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月
艺术史上从不缺少抽象的作品,这些作品能抽象到什么地步呢?抽象到画究竟该哪边朝上、哪边朝下,也要引起争论:比如这幅创作于1941年的《纽约市一号》。
在一次展览中,展馆负责人宣布,这幅画在以往的七十多年间,一直被挂倒了——画作中底部相邻紧密的横线代表着晦暗的天空,应该在上端才对。
等一下,姑且不说作品的摆放是否正确,这用红黄蓝胶带贴出来的大小不一的格子,竟然是幅名画?没错,这幅画的影响力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它的作者是荷兰艺术大师蒙德里安。
大道至简
1872年,蒙德里安出生于荷兰,父亲是当地小学校长,热衷于用艺术来培养学生,叔叔是位职业画家。家庭中的艺术氛围感染了蒙德里安,使得他从上小学起就很崇拜会画画的人。
蒙德里安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父亲,跟叔叔学起了绘画,十七岁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当然,他一天美术老师都没当过,最后他选择在艺术院校深造,一边接受专业的绘画训练,一边接触最新潮的艺术流派。
蒙德里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对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及乔治·修拉推崇备至,他惊叹于这些画家对光与色的把控能力,忍不住追随他们的脚步,创作了不少作品。
1908年,毕加索等人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他们的画风逐渐变得抽象,开始将繁杂的线条简化为几何图形。蒙德里安大受震撼:原来还可以这样画!这就是“艺术高于现实”吗?
于是,他试着创作了《灰色的树》。在这张画中,蒙德里安试图“摆脱”树的自然面貌,仅用单一色调将树的“本质”画出来。
在这条追求“极简”的道路上,蒙德里安越走越远。
1918年,西班牙流感肆虐,蒙德里安也不幸染病。他把自己隔离在工作室中,切换成了“闭关创作”状态。此时,他正琢磨着一个问题:将一幅画抽象到极致,会是什么样子呢?
将曲线变为直线,将斜线变为横线、竖线,将多变的颜色处理为完整的色块,将烦琐的构图简化为单纯的格子……
直到1921年,蒙德里安重回大众视野,带来了一幅划时代的作品:《黄色、红色、黑色、蓝色和灰色的构成》。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许多人始终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他的作品,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蒙德里安在艺术流派迅速更迭的二十世纪初贡献卓著,他的作品被定義为“新造型主义”,给人一种“大道至简”的美感。
接下来,蒙德里安画了不少“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线条横平竖直,颜色几乎只由三原色和黑白灰构成。据说,蒙德里安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红、蓝、黄构图》的著作呢!
你可能会问,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会不会是“皇帝的新装”呢?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吧:
画面中,粗细不同的黑色线条组成了大小不一的网格,在视觉上制造了“时快时慢”的动感效果;大块的红色正方形十分夺目,使画面重心定在了左上角;为了平衡重心,画家又在右下方安排了一个浓重的蓝色方块;左边黄色的小长方形起到了“摆正”画面的作用,不会使视觉感受因红蓝二色而倾斜。看似随意排布的色块,保持了整幅画作的“平衡感”。
如此追求“动态”和“平衡”的作品,你能说它不是一幅好画吗?
在蒙德里安看来,所有的线条、所有的色块(包括空白色块)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了一幅画应有的秩序。
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画风,除了受毕加索等人的影响,还离不开时代的原因。蒙德里安一生中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把人们在战乱中失去的“秩序”与“平等”以最纯粹的形态描摹在画布上,以此表达自己对和平的向往,理性、冷静却不失浪漫。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蒙德里安无所不在。他独特的画风深深影响了当代设计,无论是生活用品、时尚服饰,还是建筑家具,常常能见到红黄蓝格子与黑色线条,仿佛永不过时。
互动时间
设计参考图:
请你发挥设计才能,设计一款“蒙德里安风”的物品吧!
我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