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转型创新之路

2023-02-23 05:56张洵
传播与版权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转型

[摘要]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综合类期刊面临转型创新的发展挑战,存在“我们怎么办”“我们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当前,只有转型创新,文化综合类期刊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出版市场环境,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谋求新发展。文章阐述新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以中南传媒的《书屋》为例,从政治主导、擦亮品牌、重新布局、原创为王、优化升级、宣传为翼方面分析,力求探索一条文化综合类期刊转型创新之路。

[关键词]文化综合类期刊;转型;新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1]文化综合类期刊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包括文化综合类期刊在内的期刊都面临愈加复杂的出版市场环境,唯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明确办刊宗旨,突出装帧风格,提升品牌形象”“紧扣时代脉搏,优化栏目设置,讲格调、接地气”“对接高端资源,优化选文标准,提高内容质量”“充实编校人员,改善作业模式,提升编校质量”“融合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深化线上线下宣传”,才能提高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期刊的转型发展,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

一、新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发展状况

“文化综合类期刊主要指出版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服务、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文物地理、风景观光等方面的期刊,多数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或中期。”[2]这类期刊基本上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品种繁多且市场占有份额大。进入21世纪,文化综合类期刊在思想内容、品牌价值、审美追求、细分读者等方面历经战略性变革,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当前,期刊发展进入移动传播时代,数字出版兴起,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数字阅读平台(微博、微信等)和阅读App被广泛应用,纸质文化综合类期刊在一定程度上盈利能力不足,发行量不断萎缩,其业界和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二、新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发展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阶段。当前,融媒体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实现了资源互通,一场广泛又深入的变革已悄然发生,出版环境、出版方式、管理生态、读者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综合类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冲击和发展挑战。一方面,文化综合类期刊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广大读者提供既有思想深度又健康有益的作品,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社会赋予出版人的新责任和新使命。另一方面,文化综合类期刊具有较强的商品属性和消费性,在新媒体发展颠覆传统媒体原有传播渠道的情况下,文化综合类期刊虽有较稳定的读者、市场和可观的发行量,但其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容乐观。

三、《书屋》杂志转型创新探索之路

随着出版市场生态环境不断变化,读者需求和选择日益个性化,阅读载体向多元和多维发展,文化综合类期刊面临“我们该怎么办?”的发展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今天的期刊业,特别是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是挑战伴着机遇,危机伴着转机的复杂现实。”[3]笔者以中南传媒的《书屋》的转型创新探索为例,对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顺应新技术背景下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探求文化综合类期刊提质振兴的路径。

《书屋》是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创刊于1995年,最初为双月刊,2001年则改为月刊,以“读好书、品文化、悟人生—思想者的智慧高地,读书者的精神家园”为办刊宗旨,主要发表与思想文化、读书藏书相关的随笔和散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国内外出版物的精品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书香中国”。《书屋》自创刊以来已有二十八年,成为我国思想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北有《读书》,南有《书屋》”就是明证。当前,《书屋》作为文化综合类期刊,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瓶颈。但是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书屋》在转型创新上蹚出了一条独具风格的路径,大致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政治主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首要要求。”[4]“出版业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出版的生命线。”[5]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期刊出版都要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明辨是非,维护期刊出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安全。而文化综合类期刊作为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兼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发挥着普及科学文化常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功能,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和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书屋》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深刻领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站稳政治立场,扛实政治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在策划选稿和编辑加工的工作中,《书屋》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来展示我国知识界的新气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书屋》在筛选稿件时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做到“三坚决”,即对读者无益的稿件坚决不选、对社会无益的稿件坚决不选、对有政治方向偏离的稿件坚决不选,筑牢舆论导向的第一关。其次,《书屋》树立预防责任意识,实施编前会制度。在每期期刊编辑工作开始前,《书屋》主编主持召开面向全体编校人员的编前专题会议,使全体人员通过会议“回头看”上期稿件的导向和质量、定位和品位、读者反馈等,并审查本期的选稿,重点查找问题、评估导向风险、预估刊发价值,把意识形态导向关口前移,把好政治正确的第二关。最后,《书屋》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做到流程规范。《书屋》一直重视编校质量工作,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出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从严管理編辑流程,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做到“三审”流程规范,各环节建立台账,并将资料完整存档,还对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修订和完善了《〈书屋〉杂志意识形态管理办法》,并将其贯穿编辑加工日常,指导具体工作,又建立外审制度,严格把关,设立双重保险,保障编校质量的第三关。

