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诺 陈玉发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从高职毕业生个人成长、成才的愿景来看,就业意味着生存、能够靠自己双手反哺家庭,同时就业也是帮助每一位毕业生走向社会、自给自足的基本途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扎实学好知识技能,从而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高质量就业满足每个高职毕业生的核心诉求,通过就业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现阶段,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对人才大量需求及对人才技能技术也产生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与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果之间有一定出入。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性”与“先进性”,尤其是在一些高端技能领域人才的稀缺尤为明显。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就业市场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即高技能技术人才短缺。面对上述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我国高职院校亟须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通过不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才能真正做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质量,最终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发展。这也正是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重要出发点。
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所需人才。尽管如此,高职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仍然存在被用人单位持偏见对待的不公现象。部分用人单位会形成一种对来自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习惯性认知,认为其职业技能水平、文化修养、工作习惯等皆不如本科院校毕业生,这种固化认知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一种惯性,即经济社会对高职院校投放的就业市场,能提供给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收入、相关保障、发展空间和实际获得水平相对较低。这种长期存在的歧视偏见使得很多原本自身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在面临某些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无法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和工作待遇,从而影响个人求职、打击个人就业信心。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冲击,整体就业大环境不佳。就业总量供给减少的同时就业薪资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素养的概括。在前期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的调研反馈中发现,现阶段高职毕业生面对就业招聘主要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现有知识能力难以很好契合实际岗位需求。学生离校时掌握的知识水平与就业岗位招聘要求仍有一定距离,这使得他们很难在高质量就业岗位上实现就业;二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分得到高质量技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偏弱,而实操能力与职业技能本应成为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优势,但遗憾的是,在调研报告中显示,有一定比例的高职毕业生得到来自用人单位“业务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不高”的负面评价。上述就业能力不足除了与高职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学习水平有一定关联性外,也折射出高职教育现阶段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教学过程中职业体验比重不足等现实问题。另外,专业特色不鲜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不突显,难以赢得相对优质的相关就业岗位。
现阶段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明显的就业自信缺失,一方面是认为自己学历不高,不如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文凭光环”所带来的求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自己毕业的学校认同感不高,认为一般的职业院校不如本科院校有社会影响力,在校期间学习内容上相比较也欠缺深度。基于以上就业认知偏差导致的就业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一些极为消极悲观的求职心理,让高职学生对于一些优质就业岗位不敢参与竞争、宁愿选择放弃,这一不自信心理也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完成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常可以拆分为“量”与“质”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其中“量”即指就业率;而“质”则指就业质量。光从“量”来看,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较平稳中发展。而“质”即就业质量则包含了“专业对口率”“薪资情况”“离职率”“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虽然我国高职毕业率近年来总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但是就业质量仍不尽如人意。根据现有数据不难发现,不少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后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社会认可度等有一定落差,整体满意度并不高。[1]
如《方案》所言,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力资源,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工作基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伴随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致力于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2]这也是《方案》出台的重要出发点,即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产业持续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各个领域对高质量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与高水平专业群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实际提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及素养获得,培养坚实的就业技能,最终促进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达到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功能即围绕人才培养大力展开。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双高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落地落实中,促进高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就成了衡量“双高”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双高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实质是主动积极迎接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尝试打破原有教育行政主导的封闭发展模式,以开放的态度积极联动教育产业链条上的关联者。《方案》中强调要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求企业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具体体现在企业应整合现有的资本、技术、设备等要素积极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并参与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现阶段的新技术、工艺、规范、标准纳入教学内容,也恰恰正是因为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助推了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
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高职毕业生创造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例如2022年4月20日,最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借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避免就业“唯学历论”,以达到促进优化高职毕业生就业大环境的目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不佳,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稳就业政策,协同各方树立鲜明的支持就业导向,协同发力,不断优化有利于恢复和稳定就业的政策环境,从外部环境上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
“双高”建设院校立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以达到“双高”建设要求中人才培养的“卓越”目标。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树立高标杆。既要满足现阶段产业发展用人需求,又要符合高职毕业生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具体需做到构建基于产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高院校可充分利用信息化、翻转课堂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积极开发能够突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需要重视各类形态教材的开发及课程内容环节的设置,尽可能贴近实际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需求及职业素养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育工程,只有聚集多方参与才能有效做到协同育人。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产教融合”拉动高职院校有效就业的功能不断凸显。双高院校要建立明晰的从入口到出口的人才培育联动机制。除了双高院校本身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改革,还需依托行业、企业,引入最新行业标准、企业用人需求。而企业自身也有义务积极地以“合作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参与到高职院校深度育人中去。以双高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为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培养高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面,专业群确立了工作室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按专业方向进入工作室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全部在工作室进行以校企合作单位达利公司为主的企业产品开发项目进行小班化的“做中学”。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优势互补,由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项目承接、制作、销售等任务,教师团队全程参与,企业导师全程指导。另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从大三一开学就开启了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为了确保实践学习效果,实习指导老师积极与各个合作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实时跟踪每一位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技能操作情况,确保高质量完成实习内容。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而言,也可以为自身储备优秀人才提前做好准备,不少表现优异的高职学生还没有正式毕业,就已经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毕业后直接上任。通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培养了高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实操能力、工作责任感,以达到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培养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反馈不难发现,现阶段不少高职学生自身也存在“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的自卑心理。对于自我价值认知不足,当进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面对优秀的工作岗位愈发容易产生“自己学历不如本科生”“技能不如其他高学历求职者”的退缩心理。而实际的调研反馈中反映出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却是好于本科院校,除了高职毕业生普遍就业预期低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进行了职业技能教育,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有真实的企业实操任务,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就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较好地契合企业真实需求。所以作为双高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不断优化调整,紧密联系企业合同人才共育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更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促进高职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认知,结合双高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合理自身定位,从而树立高职毕业生就业信心。[3]
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提升就业质量仍存在不少困境。因此,需要从不同视角切入,全面进行积极探索。尤其应该抓住“双高建设”背景下的机遇,努力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