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霞,王 钦,李庭燎
(南京审计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传统文科要适应新经济、新科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背景,必须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继承、创新、交叉、融合的主要途径,改变以前的专业分割及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赛教学研创”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
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经管类专业而言,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改革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常规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均由学生各自找实习单位,非常分散,学校不便管理,无法保证效果,而学科竞赛在导师带领下集中进行,模拟真实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运作,学生创立的虚拟公司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竞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笔者基于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提出学科竞赛(赛)+理论教学(教)+多维自学(学)+科研(研)+创新创业(创)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即“赛教学研创”五位一体,以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同时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1)实验实践教学及常规学科竞赛。实验课是虚拟仿真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常参加的竞赛主要有学智杯、ERP沙盘模拟、GMC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即大创)、“互联网+”等。(2)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从内容上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所需的知识点虽然有一些共通之处,但仍然不连贯;从时间上看,相对于学生要参加的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教学的安排滞后。如运营管理课程中的一个学分的课内实践教学,现在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时间较为滞后;工商管理综合模拟、企业运营模拟这些实验课,均可以在时间安排上提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进行学科竞赛之前具备一些必需的知识储备。
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除了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赛教学研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将学科竞赛、课内理论学习、课外自学、科研项目和创业创新五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学科竞赛手段,将所需知识体系化。该模式中,学科竞赛是中心,围绕竞赛进程进行资源配备、学生团队组建,以提升学生围绕竞赛和科研主动学习的氛围,调动积极性,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工商管理类专业“赛教学研创”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学生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三个阶段的形式来组建:
第一个阶段的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充满热情但对专业知识几乎一片空白,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和基础知识培训。学生可以基于自己需要的方式组建团队: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作为队友,这样有利于合作;有些是按照宿舍来组建团队,这种方式比较便于研讨;老师也可以动员部分大一学生参与到大二学生的团队,便于老生带新生,培养后备力量。在这个阶段,大一团队可以参与一些校赛,熟悉竞赛流程和规则,为后续的实战和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每个团队均需要一名组织能力强、愿意付出的人员担任组长,每种学科竞赛对团队成员人数要求不同,一般情况是3—5人左右,人员不能超过5人,人太多会影响沟通频率,出现“搭便车”现象,也不便于团队管理。
第二个阶段的对象是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和培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竞赛相关事项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将本专业相关的各项赛事进行全面介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赛,根据各项比赛所需进行知识储备;二是介绍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项目团队。学生可能由于兴趣的不同,大家基于更清楚的认知重新组建团队,这时候的团队基本很稳定。
第三个阶段的对象是大三学生。大三的学生已经接受了如建模、财务、运营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团队均已经参加过不同的大赛或项目研究,具备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不同程度的实战经验。因此,大三学生的比赛主要是刷新更好的成绩,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实际参与过大赛,有一定的经验,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担任培训低年级后备力量的任务,或者作为咨询顾问给学弟学妹提供帮助。通过三个阶梯团队建设模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为协助竞赛项目在日常教学中的实施,带领学生参与教师项目的研究,须成立教师指导团队。组建工商管理实践指导团队,吸纳中青年骨干教师,以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发挥团队优势,引领全组教师素质提升。
在实现培赛融合过程中,必须将学科竞赛、课内理论学习、课外自学、科研项目和创业创新五个方面综合考虑,从时间上达到无缝衔接,学习内容上达到循序渐进,实现培训过程与竞赛过程的融合。适合工商专业学生的各项竞赛时间点是基本固定的:如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企模大赛、学创杯、互联网+、挑战杯、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新加坡)等,每年均在固定时间报名、然后进行校内选拔赛、省赛、国赛程序。大创项目一年申报2次,分别为4月份和10月份,立项后,一般情况下要求在一年内完成。老师可以在这个时间点组织学生申报和自己的研究相关的项目,学生以大创项目的形式参与到教师的研究中。学生团队应综合考虑各种比赛时间和自己的兴趣,选择所要参加的大赛,根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提前做好知识的储备,巩固专业技能,有的放矢。
