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
杜甫和塔拉斯·赫里霍罗维奇·舍甫琴科(以下简称为舍甫琴科)分别是中国与乌克兰的伟大诗人。从两位诗人的出身来看,杜甫虽自幼家境殷实,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廷为官,自己也曾担任过左拾遗等官职,但是杜甫的一生却经历了“开元盛世”、唐朝由盛到衰以及十年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他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农奴出身的舍甫琴科,来自社会的底层,和人民血肉相连;为了反对沙皇暴政和农奴制度,他忍受了一切折磨,一生中自始至终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深知人民的生活疾苦并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从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是相近的(见表1)。杜甫诗歌的风格抑郁顿挫,其基调是悲慨,舍甫琴科被乌克兰人民授予“乌克兰精神文化之父”,诗歌风格也多是忧愁悲伤的,因此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是相近的。杜甫与舍甫琴科的一生虽都是命运多舛,四处奔波,饱尝人间冷暖,但生于动乱的经历却丰富和深化了他们的民族精神,诗人巧妙地凭借各种自然意象来表现各自的家国情怀,这一切都深深地融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
表1 杜甫与舍甫琴科人生轨迹对照表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主观抽象的情感意念,需要借助“象”来表达,但“象”是客观的物与景,寄托了作者的情思。诗人创作诗歌时先“意”后“象”,根据内心的情思找到对应的形象。作者寓“意”于“象”,读者以“象”会“意”[1]6-7。意象选取是诗歌成功的关键。意象是凝聚诗人主观意蕴、寄托诗人情思、寓意深刻的艺术形象。意象不但包含诗人的情感,凝聚了诗人的感受经历,还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且表现出诗歌的美感。有些诗歌使用单一意象,有些诗歌巧妙地使用系列意象。阅读诗歌时借助意象可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所抒之情[1]7。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感知缘于感官与事物原子“流射”的相互作用,事物在被感知时便流射出具有与事物相似的形状,即“eidolon”,这些“eidolon”进入感官和心灵,便使人产生了感觉和思想。这是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物体的表面分泌出微细的液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体的‘意象’(eidolon)”[2]36。所以,他把所有感官得到的关于物体的印象,都叫作“意象”。在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兴起于 20 世纪,意象主义是 20 世纪英美诗歌中的一个流派,但它产生的时间却更早一些,因为意象主义创始人是19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批评家、诗人T·E·休姆。庞德是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杰出活动家和实力派。值得注意的是,意象主义诗人注重从东方的日本俳句特别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学习意象技巧,庞德出版的多部诗集中,不少是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艺术。经调研,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中有水、鸟、云,西方诗歌常用的意象也与中国同出一辙,也存在这些意象。意象派20 世纪初传到苏联,代表人物是叶赛宁,叶赛宁的意象派诗歌则是吸取了更早时期的田园诗和象征派诗歌技巧。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中国与西方及苏联意象理论的铺垫下,中乌诗歌意象有其可比性。杜甫与舍甫琴科诗歌中使用很多意象,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抱负,使作品寓意深刻。
云作为自然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也较为复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云意象,有的用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限,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陶渊明《咏贫士》)此处的“孤云”就是“贫士”的象征,也表达了孤独无依的意味。杜甫的《恨别》与舍甫琴科的《在太阳旁边,飘着一小片白云》中的白云意象也同样道出了孤单寂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例1:“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3]518
例2:“在太阳旁边,飘着一小片白云,它逐渐变成红色伸展开去,……”
例3:“……可是雾气像狡猾的敌人遮盖了大海,……”
例4:“它召唤着太阳就寝,沉没进蔚蓝的大海:它用玫瑰色的铺盖把云笼罩,就像母亲在安放自己的婴儿一样。”“它渴望着光明,它等待着它,就像亲爱的母亲在等待自己的子女那样。”(舍甫琴科《在太阳旁边,飘着一小片白云》)[4]409
