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和语言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02-22 14:2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幼儿园侍芯如
家长 2023年36期
关键词:绘本绘画融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幼儿园 侍芯如

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想象思维、创造意识、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语言活动则是强化幼儿语言组织、口语表达的重要途径,将幼儿绘画与语言活动整合起来,实施“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其身心得到更好发展。对此,幼儿教师应加强对两个教学领域的整合,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与艺术创作中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探讨幼儿绘画和语言整合教学的实践,立足3—6 岁幼儿年龄特点,探究“语言”与“绘画”课程中的共性,围绕“自主构思”“主题活动”“艺术展示”“绘本阅读”四个方面,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有“话”可“画”——结合生活,自主构思画面

(一)关注生活画面,绘画语言融合

将语言与绘画进行有效整合,予以幼儿全新的活动体验,让幼儿在观察生活画面、记录生活画面中学会表达生活景象,用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式重新认识世界。在“有话可画”中,教师可以基于一些生活中的景象,将两门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打造适用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神奇的自然景象作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常常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开发与利用,将绘画与语言有效融合起来。

在课程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户外环境中,让幼儿自由行动,观察自己看到的自然画面。比如,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蚂蚁一家忙忙碌碌搬运粮食”“树上的小鸟在合唱”“柔软的柳树条随风起舞”……基于种种自然景观,教师可以让幼儿围绕观察的现象进行讨论。以“柔软的柳树条随风起舞”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猜一下柳树是怎样跳舞的?”让幼儿展开想象,鼓励其说出:“一阵风过,柳树条就跳起了舞蹈”“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像柳树的音乐”等。基于柳条自然景物的观察,教师可以让幼儿“有话可画”,围绕对自然生活画面的观察,让幼儿记录自己看到的景象,以绘画的形式将语言讲述内容表达出来,进而实现使语言与绘画教学的整合。

(二)激活创作灵感,成立绘画日记

幼儿阶段的语言教育不仅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还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与记忆力。幼儿虽然年龄小、思维发展不成熟,但其面对生活中不同的事件、景象,其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除此之外,绘画和语言虽然为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此,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活动体验与感受视为“绘画创作灵感”,以“绘画日记”的形式构思教育活动,将“画”与“话”有效整合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科的有效整合。

在绘画日记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全班幼儿准备绘画日记的小册子,并将其放在公共区域中,鼓励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看的画面绘制下来,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教师还要定期“抽查”绘画日记,并在集体教学中询问幼儿绘画的创作灵感。例如,在课上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机打开一页绘画日记,询问是哪一名幼儿的作品,并让该幼儿讲一讲自己的绘画思路、画面内容、创作理由。长此以往,随着绘画日记活动的开展,幼儿能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感想融入画面中,不仅完成了“画”的任务,还达成了“讲”的要求,在自由创作中提升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力与记忆力,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画”中有“话”——主题活动,学科完美整合

(一)明确绘画主题,讲述画面内涵

绘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幼儿能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想象与创意。“画中有话”要求幼儿能将自己讲述的内容体现在绘画中,并能围绕某一主题构思画面,将绘画作品作为语言讲述的辅助材料,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对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个明确的绘画主题,通过绘画前的探讨与交流,让幼儿找到自己的绘画方向,并让幼儿在绘画结束后讲述自己画面中的内容,促进幼儿在自主构思中提升语言能力与绘画技能。

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我的新年愿望”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围绕“愿望”这一话题大胆想象,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愿望“画”出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新的一年要到来,大家有什么新年愿望?请用面前的画笔,画出你的新年愿望”,成功激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在绘画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展示台”,让每一名幼儿拿着自己的画走到台上,指着画中的内容进行介绍。如,有的幼儿说:“我希望我在新的一年中有吃不完的冰淇淋,我画了一辆冰淇淋车。”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讲述提出问题:“冰淇淋车都由哪些部分组成?都有什么口味的冰淇淋?”引导幼儿结合画面仔细地讲解相关内容,让幼儿围绕绘画主题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回馈,让幼儿在表达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

(二)明确语言主题,绘制语言内容

幼儿童真的想法与强大的想象力,让幼儿成为“先天的诗人”与“美术创作者”,而语言与绘画则成为促进幼儿发展最有效、最为敏锐的艺术瑰宝。随着“绘画主题”的确定,为全面实现绘画与语言的整合,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语言主题”活动。语言主题活动与上述内容相反,要求幼儿结合讨论的内容绘制画面,通过绘画让幼儿实现“语言还原”。对此,教师应立足幼儿年龄特点,科学选择语言主题,让幼儿在绘画中实现“语言还原”。

例如,面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焦虑的情绪及不安的心理对幼儿的实际生活造成了不小影响。对此,教师可以为大班幼儿构建语言主题活动——“小学,我来啦!”在语言主题活动开始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即将进入小学校园,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围绕“幼小衔接”的话题展开讨论。如:“我害怕到新环境没有好朋友了”“我不知道小学校长什么样子”“我害怕被新老师批评”……基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作出回应:“为了避免这些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幼儿结合一些常见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展开讨论。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些绘画工具,让幼儿基于语言学习主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绘制出来,用绘画缓解幼儿心中的焦虑情绪,通过语言与绘画的融合,让幼儿掌握全新的表达方式。

