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四个目标,争创三个一流
——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办刊实践

2023-02-21 06:57■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期刊网光学杂志社

■杨 蕾

1) 《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

各位同行、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荣幸受《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邀请,有机会向同仁们分享我们杂志社的办刊实践,也希望同仁们能不吝赐教。我借此机会,认真梳理和回顾中国激光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转制10多年来的办刊历程,并通过5个部分,总结杂志社以“专业化、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为目标,在创办一流期刊、打造一流平台、培育一流团队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杂志社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和中国光学学会共同投资设立的出版机构,长期致力于光学科技期刊出版和专业光学知识服务。杂志社是中国科学院出版机构中首批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于2009年从研究所下设的编辑部成为独立法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我们深入研究国际先进出版理念,凭借“专业化、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的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以争创一流期刊、一流平台、一流队伍为目标,开创了我国专业学科期刊的独特发展之路,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杂志社目前拥有9种高端光学学术期刊,包括6种英文刊、3种中文刊,并牵头组织了迄今有74种期刊加盟的“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通过组成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光学专业学术期刊集群,建设了我国光学学科走向国际的重要窗口。杂志社自主建设的3个出版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科云出版、Researching为数字出版提供了保障。自2009年转制以来,杂志社构建了一支近60人,有国际视野、学有专长的复合型编辑团队,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的各类奖项。杂志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中国激光》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总经理杨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在杂志社精英团队中,多人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科技出版先进个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等称号,获得“上海出版人奖”“上海出版新人奖”等。杂志社也被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试点、示范和先进单位。

1 植根科研,坚守专业化的出版理念

(1) 植根于科研一线,与激光学科相伴而生

早在1960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几乎与美国科学家同步,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也正在研制中国的第一台激光器。1961年,王之江、邓锡铭等人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仅比国外晚了1年。激光器的发明,使世界光学界掀起了现代光学研究的高潮。当时,关于激光学科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了填补我国激光学科期刊出版的空白,自1964年,上海光机所的老一辈编辑人员开始了光学文献的出版工作,《光受激发射情报》即为我国第一种激光学科正式期刊。该刊大量译介了国外激光研究的最新动态,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该刊非常喜爱,每期必读,并就激光的命名来函与编辑部商榷,他指出:Laser的中译名“光受激发射”太长,这不利于学术交流与传播,建议改为“激光”。经过编辑与编委的认真讨论,编辑部最后采纳了钱学森的建议,由此“激光”这一贴切而传神的名称诞生了。

(2) 传承辟新,坚守专业出版理念

学术期刊历来都是主要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布平台,因此学术期刊的繁荣也代表着国家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自1964年我国第一种激光学术期刊出版以来,围绕着光学专业方向,杂志社陆续出版了《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中国激光》《光学学报》、ChineseOpticsLetters(COL,《中国光学快报》)、HighPowerLaserScienceandEngineering(HPL,《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PhotonicsResearch(PR,《光子学研究》)、AdvancedPhotonics(AP,《先进光子学》)、AdvancedPhotonicsNexus(APN,《先进光子学通讯》)、PhotonicsInsights(PI,《光子学评论》)共9种高端学术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ESCI和E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术质量及各项指标均在光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学科中名列前茅。杂志社成为引领我国光学学科发展的核心平台,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光学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创办于1974年的《中国激光》,几乎发表了当时国内所有的高水平激光专家的论文,且其发表内容与国际科研进展基本同步。例如,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上获得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在2022年12月5日的一个实验发次中,在输入激光总能量为2.05 MJ的条件下,获得了3.15 MJ的氘氚聚变能量输出,历史性地实现了净能量增益。事实上,我国科学家王淦昌先生早在1964年就发表了《利用大能量大功率的光激射器产生中子的建议》。这篇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重大科学价值的文献,就发表在《中国激光》1987年第14卷第11期。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连续多年专门组织人力对该刊进行全文翻译。