杜甫的《恨别》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诗人被迫离开故乡洛阳,流落蜀中。例1 译为:思念家乡,常常踏着月色,在清冷的夜晚忽步忽立,通宵不寐。怀念兄弟时,每每望着天边的云彩,神情恍惚,倦极忽眠。两句诗真实呈现了诗人因不能返回故土,思不能寐、坐立不安的举动,蕴含着忧伤之情。舍甫琴科从事诗歌创作,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历史,其中还有十年是在流放中度过的,自己孤身一人在相隔万里的西伯利亚,诗人深情遥望自己祖国家乡的方向,表现出对故土深深的思念。在例2 中,诗人凝视着白云远去的方向,描写的则是当时他的寂寞情境。例3 中诗人采用比拟和象征手法把雾气比作敌人。例4 中舍甫琴科运用比拟辞格和象征手法,将云比作母亲,而母亲则象征着乌克兰,这里还寄托了他当时的心情:他渴望着自由,怀念着乌克兰故乡,热爱着祖国和人民,向往着尽快结束流放之苦,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家国情怀。
通过比较以上杜甫与舍甫琴科诗句,不难看出虽然两位诗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去描写浮云,杜甫是直接借云寄托思念之情,舍甫琴科则是借助比拟辞格和象征的表现手段去衬托对祖国的情思,相同之处在于两位诗人均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的思念,表达了乡土观念的家国情怀。
江河作为人类接触较多的自然物象,是中国文学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江河意象不仅可以传递恋人的相思之情,浩瀚江河还会引发诗人的吟咏之情,承载诗人无法言说的愁思、悲痛和深沉的家国之悲。古代许多文人墨客诗作中的江河意象也不乏此类作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抒发了词人在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感情,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江声岳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杨慎《宿金沙江》),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归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这种感人肺腑的情绪,也正是文天祥忠贞爱国情操的重要体现。杜甫与舍甫琴科诗歌中有大量关于江河的书写,在其诗歌意象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凝聚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表现:
例5:“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江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3]456
例6:“……我不知道在世界上,还有比第聂伯河,比我的光荣的故乡更美丽的地方……”(舍甫琴科《我在异乡成长》)[4]358
例7:“……我们回想起第聂伯河、乌克兰,那树林里的愉快的住所,……”(舍甫琴科《该是时候了吧》)[4]511
至德元年,长安沦陷,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诗人内心十分痛苦,触景伤情,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哀江头》这首千古佳作,例5 的第1、2 句解释为: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行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哭又不敢放声大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百感交集、心神郁结的感觉,例5 第3、4 句译为: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细柳新蒲为谁绿?”采用拟问修辞手法,第3 句的“锁”字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作对比,巧妙地构成了今非昔比的惨淡景象,“为谁绿”以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凄凉,安史之乱将曲江变成了任凭叛军蹂躏的痛苦深渊,诗人运用“曲江”意象表达出对国破家亡内心的巨大哀恸和真诚的爱国激情。1846 年,舍甫琴科在基辅参加了一个名为“基里尔-梅福迪协会”的团体,主张废除农奴制,争取自由解放,后被沙俄宪警逮捕,沙皇当局判处他流放到奥伦堡的兵营里去,贬为一名小兵,从此他便开始了10 年的流放生活,《我在异乡成长》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第聂伯河被誉为乌克兰的“母亲河”,是乌克兰境内最长的河流,南北延伸贯穿整个国家后注入黑海,第聂伯河在舍甫琴科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例6 中描写诗人身处异乡,受尽磨难,面对生活的孤独,有感而发,怀念祖国的“母亲河”第聂伯河,希望可以早日回归故土的家国情怀。其中“比……比……”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该是时候了吧》是舍甫琴科晚年的作品,这首诗是他在逝世前十天写成的,是他最后的诗作。