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冠群,刘璐
(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而贫困是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基础。然而,随着扶贫政策实施的深入,农村返贫困现象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1]。所以从返贫困根源上反返贫困,实现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是贫困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现有文献关于扶贫动机的研究颇多,但哪种动机可实现“真脱贫”仍有待探讨。多数研究认为:企业参与扶贫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2],能降低企业风险[3]和风险承担水平[4],在面对负面信息时,通过扶贫行为转移大众目光,挽回企业价值损失[5-6]。因此,企业出于自利动机倾向于将扶贫行为看成一种投资行为[7]。同时,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也会产生社会效益,当地经济发展受益于企业反哺,实现高质量发展[8]。
要实现“真脱贫”,就要建立具有长久性扶贫机制,从根本上防御和解决农村返贫困的问题[9]。精准扶贫是共同富裕的基础,精准扶贫能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走向富裕。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贫困地区会在税费减免、项目开发以及融资等方面向企业进行政策性倾斜。尤其对于本土企业而言,更加熟悉当地特色,深入了解地方发展优势与困难,能够有效帮助地方贫困治理。民营企业出于不同的动机参与扶贫,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终都会促进企业与贫困地区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可持续共赢。基于此,本文在回顾精准扶贫模式、扶贫动机和贫困地区治理经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J企业助推甘肃全面脱贫的经验总结,探究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与动机,旨在激发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真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本文研究工作的可能贡献主要在于:(1)本文深入分析了民营企业的扶贫模式与扶贫动机,对促进企业持续参与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机是帮助我们深入分析治理贫困的关键。(2)本文拓展了关于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对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和对贫困地区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产生的经济后果,激发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治理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双赢。
1.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甘肃由于地理原因干旱缺水,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例如甘肃省定西市是全国贫困集中地区,由于当地严重缺水,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特别恶劣,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特别落后。由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大企业的支持,各县域产业链不完善,造成农户收入水平较低,农业发展缓慢。
3.特色产业开发不完善。甘肃地貌复杂多样,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这是甘肃独有的优势,也是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但是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不完善等原因对于当地旅游项目影响重大。
2020年甘肃省工商联对全省范围内2019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入围50强的民营企业均积极参加了公益事业,其中46家企业参与了公益捐助,有43家企业参与了甘肃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50强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甘肃贫困治理,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积极参与扶贫,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在产业帮扶中发挥带头作用,能够促进甘肃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灵活敏感、自然配置高效、资金和技术渠道便捷,能够更好地结合甘肃各贫困地区的资源特征和发展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扶贫事业发展。
甘肃省在治理贫困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就是甘肃的扶贫力量单一,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而民营企业是我国扶贫主要社会主体,针对甘肃省的贫困特征与困境,民营企业能全面、精准地帮助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就业问题,截至2020年12月31日,甘肃省在“千企帮千村”的精准扶贫行动中民营企业达到2550家,涉及帮扶村5508个。在甘肃治理贫困过程中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以及灾害救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绩,真正做到根植于此,发展于此,对甘肃省的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只有将乡村振兴所需与民营企业所能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的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的滞后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0]。图1为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关系框架。
图1 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关系框架
1.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分析法。分析案例企业参与扶贫的资金投入情况、主要扶贫模式以及扶贫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对案例企业扶贫价值创造机制进行探讨,发现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共生机制。
2.数据来源。本文采用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一手资料主要是以实地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来获取的,访谈对象为J企业相关管理者、扶贫办工作人员以及贫困户。而本文的调研参与者任J企业兰州地区副总经理,能够持续关注案例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情况以及对公司发展进行长期观察,并取得了J企业详细的扶贫工作报告,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二手资料中所呈现的关于案例企业的扶贫情况则是通过案例企业财务报表重要事项中披露的精准扶贫基本情况及政府扶贫办的公开信息,与一手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对于没有补充的相关扶贫内容,本文作者与案例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求证(表1、表2)。
表1 案例资料获取方式
表2 案例访谈的核心内容与人员情况
3.案例代表性。本文选取案例标准基于以下两点:第一,研究案例应为甘肃贫困地区本土民营企业。本土民营企业与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劳动力深度捆绑[11],积极参与贫困治理能够促进与贫困户发展共赢的内在驱动力,与当地贫困村利益共享,有助于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和真脱贫。第二,研究案例的企业应具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政府、民营企业、贫困户三者之间的扶贫合作机制与市场创新模式共同发展,尤其是白酒行业具有高利润性,其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两家店,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倘若无意相见,即使在这小城里,高志明和夏小凡,一年也未必遇上两回。他们,是明里暗里都在较劲的竞争对手。
