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的人民图像”
——刘岘抗战版画中人民性与民族形式的运用

2023-02-21 13:14张子昂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民性木刻版画

张子昂 (云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家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激情,创作了一批批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热切关注。这些艺术作品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木刻,亦称“木版画”,属版画的一种,是用刀在木板上划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美术作品①。木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抗战时期成为美术创作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版画家们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沉的悲天悯人情怀,肩负起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在抗战的风云硝烟中鼓舞民众斗志、凝聚人心力量、呼唤黎明曙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刘岘先生的抗战版画在这段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刘岘与版画

出生于河南兰考的刘岘(1915—1990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版画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刘岘先生的版画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参加革命以前(1931—1938年);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1949年);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②。在六十年的版画艺术生涯中,他为中国木刻版画事业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财富。

刘岘小时候便受到朱仙镇年画的熏陶,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2年,他进入北平艺专学习绘画,第二年又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修西画,后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得到鲁迅的直接教导。刘岘1934年赴日本留学,拜日本著名版画家平冢运一为师。“七七事变”爆发后,刘岘怀着满腔热忱,毅然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9年,刘岘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授木刻。1940年,他筹办成立了“拂晓木刻研究会”,主编《拂晓木刻》。1942年,他参与组织“D.H.孚版画研究社”,大力推广版画艺术。抗战期间,刘岘以昂扬的革命精神、精湛细腻的木刻技艺,创作出大量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热情歌颂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斗争与生活的版画作品,他的《怒吼吧,中国》(1934年)、《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1938年)、《夜袭》(1938年)、《还击》(1939年)等众多作品表现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英勇抗日的事迹。这些作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和亲笔题词:“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③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毛泽东题字的美术家。刘岘毕生致力于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他创作了许多版画、上千幅插图,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版画事业。作品集有《鲁迅作品插图》《刘岘木刻集》《罪与罚图》《百花齐放》《撷英集》等。

图1 刘岘 《贫困》 1932年

图2 刘岘 《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 1938年

二、刘岘抗战版画的人民性与民族形式

(一)刘岘抗战版画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的一种特性。”④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人民性”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标志。

到延安之前,刘岘深受恩师鲁迅先生的影响,始终牢记鲁迅的“为社会而艺术”“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一致要求”的教诲,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创作出了众多反映现实和人民真实生活的作品,比如于1932年创作的《贫困》⑤,画面中,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蹲坐在房间里,一脸愁容,旁边桌子上的篮子里空空如也。该作品描绘了当时人民的困苦与呼声,表现了刘岘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又如创作于1938年的《巩固团结抗战到底》⑥,映入眼帘的是“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几个大字,周围的飞机正在向地面投掷炸弹,大字下面,还有士兵端着枪准备射击。左下角的人高举双手,向大家宣传团结抗战,只有团结才能战胜敌人。作品中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强调艺术作品要从人民出发,影响人民。作品《还击》(1939年)描绘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鲜血,秉持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自己的家园和敌人作斗争。

1939年,刘岘到达延安,他亲眼看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军民奋勇的斗争、火热的干劲、积极乐观的生活,这一切不断激荡着他的内心。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应当继承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服务于人民大众。⑦该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刘岘深受鼓舞,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用刻刀为武器,一刀一刀地刻画了大量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优秀版画作品。他把抗战的烽烟、边区人民热火朝天的革命精神、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作品中,高度体现了刘岘的创作思想—为人民的需要而刻。他创作了《延河溜冰》(1941年)、《陕北小景》(1941年)、《伏击敌火车》(1945年)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抗战题材版画。

在刘岘抗战时期的版画创作中,人民性始终贯穿了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和审美等方面,他在创作中以人民为中心,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是积极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代表。刘岘的抗战版画虽不具有风格学意义上的唯一性,但其创作中贯穿的人民性表现了人民大众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为河南乃至中国的版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刘岘版画的民族形式

“民族形式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它是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⑧简言之,民族形式是表现一个民族特定生活内容的艺术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

民族形式是民族风格的表现载体和表现形式,本身既要与表现内容相统一,又要能为民众所接受和喜爱,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刘岘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审美艺术,积极探索版画的民族化道路,努力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时代主题,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质。刘岘版画的民族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作品的线条表现上尤为突出的是《反扫荡》(1943年)、《雁翎队》(1945年)、《修窑洞》(1944年)等。《反扫荡》中刘岘用细致的线条勾勒出了战争的惨烈场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反对横扫的意志,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奋勇杀敌、夺取胜利的信念。

在构图上,如上面提到的《巩固团结抗战到底》,作品通过对构图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以及精细的雕刻,展现了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的鲜活画面,敌人的飞机猛烈轰炸,中国部队奋起反抗,自告奋勇地运送伤者、劳工们,各界民众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这是一派团结一致、坚持到底的景象。

在空间的布置上,刘岘的许多作品更像是用来记录生活的影像,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呈现出来。如作品《荷塘袭敌》(1945年)⑤、《晓雾行军》(1945年)、《塞北牧色》(1947年)等,在画面的空间表达上,他突出了地方风景,从版画到风景可以说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这种符号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赋值的过程。它将人们的真实记忆与神话记忆混淆了。这是延安木刻中“风景”最为突出的文化作用,即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⑨在独特的风景下,通过人物的动作,将整个场景组织得有条不紊,仿佛鲜活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