例7 中诗人在生命最后,回想起第聂伯河、乌克兰,还有在树林里的房子度过的愉快时光,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杜甫与舍甫琴科的上述诗歌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在于两位诗人所处环境相同,《哀江头》《我在异乡成长》都是诗人在管制、拘役期间,人身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创作的;《该是时候了吧》是舍甫琴科被释放后的晚年作品。三首诗都是在江河意象作用下诗人触景伤怀,抒发了对祖国难以抑制的热爱,《哀江头》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暗含了诗人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而《我在异乡成长》《该是时候了吧》反映的是作者乡土观念的家国情怀;不同点在于杜甫是被敌方羁押,而舍甫琴科是被当时的统治当局逮捕,在艺术和修辞表现手法上,杜甫运用了拟问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委婉含蓄,舍甫琴科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表述更加直率、明了、豪迈。
乌鸦意象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常用意象之一。“乌鸦”这一形象在当代经常被赋予消极的含义,在中国,人们认为乌鸦是“凶兆”“恶鸟”,因为它有“好食腐肉”的生活习性,喜欢聚集在荒郊野冢、古庙战场等死尸横陈之地生活,因此乌鸦的这一特征还经常与古代的战争相关联。加之乌鸦的叫声并不动听,容易使人产生恐惧战栗之感。在斯拉夫的神话中,乌鸦和渡乌叫作 “不祥之鸟”,如果一群乌鸦伴随着部队,它们就预言许多战士的失败和死亡。如果老鹰和乌鸦飞在一起,就表明会有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乌克兰民间乌鸦叫预示死亡。杜甫和舍甫琴科诗集中出现了许多乌鸦意象,并且表现出诗人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如:
例8:“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门,屋底达官走避胡。”(杜甫《哀王孙》)[5]61
例9:“……白嘴鸦从田野里飞来,把波兰老爷太太们的尸体饱餐。
黑色的白嘴鸦飞来,要把波兰的贵族们唤醒;……”(舍甫琴科《塔拉斯之夜》)[4]70
例10:“……一只乌鸦在荒冢上饿得呱呱地叫……哥萨克回想起黑特曼时代,禁不住流泪悲伤!”(舍甫琴科《塔拉斯之夜》)[4]70
安史之乱的长安被叛军攻陷前,唐玄宗携近亲皇室及近臣逃离了都城,但还有很多未在身边的皇室成员被留在了长安,他们便成为叛军屠戮的对象、《哀王孙》描述了帝都被叛军占领后的景象。例8 译为: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幕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诗中“头头”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诗人为了加强语气,渲染气氛。为了渲染恐怖氛围,作者先从战争的恐怖之处开始描写,先写白头乌鸦在延秋门上哀叫,以及在殿宇间纷飞的乌鸦,以此悲凉的意象开篇,烘托了全诗痛苦、引人哀怜的气氛。诗人借乌鸦意象衬托城市在被血洗屠戮后残破荒凉的意境,表现出对叛军的仇恨和对王室的怜惜,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王朝忠诚,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12 世纪衰落以后,乌克兰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乌克兰曾被俄罗斯、波兰两国瓜分过,舍甫琴科的诗歌《塔拉斯之夜》根据《罗斯史》中有关哥萨克①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在那时的含义指“携带武器的觅财人”“流浪的武士”。也有学者认为该词表示“自由人”,即不从属于地主老爷的自由人。首领塔拉斯·费奥多罗维奇的事迹写成。当时由科涅茨波尔斯基统率的波兰贵族地主的雇佣兵,不仅残酷地镇压哥萨克,而且大批杀害乌克兰平民。由此乌克兰人民开展了广阔的游击战争,其中很多游击队伍还参加了塔拉斯·费奥多罗维奇的队伍。1630 年5 月22 日,他们在第聂伯河支流的佩列雅斯拉夫利古城附近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鏖战,终于粉碎了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军队,这次战斗是在夜里进行的,因此被称为“塔拉斯之夜”。虽然这次起义由于哥萨克上层的叛变,最终被镇压,但是舍甫琴科还是对乌克兰哥萨克军队英勇顽强,最后取得战斗的胜利感到无比的振奋,同时也表达了对波兰殖民者压迫和统治的痛恨。例9 中:“白嘴鸦把贵族们唤醒”是比拟辞格,将“白嘴鸦”赋予人的特质,拟人化了;例9、例10 中白嘴鸦啄食波兰贵族的尸体,乌鸦饿得呱呱叫,这些乌鸦意象足以透露出诗人对波兰统治者暴政的愤慨,对暴政下遭受重重压迫的乌克兰人民深情怜悯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家国情怀。
杜甫与舍甫琴科描写乌鸦有相同的地方。在中国和乌克兰,乌鸦都是不祥的象征,民间认为,当人遭遇不幸或者即将去世的时候,乌鸦会提前闻到气息,并在枝头鸣叫,是失败和死亡的预兆,这一特征在以上例8 和例10 两诗中都有体现:“延秋门上呼”“饿得呱呱地叫”,乌鸦意象反衬出两位诗人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在诗的开头,杜甫借助乌鸦渲染气氛,对唐王朝的毁灭哀其不幸,从侧面也衬托出杜甫无时无刻不心系国家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舍甫琴科利用乌鸦食尸的特性,描写乌鸦会把波兰贵族们分食饱餐,直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侵略者殖民统治的尖锐抨击和反抗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同之处在于,所指的对象不同,杜甫描写的对象是唐王朝,而舍甫琴科的矛头直指殖民者;语言表述上,杜甫婉转,舍甫琴科直接、自由;修辞手法上,杜甫运用反复辞格,舍甫琴科采用比拟辞格。
