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人精神”融入茶学系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研究

2023-02-23 23:07:08梁丽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2期
关键词:茶学园艺茶树

梁丽云,贺 巍,高 睿,张 达

(1.河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自留地实业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16)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河南省有深厚的积淀,人类茶文学的开山之作《荈赋》,据说是西晋襄城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县)人杜育所作[1]。《荈赋》是人类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茶学作品,比唐代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2]。唐朝诗人皮日休说:“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北宋诗人苏东坡赞美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3]而陆羽《茶经》里数次提到杜育及其作品,由此可见陆羽对杜育和《荈赋》的推崇给予极高的赞誉。信阳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陆羽《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光州指今河南潢川等地。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4]目前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5]。近些年,信阳陆续制作出其他茶品,如信阳红茶[6]、信阳乌龙茶(奇岩)、信阳白茶(奇白)[7]、黑茶[8]等。目前,豫产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山区,形成了大别山、伏牛山产茶带。这些茶区是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在非茶区洛阳和开封这两座古城中也留存了深厚的茶文化。

一、豫茶文化在洛阳和开封两座古城留存的历史积淀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这里不仅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洛阳古城,还有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古都,这里蕴藏着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洛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地带。洛阳古代虽不产茶,但茶文化却由来已久。茶叶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经过加工后,穿越湖南、江西等省,经水路运输,进入河南转为陆路,在洛阳孟津停留休整后向北,经过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后出境。洛阳作为当时水陆交通转运的中心地带,成为茶叶贸易的货物集散中心[9]。近年来,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经沿途城市调查与研究,河南省境内茶叶贸易运输的路线和相关遗产,基本是以洛阳为中心,孟津古渡口为重要渡口,承载了茶叶的传承,也记录了万里茶道的繁荣[10]。除此之外,在古代诗文中,茶的多种别称也与洛阳有关。西晋张华编纂的中国首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那时他将茶称为“不夜侯”,也暗示了当时人们对茶有提神醒脑功效的认识。唐代诗人卢仝,后世尊称茶仙,他在洛阳居住时写了著名的《七碗茶歌》,便有后人根据诗歌描述,将茶称为“清风使”[9]。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中国历史上的“宋文化”。电视剧《梦华录》掀起了全民追剧的热潮。该剧的故事发生在宋朝,讲述了三位女性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经历各种磨难,最终携手将小茶铺开成东京最大酒楼的故事。该剧最引人注目的情节之一是赵盼儿等人的斗茶情节,从点茶的输赢标准到惊艳的茶百戏,都让人将更多目光转移到两宋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11]。剧中出现了多种茶叶,当时最受欢迎的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省婺源县)的“谢源茶”和上好细嫩的“双井白芽茶”等。普通老百姓以茶为谋生载体,以茶实现人生价值,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开始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风靡”的境界,宋朝都城东京是当时的茶文化中心。在当时的东京,街市到处都有茶馆、茶叶店,以宫廷茶文化形式多样发展,街头老百姓点茶和斗茶之风盛行,大量茶著作、茶艺术品涌现,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2]。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一书中对“点茶”有详细描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曰:“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另有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好茶的外形及其浸泡方法已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义。宋代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是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志·茶下》载:“茶之产于东南者,浙东西、江东西、湖南北、福建、淮南、广东西,路十,州六十六,县二百四十二。”描述了宋代茶叶多产于长江南部区域,淮水以南各路普遍产茶,产茶州军比唐五代时增多,茶产量相当惊人,两宋产茶州、府、军总计112个,辖县约500个,由此可见宋代茶区之广,此为宋代茶文化风靡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形成优势,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流行,茶馆行业兴起,普遍存在于京城以及众多州、县之内,其中尤以东京(今河南开封)为最,历史记载饮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西晋时,河南文人对茶种植以及饮用就有了详细的描述,到秦汉时期,饮茶才传播开来。

河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在园艺学院领导正确的谋划布局和园艺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茶学师资队伍在逐年壮大,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培养的人才质量也在逐年提升,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走出的第一届茶学毕业生完成博士学业又返回本校,服务本专业的发展。这些可喜的现象是园艺教师用心共同浇铸的结果,日常生活点滴映射园艺人品质。

二、园艺学院大环境的氛围促进茶学教师成长

新来的教师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在新的岗位上很快转换角色、站好三尺讲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院为此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首先在新学期刚开始进行了教授讲课的示范教学培训,在学期中通过教学环节进行督导听课的指导教学过程,学期结束时进行新教师的教学比赛环节,在这样人性化培育和监督体系下,每位新进的教师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学习和成长。近几年内茶学系获得了校讲课比赛的三等奖和二等奖、省级比赛优秀奖的好成绩,为园艺学院争得了荣誉。每位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科研实力,为此学院每年都下很大功夫,为使每位新教师写好基金项目书,负责相关工作的科研教师聘请外面有经验的专家给教师作报告,并为每一基金项目本子把脉问诊,指出问题,给出修改意见。2021年有一位新来的教师获得了基金项目,对茶学系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2022年茶学系有三四人申请了基金项目。实践教学是教学重要部分,在学院附近试验田建立茶学教学实习基地,找出了适合北方种植茶树的新模式,并在室内用插穗培养出了茶苗。园艺学院大家庭营造这片沃土,培育了茶学系,成就了每位茶学教师,最终让整个茶学系的育人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是茶学育才课程体系的基石