在民间传统艺术特征的表现上,刘岘版画风格的变化展现了他对民族艺术形式的探索,如他的作品《无题》(1937年)、《风景》(1937年)都明显表现了河南辉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风格简单粗犷,手法夸张生动。题材一般是人物或风景,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表达了一种对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向往;构图上主次分明、造型生动简洁,与辉县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相似,采用“梳子状”“锯齿状”⑩,画面条纹和网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无题》(1937年)的屋顶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他运用“梳子状”或“锯齿状”的细线表现房顶的茅草屋,就像是民间剪纸图案直接印在木板上一样,颇具民间特色,这些民间特色与个人艺术情感的有机结合,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魅力。

在作品表达的内涵与精神上,刘岘以民族形式为核心所展现的精神,给抗战时期版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抗战时期,美术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多元的,但都呈现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根本的特点。他的版画作品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如《抗战木刻选辑:风云人物》(1946年)、《前进》(1947年)等,《前进》中的人物手持旗帜,策马勇往直前,背景用流畅的线条使整个场面充满了活力,能感觉到骏马在画面中飞驰。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图3 刘岘 《荷塘袭敌》 1945年

图4 刘岘 《喂饭》 1946年

(三)刘岘的抗战版画的人民性与民族形式

在国家共同抗战的大背景下,版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人民性与民族形式中寻求突破。前两部分已对刘岘作品中的人民性与民族形式分别进行了探讨,那么在他的作品中,他又是如何将人民性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呢?

在创作题材上,刘岘将“人民”这一对象作为创作的源泉,他深切关注人民当下的生存状况,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表现人民大众的意愿和要求。刘岘生前多次走访考察朱仙镇木版年画,和省内外专家学者一起为恢复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奔走呼吁。他曾说:“朱仙镇年画是唯一得到鲁迅先生赞赏和肯定的民间年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复刻、整理工作是很严肃的。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都能搞得出来的,古拙并不是粗糙。”⑪他从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以河南民间的独特工艺结合版画技巧表现出来,如他在《联合画报》上发表的作品《喂饭》(1946年)⑫,画面主要表现了三组人物,均选取了母亲喂孩子吃饭这个贴近生活的题材。画面中母亲拿着破碗给孩子喂饭,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更是令人无奈。在创作手法上,刘岘比以前更加注重写实,但是从喂饭母亲的头发和脸颊的表现手法上还是能看出河南剪纸艺术的特色,“梳子状”的纹路和剪纸如出一辙,可以看到刘岘对版画作品中人民性与民族形式的探索。

在创作技法上,刘岘尊重人民的审美趣味,运用民族形式探讨木刻在人民大众中的作用。他在《木刻的内容与形式》中写道:“现今我们临摹、参考是要能够消化后产生新的风格,而不是再生吞……只要形式上容易使阅读者接受和忽视,而不是自认为天才出自幻想,则感动力也一定会发生……我觉得综合中西木刻优点的技法形式,提取客观典型的事物来创造出一条木刻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我相信是充满了生命力的。”⑬他认为版画的表现形式不应该直接照搬西方的透视,也不认为模仿制作门神的技法就一定能够受大众喜欢,应当要结合我国固有的版画形式和西方的技法,真正应该要做的是运用门神年画技法的优点,与西洋画中版画的优点相互补充,共同表现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刘岘在创作版画作品时,尤其注重民族形式的运用,注重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注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他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与艺术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把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作品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人民性的独特的民族形式。

在创作理念上,刘岘的作品体现了多重元素的和谐统一。刘岘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不是照相机似的再现,是将艺术工作者的思维加以分析和选择,以有限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他从未忘记“木刻应该要表现什么”,也始终认为木刻应该用真实的形象来表现,不应该用装饰和美化的方式。因此,他的创作始终以人民性为基础。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探索该如何表达画面叙事性、真实性,如他的连环版画《怒吼吧,中国》(1935年)、《刘岘刻图》(1935年)、《灾难》(1946年)等作品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并探索了版画如何真实记录人民。在《灾难》中刘岘用图画记录了民众找食物的情况,突出战区人民的困苦,他用文字与连环版画来讲述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结语

抗战时期的版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刘岘的抗战版画,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性特征,为今天的抗战版画的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通过对刘岘先生作品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作品风格的变化,也可以窥探到他版画作品中的人民性特征,感受他的版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感染力。他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和民族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中华人民的心中。

注释

①葛霞:《馆藏中的木刻作品》,《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10期第28-29页。

②周鸿俊:《雕刻刀尖注生命—记版画艺术大师刘岘》,《东方艺术》,1998年第3期第26页。

③慧衍:《刘岘画传》,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④吕君怡,王嘉:《新中国70年人民性新闻思想的演进与价值》,《青年记者》,2020年第14期第14-16页。

⑤图片来源于化建国:《河南省美术馆馆藏作品赏析—刘岘版画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⑥图片来源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美谈丨鲁艺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

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⑧《什么是民族形式?》,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⑨谢依阳:《文化赋值:从往昔之地到文化恒产—论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的文化想象与历史作用》,《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第86-88,97-101页。

⑩学术堂:《河南辉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及其发展保护》。

⑪王小鸽:《抗战时期中原地区木刻版画家刘岘作品研究》,《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4页。

⑫图片来源于全国报纸杂志索引数据库:《联合画报》,1946年第163-164期,第17页。

⑬刘岘木刻的内容与形式《文艺春秋(1944)》,1947年版。

猜你喜欢
人民性木刻版画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