在诗歌评价史上,一般褒扬杜甫的,多半是被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染,被他集大成的诗歌成就吸引。在众多鸟类中,有一个杜甫曾经关注并精心描绘的意象,那就是鹤。在中国,鹤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而在乌克兰,鹤则代表崇高的精神品质:忠诚、愉快、善心、同情心、友好态度。在舍甫琴科诗中也不乏描摹振翅高飞的鹤意象,鹤意象还可以寄托诗人复杂的情感,在杜甫和舍甫琴科诗歌中,它寄寓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寂寞和思乡之情、忧国忧民的悲伤之情。
例11:“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例12:“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杜甫《宿江边阁》)
例13:“一群群野鹤排成行,飞向遥远的家乡。这个哥萨克流下了眼泪——他走过的大路荆棘丛生,满目荒凉!”(舍甫琴科《歌(一)》)
《夏夜叹》写于杜甫回到华州不久,整个长安地区发生大规模旱灾,例11 译为: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时逢乱世,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盼想太平时世。诗中杜甫夜晚开轩纳凉,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期盼着太平岁月,不禁发出深沉感叹,怀念过去那种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家国情怀。此处诗人运用联想手法,用“鹳鹤哀号”联想到贫苦人民的悲鸣。《宿江边阁》是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寄宿夔州西阁所作,诗人夜不能寐,起坐眺望,例12 中1、2 句是他的所见所闻,传入诗人耳中的是飞禽走兽的声息:鹳鹤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捕逐活动;生性凶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杜甫采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结合当时的时势,诗歌此处不禁激发起人们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联想,鹳鹤追飞捕鱼,豺狼噬食兽畜,不正象征了战乱中被屠杀掠夺的人民吗?此处运用了联想手法。3、4 句写诗人虽有心系国家社稷的政治抱负,却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忡忡,彻夜不眠。例12 正是诗人忧心国事情怀的写照。在乌克兰,鹤是最受人们喜欢的鸟类之一,把鹤用在民间故事、歌、诗中的例子数不胜数,它是爱恋家乡的象征。乌克兰有一首诗,诗中作家问哪里是最好的地方,鹤回答:人最喜欢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家乡。乌克兰有一首很有名的关于鹤的歌曲,代表想念祖国[6]。舍甫琴科的这首诗歌《歌(一)》是民歌体的抒情歌曲,讲述的是年轻的哥萨克小伙儿到海外去寻求幸福却死在异乡,年轻的乌克兰姑娘思念远走他乡的爱人,结果空等了一场。例13 诗人也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描写连野鹤都可以飞回到家乡,而想到哥萨克却要在异乡艰难生活,在他面前的道路充满了坎坷荆棘,暗含了无法回到自己家园之乡土观念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夏夜叹》中的鹤由于旱灾干渴难耐而哀号着,不禁让诗人联想到当时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不正是在战乱的摧残下凄惨地哀号吗?这不禁使诗人对当时的现实灾难充满忧患,还包含诗人在那个战乱年代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展现出他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精神。同样《宿江边阁》 中的鹤表现了诗人对叛军难以平复的愤怒和对人民的怜惜,也充满着一种哀国悲民的家国情怀。而在《歌(一)》中,舍甫琴科借助鹤爱恋家乡的象征意义,联想到哥萨克不能像鹤一样返回家乡,却要在异乡艰难漂泊,酣然泪下,体现的是乡土观念的家国情怀;表现手法上,两位诗人的诗句都运用了联想手法,而舍甫琴科还采用了象征手法。
本文从杜甫与舍甫琴科诗歌意象的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述上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修辞手法上杜甫善于用拟问、反复,而舍甫琴科多用排比、比拟;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位诗人虽都用了联想,但杜甫长于反衬,舍甫琴科善于象征;在语言表达上,杜甫深沉、委婉,舍甫琴科直率、豪迈;虽然两位诗人诗歌中的意象有其各自的意蕴和表现特征,但各种意象都同时浸透着诗人忠君爱民、乡土观念、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为今后诗歌相关的研究提供文献储备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