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波,张 颖,张 键,王 韦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技能拔尖人才是产业发展升级的主要影响要素之一, 对于产业竞争力提高、 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然而,虽然技能拔尖人才的就业机会、 工资溢价近年来不断增加, 但技能拔尖人才紧缺问题在我国依然突出。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测算数据显示, 我国从业劳动者中技能人才劳动者占比为50%,而技能人才中技能拔尖人才占比仅为4.83%。 远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22 年第三季度对全国82 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显示,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 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 1.94、2.01、2.14[1]。 同类统计数据,2021 年为2.7、3.05、2.51;2020 年 为 2.28、2.5、2.35;2019 年 为1.95、2.37、2.14。 在此背景下,有效增加技能拔尖人才供给,培养技能人才梯队,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教育部启动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聚焦该计划对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回答以下重要但尚未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否显著提高了技能拔尖人才的供给? 提高的比例有多少? 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为新发展格局下培养技能拔尖人才、 有效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启示; 有助于为在将技术创新转变为产品和生产力过程中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提供实证支撑。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是有丰富的文献研究考察了技能拔尖人才短缺现状与成因。 例如,Klaus F.Zimmermaim 研究指出低技能劳动力的高失业率与高技能劳动力的短缺是欧洲劳动力市场切分的特点, 因此移民政策应鼓励高技能人才引进[2]。 黄彬云从技能溢价视角研究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 尤其对传统技术制造行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3]。 余新丽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指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转型升级[4]。 二是有较多的文献研究考察了技能拔尖人才培养对策。 例如,Frietsch R 通过研究欧洲各国教育体系构成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异同,指出教育系统要和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5]。 李援越、 吴国蔚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职教集团或技能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路径[6]。 石勇、石固欧、路宗强研究得出基于校企合作的三种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即订单培养、集中培训、定向或委托培养[7]。 徐瑾劼通过比较研究得出西方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以教育产品、资格、过程为导向[8]。
综上,已有研究大部分从长期、宏观角度立足于创新体系、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考察技能拔尖人才的供给,鲜有从短期、微观角度研究某一具体人才培养计划对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是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一面向高职教育领域、旨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采用双重差分实证计量方法, 较为精确地估计该计划对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 为已有相关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 为缓解技能拔尖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思路和建议。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于2010 年正式启动。 其目的之一在于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卓越技能人才,一方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尽快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另一方面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该计划实施的细节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有利于卓越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等。 具体如下:
第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实行导师制、试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突出因材施教。通过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探索院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试行形式多样的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学生技术开发、服务能力。 采用“先顶岗实习,后回校学习” 双元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第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快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建立完善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10,2013)。 在平台数据覆盖的院校中,由于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院校有部分为国家示范校(国示范)和国家骨干校(骨干校),为使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较高可比性,本文在样本分析中仅以国示范和骨干校为例 (76 所国示范,76 所骨干校,其中22 所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分析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高职院校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
平台数据包含学术、办学条件、实践教学、社会评价、年招生数等方面信息。 本文倚重的变量是以实践教学、社会评价、招生数变化为代表的卓越人才计划实施成果,具体指标为双证获取率,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数,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数,年招生数。结果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表2 所示:
表1 两类院校结果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接上表)
表2 两类院校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样本数量/占比%)
从均值来看,2010 年实施卓越人才计划院校的双证获取率、 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 获得企业捐赠的仪器设备、 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数略高于未实施计划院校,但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招生数基本持平于未实施计划院校, 两类院校总体上看, 发展水平相差不大。
2013 年,实施卓越人才计划院校的社会评价水平取得了明显提高, 其专业对口率, 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未实施院校; 从招生数看, 与未实施计划院校相比, 其报考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增加尤其显著,但其企业捐赠的仪器设备数增长缓慢, 与未实施计划院校差距不大。