经过筛选案例研究对象的标准、特征和目的,文章选取了入围2020年甘肃省50强民营企业中一家本土龙头企业J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1.J企业的财务状况。J企业2016—2020年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067.13万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131.73万元,同比增长22.44%。总体来看,2016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连续五年持续增长,J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中上游,发展态势良好,也为公司参与精准扶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3 2016年—2020年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万元)
2.J企业的扶贫情况。J企业立足甘肃,将发展我国西北地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地区。自甘肃省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以来,公司先后与当地的相关产业及农户积极合作,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以不同的扶贫模式及多种形式提供帮助。2016年12月7日J企业出资400万元参与发起成立了正能量公益基金会,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灾害救助、扶贫助学、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J企业在做好公司内部疫情防控基础上,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将高度白酒免费赠予一线防疫人员、广大经销商、社会组织和普通居民,用于疫情消毒防控。疫情防控期间企业与商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为旗下财富中心50多家入驻商户免收3个月房租共计300余万元。同时,2021年2月J企业获得“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成为甘肃省酒类行业唯一获此荣誉的企业。2021年8月正能量公益基金会获得“中国红十字会奉献奖章”和证书,对当地的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J企业2016年至2020年的财务报表中重要事项披露的数据(表4),首先,可以看出企业在2016—2017年转移就业脱贫中的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主要由正能量公益基金会捐赠。从2019年开始,J企业进一步对精准扶贫计划进行详细划分,完善了精准扶贫计划,通过公益基金会直接进行社会扶贫、就业扶贫以及其他救助活动。从2020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公司新增旅游扶贫项目,通过旅游开发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在教育扶贫与就业扶贫方面,公司扶贫资金具体划分到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金额、人数以及资助贫困人口的金额、人数等方面。综上分析,J企业在实行精准扶贫计划中日渐成熟,公司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愈加重视。
表4 2016年—2020年J企业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3.J企业的扶贫模式。(1)产业扶贫。公司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以酿酒上下游产业链公司为主要对象,通过在该地区的调查了解,统计贫困数据,把贫困户与相关产业联系起来,在白酒的粮食收购、供应以及相关合作企业进行重点扶贫。J企业每年在徽县当地和省内河西等地收购生产白酒的原料2万多吨,累计收购超过50万吨,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和扶持2000多户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发展。(2)消费扶贫。公司将市场消费扶贫作为关键任务,积极资助各类消费活动,旨在提高产能,促进经济发展。(3)灾害救助。J企业在发生各类灾害期间能第一时间开展相关救助活动,累计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2020年8月28日,公司向陇南灾区捐款500万元以支持陇南市特大暴洪灾后重建,2021年10月甘肃爆发新冠疫情以来,累计捐赠300余万元,支持甘肃疫情防控工作。(4)社会公益。2010年以来,公司连续10年资助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已有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千余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2013年以来,J企业捐资2000万元支持陇南和定西教育事业,连续八年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数千人。2018年以来,J企业在甘肃、陕西、宁夏、新疆等4省(自治区)160多个县市联合发起大型公益助学活动,累计出资2000多万元,资助1万多个家庭贫困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45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5)积极投身三农建设。2016年以来,公司出资4000余万元对口帮扶徽县边远山区贫困村庄,先后投资兴建学校及教育设施、人畜饮水工程、村社道路、文化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危旧房改造与重建等工作,切实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
依据共生理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达到企业和社会共赢时,方可实现可持续脱贫,真正解决“返贫困”问题。探究企业扶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必然,不同的扶贫动机会给企业本身和贫困地区治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与国有企业相比,无论是在获取银行贷款的支持还是市场资源分配方面都有一定限制[12]。所以民营企业的扶贫动机也更加复杂,更具有趋利性。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源,而参与扶贫活动必定会消耗企业的部分资源,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其他的投资和规划。本文通过分析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探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动机,了解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旨在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
1.宏观因素: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2013年11月我国提出“精准扶贫”开始,截止2020年底,在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此背景下,J企业最大限度发挥本地企业优势,通过产业扶贫和旅游扶贫等多种模式,提高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地方经济与企业共生发展,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精神的传承。
2.短期市场效益:提高声誉。良好的声誉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资本,其资本除了现金支持以外,道德资本也同样重要,而扶贫行为可以为企业积攒一定的道德资本。J企业上市以来累计分红45881.88万元,积极回报股东,每年按照不低于当年实现净利润的30%分配股利,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与股东持续分享公司发展成果。企业参与扶贫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收益产生信心,提高对企业股票未来的预期,降低股票风险。同时,会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在企业的慈善活动中,可能会弥补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等负面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3.政治因素:博得政府好感,获得资源。政府对于企业发展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能够博得政府部门的好感,获得更多资源上的帮助[13]。J企业法定代表人获得了甘肃省第七届“优秀青年企业家”“甘肃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甘肃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J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政治背景对于公司参与贫困治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合作组织和贫困户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扶贫体系。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参与扶贫能够获得政府在项目上的支持,而对于政府来说,项目支持是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维护政企关系,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通过对J企业扶贫模式以及5年来的扶贫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从2016—2020年,J企业精准扶贫的模式更加灵活细化,扶贫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重。从2016—2020年的财务报表中梳理出J企业获得政府补助的资金(图2)和每年的政府补助新增项目(表5)可以看出:2016—2020年期间,J企业每年获得的大部分政府补助资金是与收益有关的政府补助资金。由此可以推测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获得的相关补助大部分是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收益性政府补助资金和项目。由表5可知,每年的政府补助新增项目以专注于公司核心产品研发为主,项目更加注重公司整体战略发展方向,通过政府补助项目,公司发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表5 2016—2020年政府补助新增项目情况(万元)
