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建构研究

2023-02-23 21:39:01白钟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教育资源疫情

褚 娜,白钟男

(1.宁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2.又石大学 文化与教育信息开发系,韩国 全州 55338)

一、引言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商业、教育、医疗等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创造了许多崭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深刻改变着教育理念、模式和生态。对于后疫情时代(Post-Pandemic)的定义,学界并未形成共识,在本文中特指新冠疫情获得有效防控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等进入新的状态的时期,即2020年下半年之后。在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课堂教学等受到较大影响,许多学校不得不运用慕课、微课、网易云课堂等线上教学模式,这些为“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带来新思路和新机遇,也推动教育服务主体多元化、内容个性化、方式灵活化。[1]为了适应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新趋势,应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参与、相互协同的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

二、“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的表现形式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管理、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教育服务”就体现了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然而,“互联网+教育服务”并非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等与教育服务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服务理念,以互联网思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教育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服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推动了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一是“互联网+教学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多以教材、书本等为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标准化和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大数据、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影响下,教学内容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如网络视频、音频、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等都成为教学内容。二是“互联网+教学形式”。传统教学多是在教室、实验室等开展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教学时间、场所与人数多是固定或有限的。但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线上教学等新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如微课、翻转课堂、云平台、慕课等,能够为学生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新冠疫情期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成为“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录播课、直播课、线上“一对一”等就很好地满足了课堂教学需要。如教师可以通过录播课的方式提前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课程学习;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2]三是“互联网+教学反馈”。“互联网+”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过程,创新课堂交流模式和师生互动模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与效率。以微信、抖音、QQ、网络论坛等为主的网络平台,为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在线交流、作业批讲等创造了良好条件,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和学习反馈。如网易云课堂、淘宝教育、微课等,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堂作业、针对性的反馈意见等。四是“互联网+教学评价”。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是检验学习效果、开展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然而,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学习等能够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反馈,大大提高了教学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互联网+教育治理”。教育治理是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多体现于教育主体、学校管理、教育政策等方面。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能够推动教育治理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管理柔性化、教育资源共享化等。如在“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下,教育部门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线上与线下教学之间的学分相互认证,推动了教育评价机制的深层变革。

三、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解构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等,推动生产关系的深刻改革,促使人类逐步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这些深刻变革必然会影响教育体系的转型发展,形成多元化、碎片化、灵活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体系。显然,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为教育服务体系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要求,能够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服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服务与场景等。

(一)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

在传统教育服务体系中,学校是知识供给和教育服务的主要平台,以规模化教学的方式传承标准化知识,以“工厂化”生产的方式培养“流水线”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与工业化大生产相匹配,与传统制造业发展相适应。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能够拓展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发挥微课、网易云、慕课、雨课堂、学习通、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推动规模化教学、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评价向灵活、多元、开放的个性化教育转型。同时,“互联网+”教育服务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社会组织、知识精英、行业专家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渠道。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服务需要

传统教育教学以规模化、统一化、标准化等为重要特征,教育供给内容多偏执于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等,囿于理论灌输、知识记忆、重复练习等低阶教学目标。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与传统学校教育有较大差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准施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不仅能够破解标准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知识能力等高阶能力。[3]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与场景

传统教育服务多以标准化教材、系统的专业课程、完整的知识结构等为学习内容,教育供给往往是简单、粗放、僵化的,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能够以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知识和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如学生可以通过直播、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获取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此外,“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灵活化的学习场景,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建构开放多元的终身学习场景。比如,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微信、QQ、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和教学互动,开展知识讲解、作业点评、疑难解答等学习活动。

(四)精准匹配教育服务与学习需要

在传统教育服务体系下,教育服务供需不匹配现象比较明显,从而带来低端教育服务供给过剩、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不足的供需失衡问题,无法满足大众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转型,企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等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标准化、规模化、应试化的教育服务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能够精准匹配教育供给与需求,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等。比如,教育服务数字化能够提高教育服务中的科技和创新要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互联网思维、创新能力等。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启动“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通过“智慧学伴”“教师走网”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服务与学习需要的精准匹配。[4]

四、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征

学者潘云鹤认为,互联网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信息空间,能够推动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互嵌融合,实现行为数据化、关系网络化、资源共享化等。[5]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服务改革主要体现于供给模式上,即优化教育服务的主体,平台等,推动教育服务主体多元化,促进教育服务平台多样化,推动教育服务方式灵活化,实现教育服务需要市场化等。

(一)教育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化

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推动了教育服务供给多元化,将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慕课课程等变成了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平台、社会组织、知识精英、行业专家等成为教育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教育服务活动,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重要主体。如学而思网校为学生提供各类课程的直播课、习题库、学习测试等,这些推动了教育服务主体多元化。此外,疫情期间,教育部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动云课堂、钉钉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教育服务,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服务需要。如宁夏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就开通了“空中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库、虚拟互动教室等线上学习服务。

(二)教育服务内容更加复杂化

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但是这些学习内容更加碎片化、多样化,如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内容多是某个知识点的专题讲解、某个问题的疑难答惑、某节课程的专家讲解等,某个学科或课程全面、系统、完整的学习资源往往比较少,这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微博、微信、B站等网络平台多为学生提供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往往只是获得碎片化知识,这些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在传统教育服务模式下,服务内容多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等提前设计的,然而,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以交互学习、知识创新等为主要特征,在动态开放、不断分化的复杂网络中生成课程内容,在深层次的教学互动中产生新话题、形成新认知,这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

