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生录 李正明 刘复兴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
中间沟—断层沟矿区地处柴北缘裂谷带中[1],前人在区内进行了5个阶段的详细地质调查工作,圈定了3条含矿带,而在矿区生产过程中发现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利用以往的生产探矿勘查方法,仍不能明解决探矿成本增加的问题。在矿区生产探矿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生产探矿施工过程中应用扇形孔技术,既能满足生产探矿的技术要求,并且能有效减少探矿工程,降低探矿成本,因此对矿体负变较大区域及探矿工程施工条件不满足探矿要求时,采用扇形孔技术应用。
中间沟—断层沟矿区根据勘探工作划分为3 个含矿带[2-3],编号为I、II、III,见图1。
(1)I 含矿带分布在矿区西部041 至东部0119 勘探线之间,其中滩间山群的a-2 岩组是主要的含矿层位。根据矿带内矿体的分布特征划分为5 个矿群,分别为I-1、I-2、I-3、I-4、I-5,其中以I-2 矿群为主[1]。
(2)II 含矿带分布在矿区西部041~069 勘探线,含矿层位属滩间山群b岩组,矿带倾向随地层产状变化而变化。根据矿体特征将II矿带划分为8 个矿群,分别是II-1、II-2、II-3、II-4、II-5、II-6、II-7、II-8,其中以II-1、II-2矿群为主[1]。
(3)III含矿带分布在矿区东部061~093勘探线,含矿层位属滩间山群a-1岩组,矿带倾向随地层产状变化而变化。根据矿体的分布特征将III矿带划分为2 个矿群,分别为III-1、III-2,其中以III-2 矿群为主要的含矿体[1]。
(1)I-2-3 矿体分布在077~089线,属于I 矿带矿体,工程控制长约400 m,最大控制延深200 m,最低工程控制标高为2 944 m。单工程控制的矿体最大厚度为23.53 m、最小厚度为0.34 m,矿体平均厚度为4.65 m。矿体呈北西走向,北东倾向,倾角为60°~70°。矿体分支复合现象明显,主要的赋矿围岩为绿泥石英片岩、炭质石英片岩。勘探阶段I-2-3分离出5 个独立工业小矿体,其中I-2-3(1)分布在087 线地表,由单工程控制;I-2-3(2)分布在089 线深部,由单工程控制;I-2-3(3)分布在097~0105线,由多工程控制;I-2-3(4)分布在0105 线深部,由单工程控制;I-2-3(5)分布在0109 线深部,由单工程控制。
(2)I-1-2 矿体分布于工作区047~053 勘探线,属于I 矿带矿体,其中主要矿体分布于051~053勘探线。钻探工程控制矿体长180 m,最大控制延深65 m,最低工程控制标高为3 080 m。单工程控制的最大厚度为3.23 m、最小厚度为1.45 m,矿体平均厚度为2.17 m。矿体呈北西走向,北东倾向,倾角63°~70°,赋矿围岩为灰黑色炭质石英片岩。勘探阶段I-1-2 分离出1 个独立小矿体I-1-2(1),分布在053线,由单工程控制。
(3)II-1-1 矿体分布于北西部045~061 勘探线,属于II矿带矿体,其中主矿体分布在061 线。钻探工程控制矿体长100 m,最大控制延深长度为340 m,最低控制标高为2 950 m。单工程控制的矿体最大厚度为6.56 m、最小厚度为2.52 m,平均厚度为3.17 m。矿体呈北西走向,北东倾向,倾角60°~70°,赋矿围岩为炭质石英片岩。与详查时比较,勘探阶段II-1-1分离出3 个独立小矿体。其中II-1-1(1)、II-1-1(2)分布在045线,II-1-1(3)分布在049线,由单工程控制。
(4)III-2-1 矿体分布于工作区中部073~077 勘探线间,属于III 矿带矿体,赋矿围岩为炭质石英片岩、角砾岩。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75°。钻探工程控制矿体长175 m,最大控制延深190 m,控制标高在3 028 m 以上。单工程控制的矿体最大厚度为36.16 m、最小厚度为5.17 m,矿体平均厚度为9.10 m。
生产探矿阶段扇形孔技术主要应用在3100、3060 中段,其中3100~3140 中段生产探矿工作在099~071 线完成,赋存的矿体为I、III矿带的矿体,共探获9 条工业矿体,主要矿体号分别为:I-1-4、I-2-3、I-2-3(2)、III-2-1。3100~3060中段069~0101线赋存的矿体为I、III 矿带的矿体,共探获11 条工业矿体,主要矿体号为:I-3-3、I-2-3、III-2-1。
(1)I-1-4 矿体赋存于090~084线,属于I 矿带。矿体沿走向出现尖灭再现。矿体呈似层状、浸染状,走向上钻探工程控制矿体长110 m,最大水平厚度为4 m,平均水平厚度为2.6 m。含矿围岩为炭质绿泥石英片岩。
(2)I-2-3矿体赋存于093~086线,属I矿带。矿体形态以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为主。矿石类型为块状、脉状方铅闪锌黄铁矿矿石,沿走向长度为150 m。矿体最大水平厚度为11.3 m,平均水平厚度为4.1 m。含矿围岩为炭质绿泥石英片岩及条带状大理岩。
