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董兰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45岁以下的人群心肌梗死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相较于中老年患者,常无胸闷、胸痛等心绞痛预兆,但一旦发病即是心肌大面积坏死,症状更凶险,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也更容易出现心源性猝死。那么面对青少年心肌梗死,该如何预防和救护,从而减少悲剧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受损或坏死。尽管心肌梗死一直被认为是老年人的疾病,但如今年轻人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胸痛和胸闷: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胸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范围至少一个手掌。胸痛症状可持续超过15分钟,有时长达数小时以上且不会自行缓解。这种胸痛、胸闷常被描述为绞痛、压榨痛、紧缩感,像胸口压了块石头、或用胶带缠了几圈,还常伴有莫名的恐惧、焦虑感。
放射性疼痛:胸痛有时会向左肩、左臂或背部放射。
其他症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冷汗,甚至晕倒。
过度劳累:长时间熬夜、连续加班、过度劳累等会使心脏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发作。
心理压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容易导致焦虑和紧张,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量食用油腻、高糖和高胆固醇食物,以及大量饮酒,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吸烟: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
气温突变:气温急剧变化,特别是天气突然变冷,可能导致血管紧缩,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便秘:便秘导致用力排便,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可能诱发心肌缺血。
稳定情绪: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慌张,因为紧张会加重病情。应就地平卧休息,避免再受刺激,如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
保持通风:确保室内通风,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同时,松开领带和皮带,保持呼吸通畅。
谨记两个“120”:心肌梗死发作要立即呼叫120救护车,并要在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即是两个“120”。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急救人员将尽快赶到,提供专业的救治。心肌梗死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后的120分钟,俗称“黄金120分钟”。
基础自救:患者发病时若单独一人在家,不要锁门,应躺下等待救援。如果家里备有氧气瓶,可尽快吸氧。
咀嚼阿司匹林:如果有阿司匹林,可在急救人员指导下咀嚼1颗(300毫克),有助于抑制血栓形成,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肌梗死。
服用硝酸甘油:如果患者血压不低,既往有过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病史,可在胸痛时舌下含服1粒硝酸甘油,5~10分钟没效果可以再含服1粒。切记不要过多使用硝酸甘油。
误区一:立即做心肺复苏。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会胸痛倒地,遇到这种情况,不能立即给患者做心脏复苏。胸外按压是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表现是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除非心肌梗死患者心脏骤停才可进行胸外按压。
误区二:协助患者坐或站起来喝口水缓缓。一紧张手忙脚乱把患者扶起来坐下,这样做是会要命的!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应平躺等待救援,此时如果让患者站起来或坐起来,喂口水,拍拍后背等,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误区三:患者独自去医院。心肌梗死发作后,有些患者尝试自己去医院,甚者自己开车去医院,这种做法是大忌!心肌梗死发作后盲目移动,会加重心肌缺血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此时如果身边没有陪伴的人员,非常容易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
误区四:非要去有名的医院。不要舍近求远,听从医务人员指挥前往最近可以进行心肌梗死诊断和急救的医院。时间不等人,心肌梗死的黄金抢救时间总共才120分钟,降低心肌梗死危害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大量濒临坏死的心肌组织。
科学运动:建议年轻人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左右,如快步走。长期坚持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早期动脉硬化进展。
注意均衡饮食:多吃粗粮、新鲜果蔬,蔬菜每天吃300~500克。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如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慢性疾病,应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定期检查。
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季节里,尤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手部和脚部,以防止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关注心脏健康:应关注心脏健康,如果有心脏疾病家族史,应更早采取预防措施。
心肌梗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需要关注心脏健康。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