理论特征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背景

时代孕育思想,实践产生理论。时代需要思想理论,伟大变革也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向前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时代和历史之变在新时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影响加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中治西乱”“东升西降”的显著态势,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期、调整期和适应期,人类向何处去、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指导方向。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理论背景和认识背景。

(一)时代背景

就历史方位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深刻回答“四个之问”的科学理论中创立和提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这一阶段性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为复杂的挑战。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明显。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当今世界也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向人类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历史之问,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回答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高度,深刻洞悉世界局势演变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观、全球安全观、全球文明观、“一带一路”倡议等,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安全、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方向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4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的积累,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制度、文化和社会条件。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形势变化快、改革任务重、矛盾风险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责任担当和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定力,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产生的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重大风险。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等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使得党和国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等基本问题。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使得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命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在新征程的“赶考”之路上,怎样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怎样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怎样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怎样保持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题中之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自我革命,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全面开展新时代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为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二)历史背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在党的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体现了继承与发展、不忘初心与开创未来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始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面临着对内对外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共产党科学研判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条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主要目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迈进。

这一最新的原创性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的。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十个明确”,再到“六个必须坚持”,都是随着实践成果的呈现进行理论创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特点、内容、话语与意义。这种严肃、科学的态度和执着于真理的精神,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进一步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果,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征,必将在9 8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和14亿多中国人民中不断地得到传播,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具有同构性,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紧密联系的。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苏联和各国共产党人在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世界格局产生变化,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革命。但在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由于大国沙文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以及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实践产生了不同命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又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遇到严重的挫折。从本质性规定的意义上来讲,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绝不是共产主义理想本身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一种失败,是偏离了共产主义理想模式的失败,是教条和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现代资本主义无法解决它自身固有的矛盾,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共产主义的道路仍将是世界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这种挫折所提供的教训却是极其深刻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具体内容。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凡是能够卓有成效地做到这一点的,才能够不仅在事业上获得胜利,而且还能够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成熟的原创性理论,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三)理论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本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前提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这一思想也是“两个结合”的理论积淀,是对以往哲学所无法解决的现代中国与世界、人类与世界、自然与世界、时代与世界等关系问题中孕育起来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脉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启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3]。因此,必须坚守这一思想魂脉与根脉的力量,坚决不能犯失去这股力量的颠覆性错误,这是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不可否认,习近平始终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及三大规律,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应对人类和全球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3]。与理论命题阐释相一致的是时代主题和内容的不断变化,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必须是立足于当下的时代条件和现实,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去追求科学真理,以确保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符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4]664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4]661。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积极探究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不断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这一原创性思想就是在如何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中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就是要深入探究这种关系,将中国在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方面所展现出来的集体智慧呈现出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体现了原创性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在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应对全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因此,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指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6]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体现在立足于中国实践,通过打造新思想新概念新范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新内涵,彰显传统哲学的人类价值和独特魅力。例如:中国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范畴,其基本思想和内核都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举措,这些都是围绕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主题,在各个领域的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和精准施策。在中国与世界、人类与世界、时代与世界、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过程中,以及由此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成就,都要求以信息智能时代中国为基础,要处理好、驾驭好中国同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四)认识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个历史时期,围绕着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组关键词而形成、提炼和总结的历史经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系统概括和总结,并将其提炼升华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这一思想的创立就是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观念、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发展挑战与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概念与原则,是在实践理论化的不断总结中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彰显出符合中国新时期发展特征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看,毛泽东思想是从“团结同志、总结经验”的“两结”中走出来的,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道路,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在新时代,这一思想在“根”和“脉”上,也是从“团结同志、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走出来的。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新时期发展的新篇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渐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社会不公平等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制约。这就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并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国家治理更加科学、有效。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大势下,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对国际事务产生重要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伴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而持续增强,使得中国必须科学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总结,提出了“三个务必”要求,完成了“三件大事”,取得了“十六个方面”重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所确立的主题就是在准确研判现实国情和历史大势的基础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总结经验,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总结好的经验,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七大思维”,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我们认识理解过程中,还需要从“两结”到“三结”,在“团结同志、总结经验”基础上,增加“树立情结”,从内心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维护“两个确立”,实现“两个维护”,在这些问题上,绝不能阳奉阴违,做“两面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同时,需要全党同志在“树立情结”的过程中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总结经验,以“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7]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和“六个必须坚持”。这一思想是归于信息智能时代的、归于科学的、归于全人类的理论成果,是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的首要基本观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旨归,凝聚着党的领导经验、人民群众创造经验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的特征。实践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中国与世界、自然与世界的科学理论,它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一种客观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8]的活动,是一种人改造自然界的客观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能动性的体现。通过这种活动,人不仅能使自然物发生变化,同时还可以达到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身的目的[9]。因此,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必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重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将理论贯彻并验证到现实的各个领域,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在实践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揭示出自然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用物质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使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得以坚持与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0]523。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是充满着从古至今人类实践活动足迹的自然界,是人化了或人化着的自然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批评旧的自然观时指出:“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0]551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之本,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本。换言之,“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相互制约”[11]21。所以,实践的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首要特征。

