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吕 植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水坝是一种古老的工程类型,具有调节水资源、减少洪灾、获取电能等功能,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居民生活的重要工程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水坝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风险进一步增大,如何在合理管控水坝工程生态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
《水坝与生态》是一部系统介绍水电开发工程的著作,能够为我国水电开发提供生态保护方面的建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该书上篇对水电开发效益做了综合性评价:从现实出发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概况进行介绍,并对其开发效益及负外部性进行了理论性解读;分析了水电开发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实际案例予以说明;最后结合水电综合效益评估框架和相关国际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下篇对水电开发予以“专家之见”:基于地域环境总结西南水电开发的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地质风险;探究水坝工程对两栖动物、鱼类生物生存的影响,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探索了“绿色水电”评估体系和水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1)水坝工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水坝工程在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结合《水坝与生态》一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详细探究:
第一,水文影响。水坝建设是人为控制河流流量以实现河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但也正是因为水坝闸门的控制,导致河流季节流动发生深刻变化,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况。首先,水坝上游的储水功能将进一步抬高周围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扩大其浸没范围,从而加剧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其次,水坝的运行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出现周期性变化,超正常流量时下泄将侵蚀河道、冲刷河岸,进而造成塌陷,破坏生物栖息地;低流量时则导致下游水域面积缩小,压缩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第二,水质影响。河流具有天然的污染代谢功能,而水坝的运行极大地削弱了河流的这一功能,影响了其水质。首先,水坝的蓄水功能将减缓水流,导致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下降,导致局部水域出现持久且严重的污染。其次,河流流速的降低也将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沉积,使其聚集于水域底部,形成了潜在的污染源,很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第三,水生态影响。水坝的修建隔断了河道,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首先,水坝蓄水功能削弱了洪峰,改善了浮游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得一些水生微生物、浮游动物、藻类等生物的数量激增,同时,水坝拦截了水流中的鹅卵石和砂石,使其积聚于河床底部,挤压了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空间。其次,水坝割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其生存环境,同时,洄游性鱼类产下的鱼卵也会随水流沉入水底,因缺氧而死。
(2)水坝工程生态管理与保护。在水坝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应当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及当地实际,制定出亲环境的水坝设计方案,减少水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生态水坝工程建设。首先,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在确保相关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增加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其次,提高水坝项目环评水平。水坝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需要对其可预见性风险进行管控,包括植被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建设等,从而实现水坝运行和生态保护的全方位融合。此外还应确保水库“增水不增污”,加强水坝受水区水体的污染防治,通过提高污水管网收集率、修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等方式来减少水体污染。
第二,强化水坝生态泄流功能。首先,确定放水孔径。不同河流的年均流量、枯水期流量、洪水期流量都有所不同,相关部门应当明确不同时期河道的流量,并以此确定引水坝放水管孔径大小,使其在满足生态用水要求的同时减少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其次,改造拦水坝。可以在引水坝的适当位置安装放水管,向下游河道泄放水量;改造水坝底孔设施,增设闸控系统,调节泄流水量,保证下游生态水量充足。此外,还应加强流量监控,建立严格的生态流量排放管理制度,同时安装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督。
第三,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相关部门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为指导,出台相关政策,从宏观上指导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其次,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水坝工程的生态建设涉及水利、土地、环境等诸多领域,有必要加快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联通,按照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推进生态补偿工作的展开,确保其工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对水坝工程生态影响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做好相应的补偿机制规划设计,同时加强对机制运行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