多年来,杂志社始终坚持以科研需求为工作目标,以服务客户为动力,通过出版期刊、组织学术会议、建设专业数据库、构建融媒体传播渠道等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脚踏实地植根于光学专业领域的第一线。专家心目中形成了“要光学信息,上中国光学期刊网;要服务,找中国激光杂志社”的明确理念,杂志社的出版物及网站被专家们誉为“光学科研的风向标”。

2 勇于创新,探索专业学科期刊集群化经营路径

(1) 以先进的出版模式为对照,探索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全球从事科技期刊出版的同行采用的比较主流的出版模式是,将学术共同体、商业出版社作为出版机构,以会员制等方式为纽带,把学者和研究人员与出版机构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出版机构一般都有一定规模,其出版的专业期刊少则几十种,多则几千种。由于出版实力雄厚,他们都能较好地保障刊物的学术质量和较快地提升国际影响力。其中一些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竞争,在编辑、出版、营销、合作等环节突破国家界限,真正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实力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因此,科技期刊的集群化、规模化、国际化是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2) 以龙头期刊为牵引,筹建集群化的光学期刊群

为了改变分散经营的出版模式,更好地传播我国学者的科研成果,杂志社早在2005年就开始探索集约化的办刊模式,以《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等龙头期刊为牵引,开始筹建集群化的光学期刊群。经过多年努力,杂志社逐渐得到了光学同行的广泛认可。到目前为止,已组建了一个跨20多个省区市,跨20多家主管单位、40多家主办单位的联盟。联盟共有加盟期刊74种,其中还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的7种期刊。

联盟开创了线上和线下组合互动的模式。线上模式是指,通过中国光学期刊网数字出版平台(www.opticsjournal.net),把加盟期刊各自出版的论文数据全部汇聚到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根据国际标准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制作、分析、整合,多次开发与挖掘。同时,中国光学期刊网实现了与国内各大知名检索网站对接,如百度学术等,满足光学用户的多种检索需求。中国光学期刊网还为每种单刊开设了独立的官网,官网可以由该刊编辑部或杂志社来维护。线下模式是指,每年召开光学期刊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由加盟期刊的编辑部派员参加,从而研讨心得,共同进步。通过线上线下的合作模式,加盟期刊的学术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有的期刊原来不是核心期刊,也没有被EI等知名数据库收录。通过相互学习,这些期刊提升了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出版水平,陆续被EI等数据库收录。

联盟的所有参与者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散布全国各地,但是借助联盟网络,改变了以往“信息孤岛”的现象。通过QQ群、微信群及近年创立的“科学文字社”微信公众号等云社区,同行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传递信息,解决了很多业务方面的困惑。联盟突破了出版体制机制的限制,以专业为纽带实现集约化运营;跨地域,跨主管、主办单位,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内专业学科期刊集群发展的领跑者。目前国内很多专业期刊也纷纷以联盟为范例,开始探索集约化的办刊模式。作为典型案例,杂志社多次被邀请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等重要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并多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3 率先探索,打造一流数字化出版传播平台

(1) 坚持不懈,建设期刊数字出版的全链条平台

自2002年起,我们就率先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全链条数字化出版系列平台,通过自建以及合作的形式,搭建了“投审稿—论文生产和管理—数据制作—在线发布”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如图1所示,2002年,中国光学期刊网进入设计阶段,于2004年正式上线,目前已更新到第11版;2013年,包括“中国激光”微信公众号在内的5个微信账号陆续上线;2014年,光电汇(www.oeshow.cn)上线,这是一个光电产品导购网站;2017年,科云出版(www.publish.ac.cn)正式上线,这是一个针对期刊稿件管理的专业数据库,在杂志社的规划中,这将是一个信息中台;2019年,英文期刊平台(www.clp.ac.cn)上线,这是杂志社首次搭建的一个全英文的数字平台;2019年,中国科协设置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经过激烈角逐,杂志社以扎实的基础脱颖而出,成为5家“集群化试点单位”之一。项目执行的第2年,杂志社就推出了多学科全英文期刊平台(www.researching.cn;图2),这也是国内为数极少的自建的国产平台,目前已搭载了光学、物理和地理刊群的英文刊,实现了国产期刊在国产旗舰上扬帆出海。

