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华
(兴业县大平山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兴业 537814)
在鸡群疫病中,鸡寄生虫病具有分布广,感染性强,临床症状呈慢性经过的特点,该病可引起蛋鸡、肉鸡生产能力下降且容易反复感染,影响养鸡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养殖场户应了解并掌握鸡群常见寄生虫病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作用等,有助于第一时间防控该病,减少损失。
当寄生虫入侵鸡体内后,拥有移行功能的寄生虫通过虫体上的口囊、吻突、吸盘等器官附着于鸡体内胃肠道黏膜上,对宿主产生损伤、压迫或栓塞等影响。当寄生虫大量寄生于某一组织或器官内,移行穿透各种组织,损伤各类组织器官,可引起管腔栓塞,发生组织出血、炎症,严重者还可引起官腔破裂。
大部分的寄生虫都具有消化器官,寄生虫通过口器、吻突等消化器官会从鸡体内摄取营养,像无消化器官的原虫则以体表渗透的方式摄取血液等营养物质。若寄生时间长,长期夺取宿主体内的肠道内容物、血液以及组织液,会导致鸡体出现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生产性能严重下降。
寄生虫在鸡体内的寄生期间会分泌一些排泄物,如某些酶类物质,或是虫体死亡时所释放的体液对鸡也是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都是毒素。这些毒素可引起鸡发生局部或全身性反应,有些还会引起鸡发生过敏反应。
当寄生虫本身携带有病原微生物进入宿主机体后,寄生虫在体内移行,很容易将病原微生物带进受损的组织或器官内,引起鸡诱发其他疾病。
鸡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属前殖吸虫寄生于家鸡、野鸡及其他鸟类的输卵管、泄殖腔和腔上囊引起的,临床上以产畸形蛋、输卵管炎和继发腹膜炎为特征。前殖吸虫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前殖吸虫的发育需要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及其稚虫。成虫在鸡的寄生部位产卵,后随粪便和排泄物排出体外。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毛蚴在螺体内发育为胞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浮于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体内发育为囊蚴,当家禽啄食了含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时遭受感染。
该病多呈地方流行性,具有明显的感染季节性,在春夏季节较为多发,鸡感染多因到水边放养捕食蜻蜓而引起。前殖吸虫在鸡的输卵管内寄生,以吸盘和体表小刺刺激输卵管腺体,影响输卵管的正常功能,使形成蛋壳石灰质的功能亢进或降低,破坏蛋白腺的功能,引起蛋白质分泌过多。正是由于过多的蛋白质积聚,使输卵管正常收缩运动发生紊乱,影响卵的通过,从而会产生畸形蛋。重度感染时,可引起输卵管破裂或逆蠕动,致使输卵管内发生炎性产物或石灰质等落入腹腔中,导致腹膜炎而死亡。鸡感染初期,患病鸡无明显发病症状,但开始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继而患病鸡食欲减退,消瘦,羽毛蓬乱,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被粪便污染,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粪便中检查到的虫卵,或剖检输卵管内有病变并检查到虫体即可确诊。临床治疗可用吡喹酮、六氯乙烷或丙硫苯咪唑按说明剂量进行治疗。
鸡绦虫病是由戴文科的各类绦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肠炎下痢、羽毛蓬乱为典型症状的寄生虫病。寄生于鸡的绦虫常见的有4种:棘沟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和节片戴文绦虫,鸡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成[1],鸡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遭受感染。
鸡赖利绦虫体型较大,当大量在体内蓄积时可导致肠阻塞,甚至肠破裂而引起腹膜炎。虫体排除或分泌出的代谢产物被鸡体内吸收后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系列神经症状。棘沟赖利绦虫的顶突会深入到肠黏膜,引起结核样病变。病鸡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障碍、饮欲增加、两翅下垂、羽毛蓬乱、消瘦、贫血、粪便变稀或混有血液、母鸡产蛋量下降。对病死鸡进行解剖,尸体消瘦,肠道内有大量虫体蓄积,肠黏膜肥厚,有时肠黏膜有出血点。肠管内有大量恶臭黏液,根据临床症状,再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节片或虫卵为根据,剖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临床治疗可用氯硝柳胺、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等药物按照剂量合理给药。
鸡蛔虫是一种大型线虫,呈黄白色,雄虫长26~70 mm,雌虫长65~110 mm。雌虫在鸡的小肠内产卵,卵随粪排出体外,在有氧及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感染性虫卵在腺胃和肌胃内孵化出幼虫,进入十二指肠内停留9 d,在此次期间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钻入黏膜进行第三次蜕化变为第四期幼虫,经过17~18 d重返肠腔,进行第四次蜕化为第五期幼虫,进而继续发育为成虫。鸡蛔虫生活史在鸡体内无易行过程,自感染开始至发育为成虫只需要1~2个月,成虫在体内寄生可长达1年之久。
鸡蛔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蛔虫排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消毒药物抵抗力较强,但对高温干燥非常敏感,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可生存较长时间,感染性虫卵在土壤中可保持6个月以上的生活力,饲养管理及卫生较差的鸡场,可导致含感染性虫卵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使蛔虫病广泛流行[2]。3~4月龄以内的雏鸡对本病最易感染,发病情况也较为严重,超过5~6个月的鸡抵抗力较强,但仍可成为带虫宿主。不同品种鸡的抵抗力也不尽相同。当幼虫侵入黏膜时,会破坏消化道内的黏膜和肠绒毛,造成消化道内出血和发炎,并容易引起其他病原菌感染,此时可见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时,成虫大量聚集,相互缠结,可能发生肠梗阻,甚至引起肠破裂和腹膜炎。鸡蛔虫对雏鸡的危害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发育不良、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鸡冠苍白、黏膜出血、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排血便。成年鸡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呈腹泻和产蛋量减少。