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国家、中原地区和河南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茶学专业素养,掌握茶学与其他相关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现代农业、工业、商贸、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茶叶的生产、技术推广、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生4年在学校所学习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有茶学、园艺学、食品学和生物学等,主修核心课程:“茶文化学”“茶艺基础”“茶叶生物化学”“制茶学”“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深加工学”“茶业经营管理”等。主要的实践环节:植物学实习、茶树育种学实习、茶树病虫害防治实习、制茶学实习、茶树栽培学实习、茶叶深加工学实习、茶叶审评与检验实习、茶业经营管理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的专业实验:茶艺基础、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病虫害防治、制茶学、茶树育种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深加工学、茶树栽培学等。全学程201周,理论教学110周,实践环节29周,入学教育1周,毕业教育1周,军事训练2周,考试7周,劳动技能训练4周,社会实践4周,其余为寒暑假。全学程总学时2 666学时,其中必修课2 362学时,占88.60%(理论教学1 662学时,占总学时的62.34%;实践教学包含课程实验和实习环节,共计700学时,占总学时的26.26%);选修课304学时,占11.40%。学生修完课程后,要求毕业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三农”,掌握扎实的茶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从事茶叶生产、科研、技术推广和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相近专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些课程体系的设置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专家的论证,是培养茶学人才的基石。

四、卓越园艺师的培养模式是茶学人才培养的原动力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位于郑州市,郑州不是河南产茶区,却是河南的省会城市,这一地理位置对于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日后的壮大和发展既有“利”,也存在“弊”。“利”是郑州市是中国的枢纽城市,有天然优质的储运环境和发达的物流体系,目前正逐渐成为全国茶叶“南茶北销”的重要集散地,目前郑州有二十多家茶叶集中交易场所;“弊”则是教师往往对茶区的茶叶真实生产和消费情况不太了解,对其做科研存在影响。园艺学院领导和教师思考了该专业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根据专业所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了自身独特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模式,即卓越园艺师的培养模式,此模式在园艺学院实施了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培养出大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据调查和总结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此模式大大解决了茶学专业存在的难题。现在学院让茶学教师积极地跟生产一线和消费一线的企业联系,在联系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当地茶区真正所需,了解了茶叶生产一线和茶叶消费市场上存在的真实问题,拉近了生产、消费一线与科技研发的距离,为服务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每年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下到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这里的基地包括茶叶生产地和市场上的茶叶店,这种举措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考核和检验,也是让学生了解实际茶叶产业链的方式,理论学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真正的专业实践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也为学生是否选择深造提供了一个衡量的砝码。

五、爱农兴农是每个园艺人的使命

河南是农业大省,厚生丰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河南农业大学把“扎根中原沃土,扛稳强农兴农使命”贯穿始终,已出台的《河南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中详细论述了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河南省贫困县和村为合作重点,着力打造以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一村一镇一县”示范样板。茶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 年年底,河南茶园面积240 余万亩,茶叶出口7 425吨,创汇5 300余万美元;茶叶从业人员达135万,全省涉茶产业产值约300亿元,全省共注册涉茶企业49 698家,相关人员包括种植、培育茶树新品种、采摘、制作、宣传、销售、茶深加工产品研发、连带的经营和管理茶馆、研究茶等相关从业人员[13]。作为研究茶的科研人员,既要了解茶叶生产情况,又要了解市场茶叶销售情况,既要挖掘茶的健康价值所在,又要了解传播茶文化的真正内涵,让茶这个健康的产品更好、更广泛地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六、园艺的科研硕果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我校茶学系由于是新建立的专业,虽然不像园艺、设施和蔬菜等专业成绩斐然,但在科技引进和推动当地茶生产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科技是茶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提升茶叶产量品质与价值的重要抓手,要借助一些先进技术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资源,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绿色安全的病虫防控,先进独特的加工技术,跨界增值的综合利用等,使茶叶更加高产、优质、安全、低耗、增值。如在茶园生产与管理领域,实现了茶树资源良种化、茶树栽培生态化、茶树植保绿色化、茶园耕作机械化、鲜叶采摘机械化和茶园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在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在清洁化与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标准化与多元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都有涉及。以上这些研究和知识传播对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园艺的科研硕果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河南省悠久和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与茶文化挖掘和发扬是新专业建立的先决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所需。茶学专业在园艺学院这片沃土上生根和成长,与所在大环境密不可分。园艺学院传承的科学培养新教师的机制,在实践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特模式,以爱农助农为使命的办学宗旨,体现园艺人科学培养观和互帮互助的群体观,用园艺的科研硕果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最终服务社会的根本理念,扎根于每一个园艺人心中。

猜你喜欢
茶学园艺茶树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园艺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0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福建茶叶(2018年9期)2018-01-19 14:07:38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50:03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茶树湾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