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彪
(徐州工程学院 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革命精神,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化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精神源泉。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1]。因此,探寻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对夯实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蕴含着高尚的价值理念和伟大的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功勋,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信念引领、文化传承以及爱国精神激励等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养分和丰富源泉。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红色文化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其充分吸收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和红色精神之钙,让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个人素养与高尚情操,激发其自觉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深层次理解责任担当的内涵,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老黄牛”精神等典型红色精神都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具体体现,能直观、有效地激励青年一代不忘初心、担当作为,为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提供参照范本。与此同时,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青年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动力,也是最为重要的精神之“钙”。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吸收精神之“钙”,有助于夯实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加深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从而避免被其他不良思想所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等优秀的红色精神品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养料,让青年学生正确理解红色精神内涵,有助于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主流价值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高度的契合性,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引领价值,二者融会贯通,都是培育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实质在红色文化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一首首动人的红色歌曲、一幅幅鲜明的红色图画等经典作品,使得红色文化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养成不畏艰难、奋发进取、克勤克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增强其个人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加深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感。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助推器。红色文化能够激励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精神的核心要义,其蕴含的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等精神内涵,与爱国主义精神所折射的人民至上、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等内在精神品质高度契合。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年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逐渐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加上学生因判断是非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认知行为偏差,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很难精准掌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现实挑战。“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不断让红色文化感染和熏陶自己,进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爱国意识,爱党意识。”[4]因此,高校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用红色文化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促进其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高校在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知行统一、因地制宜的育人原则,培养更多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原则,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要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例如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各异的表现形式,但其蕴含的崇高精神品质从不曾改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各自的时代环境中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二是要充分挖掘未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遵循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在保持原有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将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树立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将更多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一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青年学生自身的基本状况,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依据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二是高校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时,要精心设计红色文化在融入课程教学中的逻辑框架与形式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开展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注重理论学习与行动实践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积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把身边的红色故事和历史素材搬进理论学习的课堂,加深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切身体会,进一步提升理论学习的效果,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为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奠定稳固的思想根基;二是高校要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运用到个人的学习生活之中。坚持用厚重的红色历史事迹激励青年学生,用鲜活的红色故事鼓舞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学生消除思想阻碍,克服青年学生的精神懈怠和精神困惑,使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成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情感认同,真正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切实提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独特的红色文化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使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更加“接地气、务实效”。一是要加强对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挖掘、凝练不同时期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思政课程、文化大讲堂、校园活动等形式,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二是要结合各地区自然地理优势,加强与相邻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打造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以形式多样、生动直观的方式贴近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会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法替代的突出优势和育人效果。
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应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各环节之中,统筹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能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源头启迪、熏陶培育等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5]。高校应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红色文化专项研究基金项目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红色文化学术研究氛围,激发教师队伍挖掘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放校内已有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加强对文化馆、历史博物馆、校史馆等相关场馆的运用,拓宽与政府部门和校外企业的紧密合作,寻求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将更多的红色资源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二是优化课程设计,增加课堂红色文化元素。在开展日常课堂教学时,将经典的红色文化故事、感人的红色人物事迹等红色历史资料融入其中,拓宽青年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授课教师要从时代视角、理论视角、实践视角等多维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统筹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红色文化在课堂中的育人效果。三是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教师可运用数字化教学设备、智能化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提高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可运用实践能力评价、项目化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分析,以便精准掌握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实际状况。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对红色历史文化文字影像资料、回忆访谈等网络视频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提炼出与当代现实相结合的契合点,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情景串讲,使其从“倾听者”转变为“讲述者”,以情景式教育方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此外,还可以运用数字VR场景、实地体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使红色文化真正在日常教学中“活”起来。
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高校应加大对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开发与运用,真正发挥网络平台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优势。一是要将红色文化专栏融入校园网建设之中。校园网是青年学生获取高校信息,进行思想交流、学术交流的重要网络平台,在校园网开辟红色文化专栏,能够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青年学生在浏览校园网站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对传承红色文化、提高道德品质、筑牢思想根基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在建设红色文化网络专题栏目时,应了解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对红色文化专栏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性、结果有效性、服务满足性的有机统一,以贴近青年学生思想活动和生活实际的方式,增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技术优势。高校应坚持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做好红色文化的宣传,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趣味十足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比如,推出“网络好声音”红色经典著作朗读,选拔音色出众的学生借助网络媒体、变声器、卡通形象等技术手段,将红色经典著作以视觉、听觉、触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点击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要善于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中国青年网”“学习强国”以及“地方学习平台”等主流网络媒体的密切合作,建立红色文化与各类网络媒体的融合机制,实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共享。三是要完善校园网络运行管理机制。在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要努力构建职责清晰、结构完善、组织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红色文化传播的安全性与实效性。要细化校园网络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的具体举措,明确审批流程、制订实施方案,加强内容监督,做到“重内容轻形式”,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根据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喜好,有计划地开展红色文化校园实践活动,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提升青年学生思想素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要打造以学生公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实践新阵地。学生公寓是青年学生极为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也是课余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让更多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走进公寓区,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打造红色育人校园实践新模式[6]。例如,在学生公寓区设置红色文化活动室,在宿舍走廊打造以“英雄人物事迹”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展示墙,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著作读书分享会、红色主题宿舍装饰活动、红色书法培训、红色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拉近红色文化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要创建创新型红色文化素质拓展社团。红色文化素质拓展社团的创建能够在繁荣校园文化、增进同学友谊、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红色文化素质拓展社团要积极寻求与当地红色纪念馆、红色遗址等开展项目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时,加强人员组织、计划实施、沟通协调、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社团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三是要积极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专题活动。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话剧展演、红色知识竞赛、红色影视赏析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红色文化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进而提高其政治素养与道德情操。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道德模范、革命老红军、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与“面对面”交流活动,以“现身说法”的沉浸式讲授,加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