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达水墨艺术在书画研究中的价值

2023-02-21 13:14林明君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墨文字创作

林明君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我国传统水墨艺术历经千年的沉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在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谷文达开始着眼于传统水墨,以中国传统水墨文化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谷文达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实验水墨的思路,又着眼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是对当下大众感受和精神状态的一种表达。随着艺术家不断地实验和探索,水墨艺术逐渐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

一、实验水墨创作历程

(一)与伪汉字、变体文字的结合

在当时全盘西化的大背景下,谷文达选择将汉语文字作为观念水墨、水墨装置艺术和水墨行为艺术的主题。他用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理念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对比。西方的现代哲学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尼采的人本主义哲学让他的作品充满扩张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是他选择文字作为艺术表现元素的主要原因。维特根斯坦在语言界限方面的判断是建立在“可说和不可说”基础上的,他试图用“不可说的语言”去表现物质世界的真假,他认为表达能力不该被语言文字等具象给框住,所以他敢于开拓并尝试对抽象语言阐述的创作。

谷文达初次尝试用伪汉字的创作是1982年《我书写的唐诗》,作品形式抽象,作品内容做到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但文字还是具有它相应的内涵。在《遗失的王朝—伪篆字》中,篆字的混合不仅创造了视觉上的不同感观,且作品引人深思:艺术家在抛弃书法表意功能的前提下,是否汉字的艺术只能用书法表示?白谦慎①很早就提到过:“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去考察汉字,那它只不过是语言的符号,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他表达的意思是在文字的指向性被刻意削弱后,文字便不再具有认读功能,能清晰地了解文字背后的信息和理念才是艺术作品的主旨。

(二)实验水墨与生命材料的结合

在经历“85美术思潮”后,谷文达开始基于实验水墨进行当代装置艺术创作,1992年,谷文达开始进行《联合国》的创作和展览,他使用了近百万世界艺术参与者捐献出的头发,将这些材料拆解、编织成汉字。2001年,在《墨术》实验中,谷文达在生物实验室里使用现代科技将人发制成墨粉,这种由人发制成水墨画原材料的科研过程实现了艺术和科技的接轨。谷文达在一次采访中解释《墨术》道,他在这个时期的实验艺术作品的主题与主体采用人体的基因或者物质,是一种反传统的做法,是从社会、文化、观念、策略方面对艺术的一个回应。

2022年的装置艺术《茶术》也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他把茶叶作为制作宣纸的材料。水墨艺术创作所需元素必不可少的就是墨和宣纸,他将水墨元素自如地运用于行为、装置、观念等艺术表达方式中,并且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中西文化以及传统、当代艺术之间的文化碰撞,他有不同的理解,在两者中既探求融汇,又抗衡游离。

(三)实验水墨与波普、流行文化的结合

谷文达曾经提到现下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精英”状态,想要打破这种封闭状态,只有和人们的生活以及当下的流行相结合。谷文达一直在努力践行他提出的这种理念,尝试让大众在艺术中找到参与感。就像萨义德曾在《知识分子论》中说过,知识分子往往会因为对某领域的过分专业,让他看不到他所做的事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从而故步自封。

谷文达将水墨与行为艺术融合的首次探索是1985年的《遗失的王朝》系列中《我批阅三男三女书写的静字》,谷文达后来提出的“非陈述”观念的艺术创作,也是从早期的艺术风格演变过来的。同系列的《图腾与禁忌》更注重情绪的表达,他把生活中常见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画面中的红唇、香烟、痰盂、圈号、叉号及墨色晕染都有特定的含义。

对于艺术家来说,大众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是极为重要的。当代艺术要想发展成主流艺术,就必然要与波普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结合。谷文达的“大众当代艺术日”特辑中的“基因·蜕变”,1 000多名学子将《孝经》书写在巨大的绸缎上,传统的儒学思想《孝经》、丝绸、书法三种元素在这里结合,让当代艺术充满了深厚的传统意味。《青绿山水画的故事》由1 500名儿童蘸取蓝藻水在宣纸上进行随意创作,作者通过儿童的参与来表现大众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诉求和危机意识。

二、水墨艺术背后的文化回归

(一)对传统文化的延伸

高名潞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曾说过,谷文达、吴山专等当代艺术家正在对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艺术家们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具象,用来对传统发起创新。其中,谷文达在保持汉字寓意的基础上对文字构成进行艺术创作,这个创作过程并不会对传统法则上的图像学产生本质意义的改变,艺术家以文字为创作主体是对传统的线性延续。

谷文达对传统书法美学有自我的见解,他对汉字元素的本质和内涵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从传统中解脱出来,借助原有的体系传达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审视诉求。2005年,其《碑林—唐诗后著》中的唐诗基本囊括了唐代诗歌的常见主题,然后将篆书的结体方式、隶书的起首转折、颜真卿的用笔等各家特点进行杂糅,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谷体”。《碑林》的碑文同样使用了他独创的“复合英汉翻译法”进行循环翻译,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翻译方式,而且引发了人们对通例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质疑,语义的变形和文化意义的离散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共容性得到强化。

