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乐 傅智佳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和创新闽南方言吟诗文化,是一种时代责任。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文化发展环境不佳、文化传承人才不足、文化宣传力度不强等现实困境。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创新文化传播与推广方式,才能让这一极具特色的闽南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闽南方言是闽南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闽南人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际语言,有“古汉语活化石”的美称。它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古音、古韵,用传统的闽南方言来吟诵诗词,能清晰地分辨古汉语的平仄、押韵,其语音、语调与盛唐时期诗人的诗词吟诵最为相近。闽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用闽南方言吟诵诗词的传统,不仅学校里能听见诗词吟诵的声音,城乡百姓懂得方言诗词吟诵的也有不少。2022年,“诗词闽南方言吟诵”入选省级非遗。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创造性地发展闽南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为新时代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对传统文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闽南方言吟诗文化赖以生存的传承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时代要想对闽南方言吟诗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必须结合现代技术,为其注入创新的不竭动力,给予闽南方言吟诗文化新的阐释方式,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传承与创新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使之生生不息,不断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方言吟诗文化现代性、生活性、创新性。以“中华第一诗村”——南安市贵峰村为例,贵峰村将乡村振兴与中华传统诗词文化、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每年举办“读诗班”“吟诵会”活动,用闽南语教授诗词,吟唱诗词。与学校展开密切合作,将闽南方言诗词吟诵带入中小学课堂,使传统闽南方言吟诗文化更具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少闽南传统文化都面临着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传承发展危机日益严重等问题,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吟诗文化。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作为闽南民间文学的一种,大多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难度较大。虽然其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朗朗上口,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激起更多人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发学习热潮。与此同时,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发展环境不佳,传承人匮乏和断代现象严重,传承难度较大,宣传推广方式不够新颖,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创新性传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很大挑战。
传承和创新闽南方言吟诗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种时代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宣传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对其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才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对策。
1.社会关注度低,政策扶持不够
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社会群体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以“中华第一诗村”南安市贵峰村为例,其有着“国字号”的诗村文化品牌,但当地村民对传统诗词的了解较少,政府对其关注度较低,相关部门对其缺乏相对应的政策扶持。尽管南安市曾出台过相关政策开展特色文化村创建工作,挖掘部分村(社区)在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资源,引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但其政策缺乏针对性,对传统方言吟诗文化未给予较大的关注,因此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2.资金支持少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支持,但“地方性非遗项目”时常因缺乏“经济价值”被相关部门忽视,有针对性的发展支持资金较少。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贵峰村在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对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发展未进行相应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性拨款。诗村发展大多依靠本村华侨、乡贤和企业家的公益捐助。从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得知,尽管村两委对贵峰村的吟诵文化进行过不少宣传,也投入资金建设了孝德广场、王氏家训馆、诗词展览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设施来宣传推广诗村文化,但在争取来自省、市级等上级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方面做得不够全面。
3.新兴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新兴文化迅速崛起,冲击了本土文化。新兴文化迎合了大众潮流,更契合年轻受众的需求,而闽南方言吟诗文化需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来理解与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满足年轻人对新潮的需求,因此成为年轻人对传承与创新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热情与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1.传承人才不足
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传承人薪资待遇低、上升空间小。以贵峰村诗词吟诵传承人为例,其通过开设诗词吟诵公益课堂进行授课和公益讲学,每节课仅能得到一百元的课酬。传承人面临着工作压力大、提升空间小、工作不稳定等因素。传承人才不足和外流是制约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瓶颈。
2.传统文化传承阻力大
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传承和弘扬阻力大的原因主要有:文化传承者老龄化现象严重,新一代传承人缺少传承意识等。贵峰村地处南安市溪美街道,距离南安市区不到10分钟车程,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存在“空心村”的问题。当前,贵峰村内老人及小孩居多,从事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工作者主要为中老年群体,尽管绝大多数人能够吟唱诗词,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对古老的闽南文化兴趣较低,真正具备传承人资格的传承创新型人才屈指可数。当代社会,年轻群体往往更加热衷于新鲜事物,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家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强,更倾向于让子女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没有意识到传承和创新闽南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闽南地区的部分乡村缺少先进的农村文化设施和基本条件,文化宣传力度不够,阻碍了闽南诗词吟诵文化的深入发展。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少乡村只重视发展经济,忽略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部分乡村没有建立供村民学习、提高文化水平的活动场地,也存在现有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教育设施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文化氛围不浓厚。此外,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大多数村民对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不够,这些都是制约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文化宣传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不少乡村缺乏宣传组织或部门,宣传人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都制约着闽南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以贵峰村为例,其仅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溪美街道贵峰诗村”在宣传“闽南方言吟诗文化”上内容不足、形式单一,仅对部分活动做了宣传报道,平日里也较难见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造成了一定影响。