图1 数字化进程

图2 Researching英文平台

(2) 初见成效,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可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数据库和专业学科数据库。综合性数据库的长处是汇聚海量文献,囊括所有的学科方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献信息。但是,其在专业领域深度挖掘方面,则显示出明显的不足。中国光学期刊网(图3)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是给联盟成员提供一个便捷的共用工作平台和合作的抓手,也为光学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专业、好用的数据库。所以,早于联盟的成立,杂志社就开始策划中国光学期刊网。作为维系联盟的纽带,中国光学期刊网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本着“共享信息、共享资源、抱团取暖、做大做强”的宗旨,中国光学期刊网在追求最大化专业数据作用的同时,凭借内容生产者与技术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发挥植根科研和企业一线的优势,全方位分析用户需求,对入库的文献数据进行解析、挖掘、多次利用。截至目前,中国光学期刊网共有国内外文献约50万篇。在数据挖掘方面,杂志社于2013年开发了科研关系合作拓扑图谱。随着XML碎片化资源的积累,中国光学期刊网将推出更多丰富的功能,如在论文作者模块,用户点击某位作者的姓名,就可以检索出与该作者有过合作关系的所有专家学者的姓名,并通过分析图谱所展示的合作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查询。

图3 中国光学期刊网主页

中国光学期刊网已成为国内外光学科研人员检索我国光学资源的首选数据库。据统计,网站的日均页面访问量为40万次,已成为全球访问量最高的光学专业网站,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1%。中国光学期刊网得到了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等各级主管部门的重点支持。杂志社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定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中国光学期刊网在“上海市期刊十佳网站”评选中名列第一。

4 面向全球,创办“国际化”一流期刊

(1) 创办新刊,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

杂志社在主办单位的支持下,很早就在光学及交叉领域进行期刊出版的布局。通过做强老刊、创办新刊,既注重满足中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需求,又逐渐掌握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自2013年起,随着中国科协牵头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杂志社陆续创办了5种高起点新刊。从光学全领域到细分方向,从原创论文到大综述,新刊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杂志社秉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理念,把自身创办英文刊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加盟期刊,先后推动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和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创办了4种新刊。目前,光学学科是国内自然科学学科中创办英文刊数量最多、成长最快的学科之一。联盟收录的英文刊数量,从1992年的1种增加到迄今的16种,加上联盟内早期被SCI收录的2种中文刊,目前联盟内共有11种期刊被SCI收录,其中进入Q1区的期刊有6种(3种由杂志社出版)。

(2) 力邀科学家参与办刊,搭建中国科学家报效国产期刊的舞台

杂志社从改革编委会做起,在主办单位的支持下,突破必须由本单位专家担任主编的传统观念,精心为每一种刊遴选最合适的主编和执行主编,组成一个有高影响力和强执行力的主编团队。为了加强主办单位对期刊的领导和支持,在每种刊的主编团队中,分别邀请一位上海光机所领导或中国光学学会领导担任副主编。在确定主编之后,由主编牵头,组织一个能反映主编办刊思想的编委团队。杂志社也给每种刊组建了一个小组,该小组由每刊的编辑部主任和2~3位科学编辑组成,配合主编团队开展策划、组稿、审稿、宣传等系列工作。例如,《激光与光电子进展》是我国最早的激光学术期刊,由于种种原因,当该刊加盟杂志社之时,面临着无稿、无人、无钱的窘境。杂志社发挥集约化优势,邀请了著名光学材料专家邱建荣教授担任执行主编,该刊的责任编辑也非常有热情和事业心。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激光与光电子进展》的年收稿量突破3000篇,录用率为30%左右,并由月刊提速为半月刊,继而又形成上半月主刊、下半月专题子刊的创新出版模式,陆续被几大中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并在2020年被ESCI收录,在光学界创造了“进展奇迹”。AdvancedPhotonics是杂志社于2019年创办的新刊,直接瞄准光学领域最前沿。创刊2年,AdvancedPhotonics即被SCI收录,2022年的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达13.582,在全球100种被收录的期刊中排名第5,成为光学界一颗闪亮的新星。总结该刊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扎扎实实约稿,不辞辛苦地宣传。创刊4年间,AdvancedPhotonics的两位主编敏锐探究最新研究进展,亲力亲为,广泛向国内外作者约稿,并着重建立与有雄厚研究基础的大团队的长线联系。

