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2023-02-24 21:25黄淑成刘凯莉王学兵董海聚贺秀媛
高教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高质量

黄淑成,刘凯莉,王学兵,董海聚,贺秀媛

(河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郑州 4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使教育与就业真正地衔接起来,同时,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将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衔接,进而实现农林院校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无缝对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因此,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有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相脱节的问题。此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的不足,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自党的十九大开始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热词,时常出现于产业、科技和人才等领域的重大决策文件中。现代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相互融为一体,本质上是高校同企业的一种跨界融合[2]。“产”即是产业,“教”即是教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场地等,教育的发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人才,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即是“融合”。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而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开展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产教融合的办学概念涉及教育、政府、产业和行业四个不同的领域,即校、政、企、行,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决定了不同的主体之间要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建立互动沟通的过程。随着经济建设变革,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结构转变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走产教融合道路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

(二)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是产教融合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此后,产教融合先后被写入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工程、应用型高校转型等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文件中,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3]。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产教融合不仅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也成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优化人口素质结构的重要战略途径和制度设计[4]。2019 年,《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发行更加充分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同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过,标志着产教融合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并成为推动教育、产业、人才综合性改革的重要措施[5]。2020 年以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6]《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文件的发布,为新时代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 年7月,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公布,包含有21 个城市,63 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将切实促进产教深度融合。2021 年7 月26 日,临港新片区印发了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以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专项支持。

二、农林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针对的是整个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全面提升人才质量,深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高,许多高等农林院校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加快高等教育变革的步伐,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但在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校企价值取向不同,合作不稳定

学校与企业为两个不同的主体,对于产教融合的理解和期望也不相同。在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中,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价值取向,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时间较长,更加愿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方更加注重高质量和高效率并存,追求短期利益,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合作关系难以持久稳定[7]。

(二)校企双方认识不到位,企业积极性较低

参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都不够深入。从学校方面来看,有些高等学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上,仍坚持重“教”轻“产”,没有切实的建立起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在服务企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在多方面还没有达到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要求[8]。从企业方面来看,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方面,企业方会认为学校的主体责任是人才培养,参与和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认为参与人才培养不能够提高企业效益,只会增加运营的成本,因此往往投资成本很大却难以确保得到最大收益,从而对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够高[9]。

(三)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我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合作规模较小[10]。目前,多数校企合作形式大多是双方共建学生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参观考察和推荐就业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专业发展规划等教学环节中,企业并不能真正地参与进来,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导致高校供给人才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也难以达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在合作规模上,大多校企合作仍停留于某一学校和某一企业之间的简单合作,离真正规模化的产教深度融合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合作内容上,对于校企联合办学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深层次的合作比较少,企业不能真正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尚未能真正达到协同育人的产教深度融合程度[11]。

(四)产教融合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产教融合的大环境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在制度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法律法规还不够成熟,农林高等院校与企业及地方产业在教学实践工作环境中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不能准确地依法对参与各方作出明确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的划分,签订的合作协议没有统一的规范,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纠纷,导致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12]。法律法规不健全及制度的不完善,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教融合的发展,不利于学校和企业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职能发挥作用还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形成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和深化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13]。产教融合涉及政、行、企、校四个层面,必须加强多方的管理和明确的规划,才能建立起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合作组织。

三、农林高等学校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建荣教授特别指出,产教融合的再深化是智慧学习教育工场的创新性探索,唯有深刻把握国家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核心要义才能有效做好产教深度融合。农林高等院校怎样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是当前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国家安全,促进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新课题[14]。

(一)加强校企深度产教融合,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在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会议上,强调企业要积极履行参与高校职业教育的义务,真正地参与到高校的办学和教学中去。在政策层面上,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驻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增加校企合作效益[15]。2021 年4 月,河南农业大学与牧原签约共同建立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及共育现代畜牧人才。研究院的建立旨在解决产业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探索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新模式,形成一个科技创新的载体。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思维,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高校及产业行业的双向发展。

总结河南农业大学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践。一是高校方积极提供合作平台吸引企业入校,企业方可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双方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形成良性合作机制;二是校企双方联合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建立,学校教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企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实践的指导,实现双方的协同育人;三是共同对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同时实现了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四是共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

(二)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保障管理体系,要优化政府投入,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积极鼓励地方民营企业参与到办学与教学中去。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积极作为,提供各项保障措施,一方面开展优秀产教融合试点的建设,完善支持激励政策,使更多的地方企业和高等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建设试点过程中,根据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使之后的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有法律依据[16]。另一方面,在资金保障工作上,积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进一步加强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外部环境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政府提供良好的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企业提高校企合作积极性,高校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吸引合作等,努力为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是学校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与牧原的签约仪式上,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指出,河南农业大学与牧原实业集团合作共建联合产业研究院,是校企双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打造教育品牌的有力实践,对培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我省农牧产业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2021 年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河南农业大学基地开班典礼的举行,也成为提升师资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应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坚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到与企业相关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郑州财经学院自升本以来,也更加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通过实行“双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有效加强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更新思想观念,促进业务能力的转变,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为推进高校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17]。

(四)建设多元化课程教学体系

在现阶段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多数高校重视多元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应用,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工作质量,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水利教学特色,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并开展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新模式[18]。农林院校充分发挥学院特色,改变单一化学科的设置,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19]。同时,农林院校也要重视自身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围绕现阶段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建立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为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做出创新发展。

四、农林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展望

目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呈现出持续需求的态势,国内农林高校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也将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未来能够更好地推进校企深度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高校需勇于突破传统,主动开放,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逐步渗透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和研发环节,深度融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另一方面,未来企业将直接参与校方的上游环节,与院校共同制定和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等院校深入了解人才需求的层次及规模,加快人才孵化的速度,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同时,授课模式也将越来越个性化,充分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21];最后,产教融合模式未来将可能衍生出除制造业、科研之外的社会科学知识门类需求,激发行业龙头企业更积极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从而有效衔接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教育链与产业链,跨入深度产教融合2.0 时代[22]。

产教融合模式在未来将是中国数字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等院校职业教育转型的指路明灯,同时也是行业龙头企业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关键力量。在当前与未来人才短缺困境的探索中,产教融合模式既可能是企业“修己惠人”的合作之道,也将是学校提供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设计和全套课程教学服务最可行的解决之道。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