表2 显示,从地域分布来看,样本校中实施计划院校主要位于东部,中、西部较少,未实施计划院校主要位于中、西部;从产业分布来看,实施计划和未实施计划的样本校大多分布于第二产业, 其次是第三产业;从归属部门来看,样本校中实施计划院校以归属教育部门为主,其次是行业主管部门,未实施计划院校以归属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其次是教育部门。
为实证考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高职院校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DID 通过自然实验获得的数据,基于前后差异和有无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其它因素(干预因素除外)的影响,同时将可能影响结果变量的协变量加入模型中,进一步控制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影响因素,以使自然实验的样本无法完全随机这一缺点得到补救,从而得到对影响效果的真实评价。使用此法无偏估计获得的前提条件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特征相似,发展趋势相同[9]。
由于样本院校都为国示范和骨干校, 这意味着样本院校在实施计划前在办学条件和能力、 师资力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差距不明显,因而可以将卓越人才计划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反事实分析, 通过比较实验组实施计划时在实施前后的表现差异和对照组未实施计划时在实施前后的表现差异定义计划实施效果。 在共同趋势假设下,实施效果可以定义为:
采用双重差分法确定实施效果ξ, 具体模型估计式如下:
其中Zi表示实施计划取得一系列成果的虚拟变量;G 为是否是实验组的虚拟变量,G=0 表示未实施计划院校 (参照组),G=1 代表实施计划院校 (实验组);T 为表示时间点的虚拟变量,T=0 代表 2010年,T=1 代表 2013 年;ξ 表示时间和是否实施计划的交互项系数, 即实施计划对高职院校的影响;U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地域、产业分布、归属部门等;εi为干扰项。
利用这一双重差分估计模型, 可有效识别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的院校所取得的绩效成果。
利用模型(2)进行双重差分估计得到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高职院校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
从表3 可知, 相较于参照组 (未实施计划院校),在对应的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从交互项系数(计划实施效果)来看,去除固定效应和时间趋势的影响, 实施计划院校与未实施计划院校相比,在计划影响效果的7 个结果变量指标中,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招生数在0.05 和0.01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是正值,即有了明显提高;而双证获取率、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两个指标不显著,即实施计划院校这两个指标与未实施计划院校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换言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影响效果,多体现在社会评价、招生数方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提高效果不显著。 从经济角度来看,以竞赛获奖数量、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为代表的计划实施成果显著提高了人才的供给约16.5%。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形下,从地域分布来看,相对于中、 西部地区, 东部实施计划院校在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三个指标上有显著增长, 而中、 西部地区的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明显偏低,即经过实施三年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东部地区的计划实施院校在学生社会评价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实施计划院校在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方面成效不彰,西部地区的数量甚至出现下降。从院校所属的产业来看,属第二、三产业的实施计划院校的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招生数有显著的提高,而属第一产业的提高不显著。从院校所属部门来看,相对于企业所属的学校, 其它两类实施计划的院校在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工资水平、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招生数方面有较显著的提高。
考虑本文选取了7 个实施效果指标, 为进一步加深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高职院校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了降维处理,构造了“实践教学”(双证获取率、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社会评价”(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和“招生变化”三个公因子,代入以上模型进行双重差分分析,结果发现对比未实施计划院校,计划在拔尖人才供给方面的促进效果主要体现在社会评价和招生数二个维度上, 实践教学的提升不够显著。
本文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切入点, 考察人才培养计划对高职院校技能拔尖人才供给的影响并发现:第一,在实践教学方面,人才培养计划对实施院校的拔尖人才供给没有显著效果。第二,在社会评价方面, 人才培养计划效果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省级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有显著提升, 表明计划对拔尖人才的供给促进效果明显。第三,实施计划的院校的招生数量在实施计划后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提高人才供给率约16.5%,为技能拔尖人才的供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院校在社会评价、 招生数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实践教学水平提升不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第一,本文是基于3 年的院校数据所作的短期效果分析, 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建设过程, 尤其牵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成效需要较长才能显现。 第二,在短期内实施计划院校更容易出成果的可能原因是课程开发力度和规模, 而涉及课程质量的课程设置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 第三,实施计划院校和未实施计划院校在计划实施中可能会有沟通和交流,从而影响参照组的办学,可能造成对计划实施效果的低估。
本文的发现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一方面,从短期来看, 如何有效增加技能拔尖人才供给是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自主创新背景下,有效增加技能拔尖人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从长期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 在实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随着国家人力资本投入政策的不断加强,在校高职学生数已达1600多万人, 其中国家示范, 省示范院校在校学生数为440 多万人, 这是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下的比较优势之一。 基于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实施卓越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引导,使其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产业转型的高级人才,有助于我国向人才强国方向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