5 培育人才,着力打造一流的复合型出版团队

(1) 破解小散弱,主动转型为集约化出版机构

杂志社经过多次转型,从小散弱的小作坊变为目前的集约化出版企业。2004年之前,主办单位上海光机所共有4种刊,4种刊分属于3个编辑部,编辑部总共有16位职工。2004年起,在上海光机所领导的推动下,3个编辑部通过2次整合,形成了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初步实现了事业体制下的企业化运转。2009年,根据国家关于文化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编辑部正式从研究所剥离,成立了《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杂志社形成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根据事业发展需求,杂志社目前形成了5个分工明确的部门,包括中文期刊部、英文期刊部、新媒体部、出版部和综合管理部:中英文刊的专题策划、投审稿、送审、定稿和宣传推广,分别由中英文期刊部的科学编辑负责;大量的中英文论文加工处理工作则由出版部的文字编辑负责;新媒体部则负责杂志社所有数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5个微信公众号的策划、管理与发布,全部论文数据的XML结构化,9种期刊的封面设计等工作;综合管理部负责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保障了杂志社的正常运转。

(2) 专业的岗位设置,保障了新媒体业态下的科技出版要求

光学新媒体和知识服务机构的定位,要求杂志社必须拥有一支有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出版团队。经过多年积淀,形成了由近60位全职人员和大批兼职专家组成的高效团队。全职人员分为光学专业的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计算机专业的数字出版IT工程师、新闻专业的新媒体编辑、英文专业的会议策划主管等,这些全职人员支撑了杂志社的全面运营。兼职专家则分为主编、编委、特聘编辑、审稿人等,分布在世界各地,保障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杂志社构建了层级分明的人才体系,从总经理/总编辑、部长到编辑部主任,从高级编辑/总架构师、中级编辑/项目工程师到初级编辑,让员工有明确的职业成长通道。杂志社还制定了完整的职工继续教育计划,包括新职工上岗培训、各类专家讲座、职工知识分享、国内外短期培训等,社内还设立了“华山论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分享会”等固定活动。杂志社充分鼓励职工参加国内各机构组织的业务比赛,如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上海科技期刊编辑技能大赛等。每次参赛,杂志社编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显示了优秀的职业素养。

(3) 注重研究,在理论探求中提升服务品质

把编辑培养成学者,把团队建设为学习型组织,一直是杂志社作为文化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杂志社编辑不仅在光学学科要有较深的造诣,达到与专家对话的水平,还要不断探求科技出版领域的新进展、新规律。近年来,各级主管部门对科技出版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出版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形式来服务科研人员。为此,杂志社主动承担了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多个研究课题,在数字出版、资源集成、数据挖掘、移动终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并牵头组织了多次编辑岗位培训、英文编辑国际化培训和数字出版培训等,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创新,杂志社的研究成果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多年来,杂志社本着出版一流期刊、建设一流平台、培育一流团队的初心,沿着“专业化、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拓展,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期刊的学术水平,推动了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杂志社将继续发扬敏于探索、勇于创新、志于坚守的工作风格,向着专业知识服务提供者的目标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期刊网光学杂志社
声明
滑轮组的装配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本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的声明
本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的声明
期刊合作上网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