(二)擦亮品牌:明确办刊宗旨,突出装帧风格,提升品牌形象

“期刊品牌就是指期刊媒体里面那些由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6]有研究者表明:“塑造一个品牌形象,始终能够抓住读者,占据其心灵的空间和位置,这对品牌提升尤其重要。”《书屋》作为湖南在全国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品牌期刊代表,面向的是一群热爱生活、喜好读书、闲情雅致、视野开阔的读者群体,其作者队伍也始终为国内人文社科前沿的学者,可谓“名流雅士咸集,诸家荟萃”。《书屋》的内在品质保有自己的性情和姿态,固守“三个坚持”。第一,《书屋》坚持阅读好书,以文字说话、以思想立足、以风格留存,不追风、不媚俗、不人云亦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风骨和品格。第二,《书屋》坚持阅读与立世、立人相结合,通过阅读发挥立德树人、铸魂培根的作用,让读者在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中翱翔,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共同的道德观;通过阅读探究世界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脉络,让读者认识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史、思、诗和知、情、意、行,实现自我修炼、自我进化、自我尊重。第三,《书屋》坚持阅读与文化涵养相结合,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突出革命文化,优先选用湖湘文化、湖南革命文化等相关文章,传递情感,启迪思想,滋养心灵,让读者感受家国情怀。

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向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生活智慧,反映我国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律动和精神面貌,《书屋》秉承创刊二十八年来的文化血脉,增强品牌特色,丰富期刊内涵,将原有的办刊宗旨“读书、品书、荐书”调整并明确为“读好书、品文化、悟人生—思想者的智慧高地,读书者的精神家园”,突出装帧风格的朴素、典雅,以蓝色为主基调设计封面,彰显干净纯粹、书卷文秀的特色,形成稳定的风格,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形象。

(三)重新布局:紧扣时代脉搏,优化栏目设置,讲格调、接地气

“读好书、品文化、悟人生—思想者的智慧高地,读书者的精神家园”是《书屋》的长期追求。近年来,《书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向读者传播主流思想,凸显期刊的时代性。例如,2020年第3期《书屋》絮语的编辑手记,紧扣时代脉搏,结合抗击新冠疫情,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彰显独特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书屋》作为文化综合类期刊的人文温度与思想深度。再例如,从2020年第10期起,《书屋》打造《红色记忆》的特色专栏,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主题策划和刊发主题性强的内容,用时代性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湖南革命人物故事,弘扬革命文化。例如,《书屋》2021年第1期的《毛泽东和周世钊谈抗美援朝战争》、第6期的《壮士岂独狼牙山》、第7期的《〈为人民服务〉是如何成为传世名著的?》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第2期的《〈红岩〉和它的城》被《作家文摘》全文转载。《书屋》还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共刊发文章13篇,积极开展主题宣传,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同时,《书屋》也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第一,栏目边界不明确、定位不清晰,没有形成稳定的话语风格和鲜明特色;第二,各栏目载文篇幅长,节奏感不强,阅读体验偏紧、偏重、偏累,不符合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第三,对革命文化、湖湘文化及湘版图书的有效推介重视不足等。《书屋》自2021年第10期开始对栏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具体而言,《书屋》明确《红色记忆》栏目定位,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主要刊载革命人物,特别是湖南革命人物相关的文章,使内容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地方特质,致力于弘扬革命文化,特别是湖南革命文化;增设《天下好书》专栏,主要刊载优质书评、书序、书跋,每年刊载湘版图书相关文章不少于10篇,专栏每年不少于3期,为出版人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助力湖南建设成为出版强省;将原有的《书屋文丛》升级为《书屋文库》,目前已出版《书生未敢忘忧国》《传统国学沉思录》《河畔青芜堤上柳》《横竖是水可以相通》等图书,着力刊发高质量的原创文稿,以期刊为阵地先行推出,观察市场与读者的反应,并视情形集合该专栏文章出版专集,依托期刊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图书,形成社科文化图书品牌。此外,《书屋》从2020第10期开始,正式启动提质振兴计划,就目前的反响来说,专家、学者以及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其新面貌较高的评价,特别对《红色记忆》和《天下好书》栏目做出了肯定和赞扬。一方面,作者和读者的认同将进一步激励《书屋》办好内容、转型创新的信心。另一方面,《书屋》通过调整与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综合实力,扩大了影响力。

(四)原创为王:对接高端资源,优化选文标准,提高内容质量

“作者资源是文论期刊内容生产的关键一环,也是其长续发展的源头活水。”[7]《书屋》自创刊二十八年来,始终将提高期刊内容质量视为立刊之本。

在选稿用稿上,《书屋》以原创作为第一衡量标准,从源头上保证期刊整体的优良品质。这种做法赢得了许多名家学者的赞同和认可,著名学者王蒙、易中天、资中筠、冯天瑜等都在《书屋》发表过评述文章。2021年,《书屋》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各大期刊转载的文章就超过20篇。