三、口“讲”指“画”——绘画展示,强化表达能力

(一)介绍自己作品,优化学习体验

对于幼儿而言,绘画是一种奇特的表达途径。幼儿年龄小,书写意识尚未得到发展,且储备的语言经验有限,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所想。除此之外,幼儿还具有想象力丰富、思维活泼跳跃的年龄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绘画活动色彩鲜明、创意十足的特点,让幼儿通过造型塑造、色彩搭配,借助绘画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口讲指画”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构思画面,活动结束后让幼儿介绍绘画内容,以绘画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在绘画活动开始后,教师不要为幼儿设置过多的要求与限制,应让幼儿随意创作,让其选择自己喜欢且感兴趣的绘画方法,最后在绘画结束后实施与语言领域的融合。具体而言,在幼儿绘画结束后,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画面,向其提出一些问题:“你画了什么?你在画面中讲述了什么故事?”让幼儿自主向老师、同伴介绍自己的画面内容,实施“先画后讲”教育模式,让幼儿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在自由表达中充分释放想象思维,用绘画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赏析经典作品,品味艺术精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幼儿想象力丰富,面对同一画面会讲述出不同的内容。“口讲指画”要求幼儿基于画面内容,做出自己对内容的解读,并利用准确的语言将其讲出来。这一活动达成了“语言”与“绘画”的结合,强化了幼儿对绘画艺术的赏析能力。对此,在课程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名师大家的经典作品,带领幼儿品味艺术精品,在“看画面”与“读绘画”中实现两门学科的有效融合。

例如,梵·高经典风景画《荷兰的花床》画出了蓝色、黄色、粉色、红色、白色等鲜花池,教师可以让幼儿解读画面中的内容,并向幼儿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都有什么颜色的鲜花?画面中的人在做什么?”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中完成“读绘画”的任务。再如,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儿童画,如趣味十足的马克笔画、可爱的人物及夸张的绘画风格,予以幼儿无限遐想空间。教师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理解,猜测画面中可能发生的故事,在语言讲述中增强幼儿对绘画“美”的感知力。又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经典的水墨画,如吴冠中的《江南水乡》,让幼儿讲述画面中的景象;林风眠的《秋色》,让幼儿结合画面中的“秋景”大胆想象……随着对不同风格画品的解读,幼儿的绘画赏析能力越来越强,在自由表达、大胆讲述中达成“口讲指画”的教育初衷。

四、看“画”说“话”——绘本阅读,加深画面理解

(一)无字绘本,培养审美素养

绘本阅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看“画”说“话”指的是让幼儿通过阅读故事,讲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实现绘画与语言的融合,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在绘本阅读的选择与运用中,教师可以构建“无字绘本”教学活动,让幼儿认真观察画面,并让其用准确的语言讲述画面中的故事,将“看与讲”同“画与话”巧妙融合起来,让幼儿在大胆想象与自由表达中论述自己对画面的独特见解。

例如,绘本《手电筒看见了什么》书中没有提到一个文字,分析画面、解读画面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唯一路径。该绘本故事以“自然观察与实践”为主题,故事围绕“小男孩带着手电筒露营”展开描述,让幼儿得知夜间出没的动物。在绘画与语言融合课程中,教师可以以“绘画欣赏”为主,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喜欢的图像,在交流与探究中实现两个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故事围绕“手电筒的灯光”讲解灯光照亮的地方是“五颜六色”的,没有灯光的部分则以“黑白灰”为主调。对此,教师可以同幼儿一起阅读,并向其提出问题:“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动物们都长什么样子?夜晚的森林有哪些特点?”让幼儿说出“河狸、臭鼬、浣熊、猫头鹰、田鼠”等动物,并鼓励幼儿讲述动物的形状。如,猫头鹰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站在树上;调皮的浣熊拿着手电筒照向了小男孩;猫头鹰照亮了森林中许多小动物……随着对画面内容的解读,幼儿能通过“黑白背景”与“彩色图像”,感知绘画表达的魅力,并在语言表达中感受画面的趣味,实现绘画与语言的有效融合,助力幼儿审美素养的提升。

(二)想象画面,完善绘本内容

幼儿年龄小,思维具有天马行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阅读学习中常常会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基于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在“看画说话”中,教师可以巧借绘本画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讲述后尝试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例如,在《西瓜籽》绘本中,小鳄鱼不小心吞掉了一颗西瓜籽,并大声讲道:“我吞掉了一颗西瓜籽!”故事便围绕“西瓜籽”展开。主人公小鳄鱼想道:“西瓜籽会在肠子里长大,西瓜藤会从耳朵里钻出来,胃会越胀越大,皮肤会变成粉色……”丰富的想象力为幼儿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基于绘本故事内容,向幼儿提出问题:“西瓜籽在肚子中,还会发生哪些事情?”让幼儿大胆想象,并鼓励其自主讲述。如:“西瓜籽还在胃里结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小鳄鱼身上长出了西瓜的花纹”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其他水果籽也被吞到了肚子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幼儿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大胆想象,提出:“橘子树、火龙果宝宝、苹果树”等关键词。随后,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纸、笔、画板,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阅读想象绘制出来,帮助故事中的“小鳄鱼”完成幻想。随着自主绘画活动的开展,幼儿的想象力得到释放,在“语言”中“绘画”,实现了两个领域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绘画与语言活动融合,能为幼儿打造全新的学习活动,让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多元化、科学化,助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幼儿的绘画行为,是在一定创作欲望下独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幼儿的语言讲述,则是与外界沟通、输出经验的重要途径。可见,“画”与“话”对幼儿能力及身心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身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幼儿教师,应基于幼儿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让教育工作呈现“有话可画、画中有话、口讲指画”的效果,尽最大努力实现两门领域课程的融合,为幼儿营造一种独特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说话、绘画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绘本绘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绘本
绘本
绘本
《融合》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