(3)I-2-3(2)矿体赋存于085、082、081线,属I 矿带。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沿走向控制矿体长55 m,最大水平厚度为7 m,平均水平厚度为4 m。矿体随岩石变化而呈尖灭或者再现现象。含矿围岩为灰黑色—灰绿色炭质绿泥石英片岩,矿石类型为脉状、浸染状及星点状方铅闪锌黄铁矿矿石。
(4)III-2-1 矿体赋存于074~071线,属III矿带,矿体形态以似层状、脉状为主,赋矿围岩为炭质绿泥石英片岩。矿石类型为层状、条带状方铅闪锌黄铁矿矿石。矿体沿走向长度为35 m,平均水平厚度为2.5 m,沿走向延伸稳定。矿体下盘发育一条近似东西走向的断层,产状48°∠55°,岩石整体破碎。
(1)I-3-3 矿体赋存于094~0102线,属于I 矿带,呈似层状、层状、浸染状产出,沿走向长度为195 m,最大水平厚度为20 m,平均水平厚度为8.08 m。含矿围岩为灰黑色含炭质绿泥石英片岩。
(2)I-2-3 矿体赋存于086~093线,属于I 矿带,呈似层状、层状、浸染状产出,沿走向长度为150m,最大水平厚度为9 m,平均水平厚度为4.9m。含矿围岩为灰黑色含炭质绿泥石英片岩。
(3)III-2-1 矿体赋存于069~073线,属于III 矿带,呈似层状、层状、浸染状产出,矿体沿走向上工程控制的长度为75 m,最大水平厚度为9.5 m,平均水平厚度为4.73 m。赋矿围岩为灰黑色含炭质绿泥石英片岩。
生产探矿工作主要在矿区东部进行,因而扇形孔技术主要应用在东部079~091线。本文只对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3100 中段地质平面图东部079~091 线矿体特征以及铅锌矿区089 线地质剖面做对比见图2、图3。
通过对比发现,生产阶段的矿体较勘探阶段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矿体走向:在同一个中段上勘探阶段赋存1条矿体,走向上呈连续状态,而在生产探矿阶段,矿体在走向上呈现尖灭现象或者再现现象,变化较大。
(2)矿体厚度:在同一个中段上勘探阶段矿体厚度较厚且较稳定,平均厚度为6.58 m。而在生产探矿阶段,矿体平均厚度为3.39 m,厚度不稳定。
(3)矿体倾向:在相同标高上,勘探阶段矿体呈连续状态,而生产探矿阶段,矿体在倾向上不连续。
因此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生产探矿阶段采用扇形孔探矿很好探出矿体的变化情况,而传统的勘探方法却无法探出矿体变化,且按传统的勘查方法会增加探矿工程量和成本[4-5]。
扇形孔技术主要应用在3100、3060 中段,其中3100中段应用在086、087、089勘探线,3060中段应用在069~071 线以及东部0101 线。利用一个探矿硐室,在走向上按照勘查间距要求,在探矿工程两侧分别布设钻孔,控制矿体,在倾向上按照勘查网度布设钻孔,控制矿体,在矿体走向和倾向上呈现扇形布局,达到一个探矿硐室多用的效果,有效节省探矿工程,降低探矿成本[6]。
3100中段在079~091线勘探阶段存在一条矿体I-2-3,矿体在走向上连续稳定。生产探矿阶段扇形孔技术在086、087、089 线施工,其中086 线扇形孔利用085~086线独头巷道施工,方位35°;087线钻孔从088 线探孔硐室施工,方位35°;089 线钻孔从090 探孔硐室施工,方位35°;扇形孔施工利用已有探矿硐室和独头巷道,节省了2 个探矿硐室,极大地减少了施工成本。
3060 中段在069~071 线以及东部0101 线施工。其中069~070 线矿体为III-2-1,在对069~071 进行生产探矿施工时,由于在069、070 线所在地方设限,无法在整勘探线上进行钻探施工,因此钻孔施工位置设置在071 线穿脉口处,069 钻孔施工方位5°,070线钻孔施工方位35°。扇形孔施工利用已有穿脉,节省了2个探矿硐室,也极大减少了探矿成本。
(1)通过探矿对比发现,矿体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尤其是矿体发生负变后,相较于原有的勘探方式,有效采用扇形孔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探矿的效率,而且能达到节省探矿成本的目的。
(2)在生产探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扇形孔技术,一方面可以避免因现有探矿工程无法满足钻探施工需求而影响钻探施工进度,节省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对现有探矿工程的利用率,节省探矿成本。
(3)采用扇形孔技术进行盲矿体探索,对原有勘探方式获得的矿体资料进行再补充,进一步查明矿体的分布、产状、形态、埋藏情况、工程地质条件等,为下一步矿体的回采提供更加全面的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