2022年,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知识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思想律动和精神风采,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有料且丰富的精神食粮,《书屋》提出了“三拖一”的组稿模式,以一位知名学者的书法、名篇、评述文章为一组,在内容创造上独树一帜。目前,《书屋》已邀请王蒙、白先勇、王德威、金耀基、许倬云等知名学者展示书法、撰写文章。《书屋》还在封二上精心策划了《手触汉唐》的书法作品系列,如2022年第1期和第2期已呈现金耀基、陈方正的书法佳作。同时,《书屋》2022年第1期和第2期的《书屋讲坛》分别刊载了《中国百年学术之变与發展——从经学到科学的范式转变》《有幸识荆四十载—记我所认识的杨振宁先生》,其中金耀基的《中国百年学术之变与发展——从经学到科学的范式转变》通过剖析中国教育从经学到科学的范式转变,深刻研究了中国的学术之变,并认为这种转变是构建中国现代文明的根本之源。

此外,青年作者、青年学者是我国知识思想界的未来,也是文化综合类期刊重要的作者力量。2022年,《书屋》将视线投向思想有度的骨干中青年学者,甚至是读者、出版人和其他领域与行业的读书人,发现、发掘和培养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作者,不断扩大优质作者群体,与青年作者、青年学者共同成长。《书屋》还不断实现突破,多维度地反映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各类人群的读书心态、阅读品位,以观照时代的印记。

(五)优化升级:充实编校人员,改善作业模式,提升编校质量

“编辑人员的创新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其文化选择的视野,也直接决定了其文化产品的品位和质量。”[8]《书屋》凸显湖南出版的文化情怀和文化底色,在我国备受关注,要求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题策划能力。近年来,《书屋》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调整优化,整合编辑力量。一方面,《书屋》增强编辑的把关力量;另一方面,《书屋》改善传统出版的作业模式。在增强编辑把关力量方面,除了依托主编、副主编在内的3名专职编辑认真做好编辑把关工作,《书屋》还增加2名编辑人员,充实编校队伍,加大改稿力度,把好政治导向关,保证内容质量,并在原有2名外审人员的基础上,增加1名具有党报导向把关经验的外审人员,严格审核和处理好期刊的文化品格与党性原则的关系。此外,《书屋》主编深度参与编辑工作,严格执行意识形态责任制,把好意识形态导向关。

在改善传统出版作业模式上,《书屋》原有的分散作业、一人一期独立负责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新要求,而加强编辑策划能力,充分发挥专栏作用,强调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与特色,成为《书屋》提質振兴的必然。2022年,《书屋》实行“集体作业、全体参与、栏目负责”的机制,主编负责《书屋讲坛》 《学界新论》 《红色记忆》 《人物春秋》 《书屋品茗》等栏目,副主编负责《说长论短》 《史海钩沉》 《域外传真》等栏目,责任编辑负责《灯下随笔》 《天下好书》等栏目。这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更好地保证了《书屋》每期文章选排结构的合理均衡,且选文、用文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了专栏和专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六)宣传为翼:融合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深化线上线下宣传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广泛普及、新兴媒介的充分应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受到严重影响。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适应信息化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赋予出版人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首先,《书屋》加强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天猫、京东、当当等互联网销售渠道和抖音、快手等平台展开内容推广,并联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打通各类营销渠道,提高期刊线上线下零售的影响力。其次,《书屋》着力运营微信公众号,配合期刊宣传,扩大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微信公众号会提前发布期刊目录及絮语,并刊载一篇佳作,以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扩大作者作品的影响力。最后,《书屋》持续维护传统的发行渠道,深化线下宣传。其加强与邮政报刊征订系统的互动与联系,扩大邮发的覆盖范围,增加征订数量,并加强与高校及其科研院所的互动,培育新生代作者和读者,扩大期刊在高校的影响力,还加强拓展优质高端团体用户,进入各行业VIP用户增值服务市场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服务市场。

四、结语

当前,文化综合类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初心、创新发展,照应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坚持出版文化情怀和文化底色,坚持对接高端作者和发掘年轻作者,肩负起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建设的使命任务,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4)[2022-11-22].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80.htm.

[2]马应福.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综合类期刊的转型与品牌建设:兼谈《读者》对《人生与伴侣》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6(01):84-86.

[3]张伯海.我们怎么办?:谈谈文化综合类期刊的机遇和挑战[J].出版广角,2010(01):43-45.

[4]洪琼.出版工作者要提高“政治三力”[J].传媒论坛,2021(21):1-3.

[5]郑艳,谢琰.新时代教育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培育:以中南传媒《新课程评论》为例[J].出版广角,2021(15):48-50.

[6]罗开礼.新时代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J].学报编辑论丛,2021(00):8-13.

[7]卢瑜.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时代表达与探索:以《粤海风》实践为例进行剖析思考[J].南方传媒研究,2021(02):38-43.

[8]吴尚之.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编辑人才[J].中国编辑,2016(01):4-5.

[作者简介]张洵(1991—),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教育出版社《书屋》杂志副主编。

猜你喜欢
新媒体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