1.打造文化品牌,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要按照建设乡风文明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升农村文化氛围,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紧抓政策扶持优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承发展策略,打响文化创新品牌,打造文化“创新名片”。在破解资金难题上,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发展的支持政策,充分抓住闽南人爱国爱乡、重视家国情怀的特点,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促进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间接地促进乡村振兴。
2.重拾传统文化,营造乡村文化环境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对重拾传统文化,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着直接促进作用。闽南地区的人家族情怀深厚,对自己的家乡、宗族有着深厚的感情。良好的族规、祖训、家训由来已久,它既是一个乡村、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特质,又是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传统的延续,是价值的凝练表达。闽南地区的乡村可以通过建设家训馆、举办传统文化研读班等形式重拾优秀传统文化,使乡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营造和谐自然的乡村文化环境,使乡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人才的智慧和能力,各级部门要吸引人才助力乡村发展,解决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力量薄弱的问题,使乡村文化得以全面振兴。
首先,传播闽南文化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青少年是最具成长性的群体,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力量。闽南地区的校园在“双减”政策下,通过在校内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使闽南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闽南地区青少年心中。这些活动既唤醒了青少年传承与创新闽南文化的意识,加深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又起到了培养年轻传承人的作用。例如,开设“诗词吟诵”“五祖拳”“南音”“高甲戏”等闽南文化兴趣类课程,让中小学生在青少年阶段近距离接触闽南文化,为其自觉传承和创新闽南文化奠定基础,为闽南方言吟诗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在课程中,要加大对闽南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担当起闽南文化的“代言人”,承担起传播闽南文化的时代责任。其次,树立人才培养意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文化教育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提升闽南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政府、社会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人才深入乡村,吸纳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培育好发展沃土,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加大对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的激励,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要着眼前景,规划发展。克服传统文化传承的阻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下手,立足于闽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长远规划。将“闽南文化传承人”的品牌打造好、弘扬好、发展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到“传承人”的队伍之中,真正实现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1.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传播
创新是使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因此,闽南方言吟诗文化应吐故纳新,结合现代文化传播特点、方式与大众需求,以更加科学化、生活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与推广。如今,互联网已是传播最快最有效的媒介,依靠互联网、新媒体能够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受众面,这已成为文化传播推广的重要方式。要充分认识闽南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认识到闽南文化和现代化传播媒介结合的必要性,生产出受众感兴趣的文化内容。
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的创新传播,创作高质量内容,借助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介及时传递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与粉丝进行互动,提高大众对闽南文化的兴趣,推动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传播。例如,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闽南语频道”及其视频号,通过短视频推送了较多的闽南文化优秀内容,如中秋博饼、提线木偶、城门讲古等。这些精彩丰富的内容彰显了闽南文化的力量,赋予了闽南文化新的生机。因此,通过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传播渠道宣传闽南方言吟诗文化,潜移默化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文化,从而增强他们传承和传播闽南方言吟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对闽南地方非遗项目进行活态传承
闽南地区还有诸多“地方性非遗项目”,也需要通过文化的创新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这些“地方性非遗项目”不仅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备良好的经济价值,对这类“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能够增强当地的文化底蕴,发挥文化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制定更具地方特征的非遗宣传方案,聘请专业宣传团队来包装非遗,以电影化的叙述风格来介绍非遗,能有效提升其吸引力,通过“活态传承”将“地方性非遗项目”推向全国。例如,2022年8月,泉州广播电视青少年合唱团联合泉州青少年文艺工作者、爱好者重新演绎经典之作《蓝蓝泉州湾》。用经典的泉州洞箫旋律开篇,结合闽南方言诵读,展示了“蓝蓝泉州湾,潮起潮落千百年;爱拼世遗城,敢拼敢赢谱新篇”的古城荣光,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非遗品牌推向全国。
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闽南方言吟诗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要认识到其面临的文化发展环境不佳、文化传承人才不足、文化宣传力度不强等现实困境。对于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要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继承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创新文化传播与推广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性传播,让闽南文化发扬光大,促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