图2 2016—2020年政府补助基本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J企业的扶贫资金投入与获得的政府补助呈正相关,扶贫项目的投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更重要的是博得了政府好感[14]。民营企业对于维护政企关系有着强烈的意愿,通过政策优惠、政府补助、项目支持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比起高风险的项目投资,参与贫困治理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承担更低的风险。
图3 精准扶贫的投入资金与获得政府补助资金的情况
2.影响关键财务指标,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对关键财务指标的分析能够综合体现企业的营运状况和成果,也能清晰的确定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整体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参与扶贫产生的经济后果。
盈利能力分析:如图4所示,J企业从2016年上市以来,其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以及营业利润率都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达到顶峰;2017—2019年J企业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以及营业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017—201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可以看出,J企业参与贫困治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盈利能力,企业进行精准扶贫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在扶贫之后,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随着扶贫资金投入的增多而下降。
图4 J企业2016—2020年盈利能力走势图
营运能力分析:通过对J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与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变换趋势较为平稳,说明企业尽管将资金投入到精准扶贫中,但对企业的总资产以及应付账款的管理质量较为合理,企业的运营能力也较为平稳。
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在2016—2020年期间流动比率从1.6上升到2.44,说明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较好,企业内部能够变现的流动资产增多。从2018年开始,企业的流动比率在2以上,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2017年到2018年之间也是企业投入精准扶贫资金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我们可以预测,企业参与贫困治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
融资压力相关指标分析:从图5、图6中可以看出,J企业2016年—2020年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虽然会因为当年的融资项目、资金周转等问题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但整体来看这5年的负债权益率呈下降趋势,同时企业的净利润从2016年开始逐年递增,呈上升趋势。负债权益率下降,净利润上升,可以猜测企业融资压力有缓解现象。
图5 J企业2016—2020年净利润走势图
图6 J企业2016—2020年负债权益率走势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企业进行精准扶贫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由于扶贫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企业在扶贫一段时间后会提升企业的价值,企业成长能力上升,有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本文基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对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与动机加以延伸,通过对J企业的案例实践,分析甘肃省的贫困特征以及贫困治理的困境,发现民营企业是解决甘肃省贫困治理困境的重要途径。总结出如下结论:
1.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能够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在受到市场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参与贫困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将它看成是单纯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其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2.慈善意义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冲突,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机较为复杂,但是带来的影响不管是对企业而言,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积极的。尤其是对正处于发展期的本土民营企业而言,贫困县有丰富的资源,公司参与扶贫在节约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能帮助当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而企业参与扶贫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相对滞后,政府部门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扶贫,会给参与扶贫的企业提供税收等政策优惠,在“短暂”利益过后,民营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3.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其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共享,民营企业参与甘肃贫困治理就是将发展的成果惠及企业本身,惠及社会中大多数人。
随着我国乡村贫困治理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提升扶贫效率,以及建立兼具长效性、常态化的扶贫机制是我国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J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政策牵引下,不断完善精准扶贫计划,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其他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深入现场的案例资料能够让我们深刻捕捉到关于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案例信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现在参与贫困治理过程中的不足,完善精准扶贫计划,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民营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激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本地区的贫困治理,形成具有长效性、常态化的共生机制,实现贫困治理中贫困地区、企业、贫困人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