(三)教育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化

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化的教育服务。比如,在“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进度等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时间安排、学习基础等灵活安排学习进度。以慕课为例,只要学生在平台上注册就可以参加课程学习,获取计算机、生命科学、工商管理、哲学等方面知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推动了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打破线下教学的局限性,推动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知识获取方式。如在微课、网易云课堂、钉钉课堂等网络平台上,教师能够以学生自由在线学习的方式设计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知识点讲解、答疑解惑、学习进度跟踪、进阶学习测试、学习结果评价等,还可以运用自动批改作业、社交化学习、人工智能解题等方式提供学习服务。

(四)教育服务需求更加市场化

在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下,许多优质教育资源被搬到名师课堂、网易云课堂等网络平台,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些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也推动了教育服务需求市场化。在用户导向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下,用户数、点击量、用户评价等成为评价教育资源的重要标准,这些使教育者不得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审美心理、认知习惯等,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模式。如北京通州就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诊断、答疑解惑、个别辅导等精准服务,教学效果完全由学生评价,并计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经历等,这些充分体现了教育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要求。[6]

五、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的建构思路

在后疫情时代,教育服务模式的各类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教育服务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化、灵活化等,如网络平台、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教育服务,促使教育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教育服务更加注重学生需要,形成需求导向的教育服务体系;教育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化、碎片化等。为此,在后疫情时代应当关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开展“互联网+教育服务”的顶层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教学反馈、师生互动、教学管理、教育治理等领域,推动了教育服务体系的深度变革。教育部对“互联网+教育”非常重视,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且在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2020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实施了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为此,在后疫情时代应当以“互联网+”为逻辑基点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顶层设计,大力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为“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建设提供制度支持。比如,应当支持高校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等,将人工智能、5G技术等用于教、学、考、评等领域。

此外,在后疫情时代应当深入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效率提升、教育模式创新和教育流程再造等,建构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基础的教育服务新形态。同时,还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治理机制。多元化的教育治理模式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策略,能够为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教育服务内容提供重要保障。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应当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技术手段,完善教育教学的技术标准,破除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孤岛,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活动的多元共治,发挥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在教育活动中的协同治理作用。[7]

(二)建构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教育服务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在后疫情时代,要充分借鉴互联网在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经验,深入推动教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构以开放共享、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为导向的教育服务体系。

首先,应当将线上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整合教育服务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和平台。比如,应当逐步解构学校“单点式”的传统教育服务模式,建构以互联互通为主的网络共享式教育服务体系。其次,应当推动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进程,建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服务体系创新。此外,要创新学分成果认证机制,推动学分成果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相互认证,建立开放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建构与其相适应的学分成果认证机制,实现学分在不同高校之间的相互认证。比如,慕课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服务,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学习需要等开展个性化学习,但是传统的学分认证机制却限制了慕课的发展。为此,应当以开放的教育制度破除传统的教育垄断,通过学分积累、学分转化等方式为互联网教学提供制度支持。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网络教育认证机制,完善网络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推动网络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最后,还可以尝试建立可追溯、可查询的学分认证平台,推动学分、学业在不同学校和教育体系之间的有效对接。

(三)大力推动数字教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部等六部门文件《关于推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从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平台努力、协同融合、价值赋能等方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应当加大学校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的数字教育服务能力。如应当推动校园网络、虚拟桌云、视频监视、数字图书馆等建设,推动教育服务数字化进程。还应当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增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开通和发展课堂教学网络云平台,推动国家和省级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打造中国特色在线教育平台。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督导方式,建立精准评估的信息化督导管理平台。

此外,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体现为家校联动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等“软”基建上,如应当推动家庭教育网、网上家长学校、“好家长”微信公众号、“空中课堂”等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家长提供线上教育服务。还应当以《家长教育指导手册》为依据,开展反网络沉迷、网络素养教育等活动,建立家校联动的线上育人新格局。同时,应当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要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建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评价平台。[8]

(四)建立多元相互协同的教育服务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网络化的后疫情时代,市场机制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网络平台、社会组织、个人等成为教育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推动教育服务模式改革,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服务相融合,建构多元协同的教育服务新格局,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首先,要打破政府和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的教育服务功能。比如,要建立市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为数字教育服务模式提供政策支持;要推动教学软件开发、数字教材开发、教学平台建设等,打造“互联网+”的教育服务产业链。其次,以网络平台为优质教育资源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教育资源。比如应充分发挥北京四中网校、中国数字科技馆、学习强国、国图公开课等优秀教育平台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教育服务资源。

此外,应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和碎片化的教育服务。“互联网+”教育服务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理念,以用户体验、交流互动、快速反馈等作为重要特征。为此,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服务模式改革中,应当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满意度等为出发点,推动政府、学校和网络平台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协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灵活的学习方法等。[9]

六、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逐步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粗放型向集约型、低质量向高质量转型,班级授课制、专业化教育、标准化评价等传统教育服务逐渐被多样化、开放化、终身化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所取代,这也是教育体系顺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度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2030行动框架》就前瞻性地提出“公平、均衡、有质量”的教育目标。[10]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服务相融合的产物,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应当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服务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服务理念、方式、平台和机制等,提高教育服务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能力。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教育资源疫情
战疫情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6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