对于培训环节,培训的材料来源主要有网络公开课、团队内部自编教材、团队老师培训的视频录播以及往届的大赛资料等。由学生协会负责安排培训,由有多项大赛经验的大三学长为主、指导老师为辅的形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了解各大赛的具体规则以及熟悉操作;二是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培训基本的建模、企业运营的内容,掌握大赛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所需工具。所有大赛的报名、培训、校赛、省赛、国赛的组织均由学生协会完成,培训的时间点要和各种竞赛的时间点衔接起来。对培训的成果要进行日常的检验,团队老师定期出题在不同的比赛节点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学习的成果,并且组织往年比赛成绩出色的学生做讲座,提升比赛效率。
1.组织大赛实战。所有大赛的实战环节基本都包含校赛、省赛、国赛三个阶段,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参赛热情,在校赛阶段根据大赛成绩,依据一定比例分别设置校内一二三等奖,所有参赛队伍均有奖项,这样即使有些队伍不能晋级省赛环节,也能获得校内赛奖项,对学生前段时间的付出给予肯定。校内赛奖项可以给学生的综测加分,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在省赛和国赛环节,教师团队需要全程参与,指导老师组建线上QQ群、微信群,随时答疑;线下定期组织参赛团队交流心得体会,大家在切磋过程中共同成长,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信心。
2.组织科研项目实战。科研项目主要是申请的大创立项,大创项目的立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申请;二是依据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进行申请。立项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投入到科研环境中,学会文献查找、资料整理、综述汇报等内容。获得省级立项的大创项目,我校要求结项必须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主持人可以免掉毕业论文环节,这对学生是个很大的激励,学生们通过大创环节的磨炼,科研素养大大提升。
“赛教学研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围绕竞赛和科研项目将学科竞赛、课内理论学习、课外自学、科研项目和创业创新五个方面串起来,学生围绕学科竞赛进行课内课外学习,教师配备相应资源,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在以前的教学体系中,主要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老师讲授的知识均是前人的经验积累,而不是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很被动,无法切身体会。学科竞赛本质是一种“干中学”,是理论联系实践并检验理论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竞赛过程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问题,商科类竞赛实质上是一种仿真模拟,简化企业实际环境的复杂变量,建立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仿真企业的内外环境,模拟企业的运行。团队需要在预测可能的结果和竞争对手反应的基础上给出相应对策。面对复杂的环境,学生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应对,团队还要自主查找专业资料,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极大提升,同时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竞赛,学生获得一定的奖项之后,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能产生较好的结果,因此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到现在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并经常向老师提问。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主动查阅资料,极大地充实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科竞赛是团队项目,需要队员之间的合作。不同于来自课堂上传授的现成知识,大赛过程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自主分析企业内外因素,依据不同情境提出解决方案。以项目、课题等方式,学科竞赛吸引学生团队参与进来,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尤其是学科竞赛面临的环境多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各种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在这中间,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冒险、进取及合作的精神。在沟通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达到有效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科竞赛是一项综合类的专业比赛,包含多项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点,参赛者要想取得好成绩,就不能仅仅依靠赛前的突击培训。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就必须将竞赛内容融入课堂。竞赛的很多环节老师均要亲自参与,承担教练的角色,在比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课程研究水平。通过学科竞赛,搭建了一个科研工作与社会实际经济活动联系的平台。老师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大赛实践,提升老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有利于推进本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培养人才水平。
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2019年参加大赛以来,团队指导学生先后参与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综合模拟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多个比赛,成绩斐然:2019年获得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国家级二等奖3项,国家级三等奖5项。2020年取得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国家级三等奖3项;取得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2021年获得“学创杯”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其他校内赛奖项有上百项,此处忽略统计。
学科竞赛(赛)+理论教学(教)+多维自学(学)+科研(研)+创新创业(创)结合的五位一体模式,对五个环节分别设置培训和考核内容,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合理化配置,达到大赛、科研及教学在时间及内容上的衔接,学生的团队合作、专业技术及创新创业能力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文科要求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