周彦曾对《碑林》评价说,当谷文达选择古代诗词作为他要“翻译”创新的对象时,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主义者,因为他断定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能力,所以他运用了“翻译”这种诠释方式。谷文达的艺术作品为他建立了对传统文化及文学进行翻译转化以及与其他语言文化互动过程中的文化自信。碑林还有这一方面的意义,巫鸿②曾在《碑林—唐诗后著的“纪念碑性”和“反纪念碑性”》中评论谷文达的石碑创作:“一方面,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凝聚着谷文达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他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解构主义作品,反映了他对宏观叙事、全球化的深深怀疑。其结果是理想主义和危机感的一个“纪念碑”式的综合……”《碑林》中所提到的各类话题都是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寻找文化与艺术的出口。同样着眼于传统来反思现代社会的《天象》,用谷氏简词将农历年故事中的二十四节气雕刻在了二十四块儒石上。

谷文达 《畅神》 900 cm×275 cm

(二)对传统水墨的运用

卢辅圣③曾说:“他的早期水墨作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质与西方语言方式结合在一起,以传统水墨材料表现西方艺术的符号图式,在‘参照西方现代艺术来冲击中国画’的同时又透露出对传统的深深迷恋。”谷文达在对传统水墨艺术进行创新时,对水和墨的融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他将笔、墨分离开来,将模块独立出来进行扩大。例如在《畅神》中,其运用泼墨和拼贴等多种手法创造出神圣、浩大的场面。文字偏旁的互借和错位,不仅使语义变得诡秘,还制造出了一种前卫的给人以艺术感受的视觉效果,它已经是对现代艺术语境的“挪用”了。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甚至对汉字的喜欢,谷文达将水墨与纸面生发的不规则图形与拆解的文字搭配出奇妙的美感。例如《乾坤沉浮》便是将实验水墨和传统书法相结合所产生的伟大艺术作品。对于这幅作品,谷文达说过,他将汉字看成一种新的具象,创作方式是实验水墨与传统书法的结合,虽然表现出抽象的形式,但作品中的文字依旧具有意义,这种结合使画面内容能通过文字表达,而非通过自然界的形象传达理念,在打破既定表现方式的同时,让人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内容的抽象化形式。《静则生灵》和《他 X 她》是他在水墨实验创作中首次摆脱架上绘画形式后的尝试。这两件作品是体现创作者把握传统审美趣味和现代感分寸的装置作品。东方气息的水墨书法、印章实体和布本装饰材料共同组合为一综合体,开始流露出“杂糅”的后现代建构意味。

除此之外,谷文达的《墨术》也是水墨探索领域的一次飞跃,对传统画面结构和视觉语言艺术来说是一种突破,并且结合生物时代的理念,赋予他的艺术创作新的水墨精神。他着眼于传统文化,始于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辅以他的独立思考,提出当时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提交解决的方法。谷文达对传统水墨向现代水墨的转型做出的初次尝试是将古篆书符号化并进行革新运用,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为现代水墨从表现形式的探讨转变到对艺术观念的革新所做的努力。

(三)水墨艺术的语言表现特征

谷文达的实验水墨艺术有着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该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用笔用墨,而是采用“重墨轻笔”的艺术形式。他的创作理念也有着符号化的特点,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传统的水墨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认为:讲究“气韵生动”,不是把外表的相似作为最终的表达,而是多注重作者的主观意识表达,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谷文达秉持推陈出新的理念,从内在精神和外在工具及媒介这两方面打破传统笔墨的规范。

一方面是对笔的弱化,在他的水墨实验中墨是至关重要的,其早期的探索始于打破传统的想法,抽象水墨画摒弃传统的线性语言,用大面积墨块来代替。例如《乾坤沉浮》《太极图》中笔相对墨的作用被弱化,艺术家使用了大面积的泼、冲、洗表现技巧,水墨在宣纸上的随机渗透给整幅作品带来奇妙的氛围感,他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水墨艺术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注重水墨艺术创作媒介材料的选择。随着他不断地探索,丝绸、棉、竹、油漆、头发、茶叶甚至是科技产品都可以用来进行水墨实验。他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不仅出于新奇感,更是对文化载体的独特理解和认识。例如《炼茶术》,茶和纸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品茶会让人安神、放松,具有精神承载的意义,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则具有物质承载的意义。将它们融合到一起创作时,其作品体现了更深层的文化底蕴。新的艺术表现是从传统材料中转换而来的,依然体现了使用传统材料的文化传承。艺术创作的过程本就是利用物质媒介来抒发情感的,不同的物质材料自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能会创作出出人意料的艺术作品。

三、小结

水墨艺术被谷文达运用到极致是在他出国后,他在每一个阶段的水墨行为都能够引发强烈的反响。谷文达的传统水墨艺术中隐含了对传统的深刻洞悉和理解,并且反过来运用某种传统的媒介方式打破我们的惯用思维与习惯。谷文达的“解构”式书法创作,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书法中“文字”的造型与审美意向,其立意是强调文字的象征性和神秘感,乃至夸大“下主辞章”和“仰观天象”。水墨泼写创造的“书法”,不仅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指向,也提供了一批供人“悟对通神”的图像。从创作形式来看,笔墨中心的虚无、构图模式的新奇以及具有“现代”象征性的符号的插入使得谷文达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创新走向成功,也为我们日后的书画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水墨对于艺术的表达。

注释

①白谦慎:《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理论卷》,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②巫鸿:谷文达《碑林—唐诗后著》的“纪念碑性”和“反纪念碑性”,《美术文献》,2005年增刊第2期第54-57页。

③卢辅圣:《艺术·当代2》,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猜你喜欢
水墨文字创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水墨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一墙之隔》创作谈
泼尽水墨是生平
创作随笔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