根据临床症状观察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出粪便中的虫卵即可确诊。临床上可选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氟苯达唑等药物开展治疗。
羽虱是养鸡生产中常见的一中体外寄生虫病,各类羽虱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并有一定的寄生部位,但同一鸡体常可被数种羽虱寄生以羽毛和皮屑为食,引起鸡体奇痒。羽虱体长1~2 mm,体型扁平,分为头、胸、腹3部分,羽虱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全部在鸡体上进行。雌虱产的卵常集合成块,黏在羽毛的基部,经5~8 d孵化出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在2~3周内经3~5次蜕皮变为成虫。羽虱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鸡的羽绒浓密且体表温度较高时,很适宜羽虱的发育和繁殖,因此该病秋冬季节感染较为严重。
羽虱在鸡的体表以羽毛和皮屑为食并分泌毒素,使鸡奇痒无比,病鸡羽毛脱离并精神不佳、体型消瘦和产蛋量明显降低。鸡头虱和鸡体虱对雏鸡危害最大,导致雏鸡生长发育停滞,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可选用0.02%杀灭菊酯直接向鸡体喷洒或药浴,对鸡舍、笼具可进行消毒,也可使用含40%烟草碱进行鸡舍内熏蒸。
鸡皮刺螨主要寄生于鸡的雀巢内,以吸食禽血为主。虫体呈长椭圆形,后部略宽,体表密生短绒毛,饱血后虫体变为淡红色或棕灰色。皮刺螨属不完全变态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期、幼虫期、若虫期和成虫期四个阶段,是危害鸡群的重要害虫,爬行较快,主要在夜间侵袭吸血,但鸡在白天留居舍内或母鸡孵化时,也能遭受侵袭。
患病鸡体型渐进性消瘦、逐渐衰弱、贫血、蛋鸡产蛋率下降,甚至引起死亡。鸡皮刺螨还是鸡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的传播者和保毒宿主。治疗本病可用杀螨药以杀灭鸡体上的螨,或使用蝇毒磷、溴氰菊酯的水乳剂进行消毒,对鸡笼、墙壁和缝隙等地方进行彻底消毒。房舍消毒,使用石灰水粉刷,蛋鸡的产蛋箱要干净,用沸水烫后,再在阳光下暴晒,以彻底消灭虫体。
鸡球虫是属于艾美耳科、艾美耳属(Eimeria)的球虫,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寄生于鸡体内的艾美耳球虫一共有9种,根据鸡球虫的种属不同其致病力也有所差异,其中致病性最强的是柔嫩艾美耳球虫。鸡之所以会感染球虫是由于食入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存在于被病鸡或带病鸡的粪便所污染过的饲料、饮水、泥土、笼具等地方。其他种类的家畜、昆虫、鸟类以及饲养管理人员都有可能会机械性传播卵囊。该病主要危害3月龄以内的雏鸡,10~40日龄时更为严重。其发病率为50%~70%,死亡率达到20%~30%,发病较为严重时高达80%。
急性病程数天至2~3周。雏鸡患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耸立、头部蜷缩、呆立不动。由于鸡球虫主要入侵肠上皮,导致肠上皮的大量破坏,改变了肠道内环境,造成有害细菌的侵入和繁殖,嗉囊内充满液体,黏膜与鸡冠苍白,迅速消瘦。临床上可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氨丙琳、百球清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本地,做好药物预防是第一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使球虫的感染处于最低水平,而且可使鸡保持一定的免疫力。
饲养环境的好坏对鸡寄生虫病的防治有着重要关系。要按照鸡群的不同生理阶段合理分群饲养,掌握适宜的饲养密度[3]。对于所排的粪便要及时清理,不可随意丢弃;对于圈舍内外的环境、器具、地面墙壁等要定期消毒。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场的《生物安全卫生消毒措施》,设定消毒车间、消毒室,对进出的车辆、人员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消毒措施。定期对鸡舍内外开展消毒措施,消毒药物要轮换、穿梭使用,不可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消毒药物,注意科学配置消毒药液的浓度,规范操作。
技术人员或驻场兽医要清楚养鸡场或养殖小区内鸡感染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和发病规律,确定优势虫种,对优势虫种展开生物学研究,熟悉其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规律等,选择针对性较强、高效、广谱、低毒的药物开展预防性驱虫和治疗性驱虫。在使用驱虫药物时,要注意驱虫药物的预防剂量和给药剂量的区分,遵循穿梭、轮换给药的原则,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
保证不同阶段的鸡群都可以摄入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成分。一是要保证饲料营养的全面,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能量等主要营养成分均衡;二是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酶制剂、酸制剂或中草药制剂,以改善鸡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其免疫性能,增强抗病能力;三是饲料来源要可靠,不可对鸡群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四是保证鸡群有足量清洁的饮水。
在养鸡生产中鸡的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在养殖中要树立“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科学养殖理念,切实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从根源上减少鸡球虫病的发生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