实践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诸多领域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科学性最好的证明。这一思想强调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从而更好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推进。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与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思想突出了对发展过程中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而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解决。这一思想在对以往理论成果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国际形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具有方向性、决定性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革命与批判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多个领域表现为强烈的革命性批判,强调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和实现渐进改革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国社会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事实上,与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一切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11]4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里所论述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呈现的最本质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就是基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继承,在新时代条件下呈现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它在多个领域都体现了革命性的批判,强调通过全面的制度变革和社会改革,不断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国内外大势的变化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革命的批判性中,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改革,更深入地审视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源,通过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改革来解决。这一思想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深度结合,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指导,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宗旨,也就必然要把革命的实践放到首位,也深刻体现在“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

这一思想具有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思想,通过对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也面临着挑战,如何确保理论成果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如何在变革中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如何避免思想僵化和权力集中,这都需要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进行持续思考和解决。同时,对于这一思想的评价也需要保持理性客观和中立态度,既要看到其主流和本质,也要审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最主要是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发现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用发展着的理论不断进行检验和验证,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持续推进。

(三)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多个方面的内容和命题构成的。其主要包含“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等内容,涉及对内对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而且对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这种全面性保证了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定力,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思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十个明确”揭示了怎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性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以“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进一步科学地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的方法论问题;以“十三个方面成就”,从实践检验的标准上解决了科学性与正确性的问题;以“六个必须坚持”的高度浓缩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进程方向。

这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赋予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践活动的目的的实现,是受既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的。作为实践对象的外部自然界是不受人们任意支配的、具有自身规律的存在,自然规律预先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可能范围。同时,实践活动的目的达成,也受着既定的实践手段的限制。尽管这后一种限制是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变化的,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却又是一种十分确定的限制。由于外部条件的种种限制,人类的某一种特定实践可能进行的范围,都是直接的、确定的、客观的。只有当其内容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时,逻辑上的完整性、严密性才是可能的。而理论内容和逻辑形式的统一,构成了其内容的科学性,彻底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中国与世界、人类与世界、时代与世界、自然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充分展示它的巨大指引魅力。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被称为完整严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中国与世界的交汇中不断得到了检验,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始终坚持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精华,反映着那个时代变革的本质,并预示着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信息智能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科学理论,反映着信息智能时代的本质,并预示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未来。马克思指出:“哲学问题永远是开放性的。”[10]213作为一个开放、变化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与时代共发展、同命运,不断从中国和世界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汲取营养,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用事实和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和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与现代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种全面发展观,体现了科技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中国发展道路与世界大势相互影响的创新和特点。现代自然科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科学内容,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工具。

这一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尤其是在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科技创新及推动社会前进等方面。在新发展理念方面,这一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同构性和亲和性。特别是“创新”理念,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使中国能够在新兴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而现代自然科学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核心要求——创新、探索未知、突破瓶颈等是一致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国家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推动其发展进程[12]。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方面,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建设现代化国防和一流军队,这涉及许多高端科技领域,如军事技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因此,这一思想在国家安全和建设方面的要求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这一思想为现代自然科学提供了价值导向,体现了我国价值发展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等是重要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重点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科技创新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因此,科技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探索中,推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更深刻认识,也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流行疾病等问题。环境科学的研究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生命科学的研究旨在探索新药物、改善医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这一思想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演进提供了价值导向,引导科学家将科技成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同时,其核心价值观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目标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幸福和安全等方面,又有很多共同之处。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在理论、实践、战略等多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这种紧密关系为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在这个过程中,这一思想自然地、理所应当地被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现代自然科学则为这一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也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与此同时,科学发展则是一个相对中立、普适性的过程,各有其自身独立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定于一尊的发展模式。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区别的逻辑辩证关系。这两种思想体系在不同理论形态、社会结构和制度属性下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但就共性而言,两者在思想方法、全球视野和特定议题上也存在交叉和同构之处。

这一思想是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总结发展经验、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这一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基本原则。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是源自欧洲启蒙时代以来,以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尽管两者在价值观和制度属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宏观角度看,两者都直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平与正义等现实问题。在思想方法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西方哲学也有一些共通之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还是现代西方哲学,都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和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思想要求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而现代西方哲学也强调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实证研究。这些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都强调了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来处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从世界领域来看,这一思想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国际合作、多边主义以及和平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与之类似,现代西方哲学也关注全球治理、国际人权等议题,强调国际合作和人类共同利益。虽然两者在实际政策上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强调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和交流。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在一些具体议题上存在交叉点。例如,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两种思想体系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在具体操作上与实际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关注。

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为目标宗旨,其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在其思想中得到了强调,特别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革命性、科学性和发展性。而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个人权利、民主制度等价值观,强调国家权力的制衡和分立。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两种思想体系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现代西方哲学强调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增值、积累和扩张,围绕市场经济、私有产权等内容,注重个体的财富增加。在文化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这一原创性思想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旨归。与之相对,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多元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这两种文化取向在一些价值观、社会道德等方面必然存在一些冲突,但也可以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促进跨文化交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在价值观、思想方法以及具体议题上存在一些交叉和相互影响,但在根本的历史、文化、政治体系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避免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也不应过于强调其相似之处。相反,我们应该在理解两者的共同点基础上,理解各自存在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并从中寻求共同的理解和合作,以促进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这一思想是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与变革、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点和规律,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必然产物,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13]、“五个必由之路”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选择,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进展。这一思想明确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取得持续进步,确保发展方向正确、步伐稳健。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发展道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思想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发展的壁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动力。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持续的活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以法治方式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它强调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保证,这就要求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此外,这一思想还在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和国际关系、世界安全、世界发展等领域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

概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对过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当然,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封堵打压、干扰破坏,必然会伴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新征程上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能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